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后,写下一首诗相赠,全诗短短4句,千古传诵

2024-09-08国风

盛唐年间,长安城内一片繁华。诗人李白正漫步在街头,突然听闻好友王昌龄遭贬的消息。他神色一凛,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连串涟漪,也引发了一段传颂千古的佳话。

诗仙李白与才子王昌龄,相识恨晚却情深意厚

李白和王昌龄,这两个名字在唐朝可谓是如雷贯耳。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称为"七绝圣手"。他们的相遇,就像是文坛上的两颗璀璨明星碰撞在一起,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两位诗坛大佬的相识,要从开元末年说起。那时的长安城,可以说是诗歌界的大本营。各路诗人齐聚于此,吟诗作赋,畅谈人生。李白和王昌龄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结识的。

别看他们年纪相差不小,李白比王昌龄大了整整十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一见如故。两人相见恨晚,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他们常常一起品酒论诗,畅聊人生理想。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喜欢四处游历。王昌龄则相对稳重,更倾向于在朝为官。虽然性格迥异,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却有着惊人的默契。两人常常互相切磋,交流创作心得,一起推杯换盏,畅聊至深夜。

这段友谊,可以说是唐朝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两位大诗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赏,共同推动了盛唐诗歌的发展。谁能想到,这段看似完美的友谊,却在天宝七年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事情起因】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被贬,命运急转直下

天宝七年,对于王昌龄是个糟糕透顶的年份。这年,他因为"不矜细行"的罪名,被朝廷贬为龙标尉。这个消息一出,可谓是在长安城的文人圈里炸开了锅。

所谓"不矜细行",说白了就是行为不检点。具体是什么事?坊间传言纷纷,有说他酗酒闹事的,有说他与官妓有染的,还有说他得罪了权贵的。不管是哪一种,总之王昌龄这回是栽了个大跟头。

龙标地方在哪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就是现在的湖南省黔阳县。在唐朝,这里可是个名副其实的"鸟不拉屎"的地方。人迹罕至不说,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更是艰苦得不得了。

想想看,一个在长安城里享受繁华生活的才子,突然被发配到这么个穷乡僻壤,那落差得有多大啊!王昌龄肯定是欲哭无泪。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甚至可能此生都难以重返长安。

消息传开后,王昌龄的朋友们都惊呆了。有的暗自庆幸自己没惹祸上身,有的为王昌龄惋惜不已。但最令人意外的反应,却来自他的好友李白。

李白得知噩耗,义无反顾为友人打抱不平

当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的消息时,他正在长安城外的一家小酒馆里畅饮。消息像一记重锤,瞬间将他从醉醺醺的状态中惊醒。

李白二话不说,放下酒杯就往城里赶。他先是四处打听消息的真假,然后便开始四处奔走,想为王昌龄说情。可惜,他这时已经不是朝廷重臣,说话也没什么分量了。

眼看着王昌龄即将启程前往龙标,李白心里难受得很。他多想陪王昌龄一起去龙标啊,可是他知道,这只会给朋友带来更多麻烦。

就在王昌龄临行前夕,李白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写一首诗,不仅要表达对朋友的支持和安慰,还要含蓄地批评朝廷的不公。这首诗,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可是下了一番苦心。他知道,如果写得太直白,不仅帮不了王昌龄,反而可能给自己惹来麻烦。所以,他决定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首诗一经问世,立刻在长安城的文人圈里引起了轰动。有人赞叹李白的才华,有人佩服他的胆识,还有人为王昌龄感到惋惜。这首诗,也成了李白和王昌龄友谊的见证。

诗中有话千年传颂,友情与才华的完美结合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包含了李白对朋友深厚的情谊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两句看似在描述春末夏初的景象,实则暗含了李白对王昌龄遭遇的感慨。杨花飘落,杜鹃啼鸣,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正好呼应了王昌龄被贬的处境。

"龙标过五溪"这句话,看似是在说王昌龄前往龙标的路线,实则暗示了他将要经历的艰难险阻。五溪,指的是湖南西部的五条溪流,代表着遥远荒凉之地。李白用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对朋友前途的担忧。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李白将自己的忧愁之心寄托给明月,让月光陪伴王昌龄一路西行。这里的"夜郎西",指的就是龙标。

李白用"明月"这个意象,既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又暗示了自己无法亲自相送的无奈。明月普照大地,象征着李白的友情和关怀无处不在。这种浪漫而又深情的表达方式,正是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李白对王昌龄的关心,还蕴含了对朝廷的委婉批评。"左迁"一词,已经暗示了这次贬谪的不公正性。而李白选择公开写诗相赠,本身就是一种对朝廷决定的质疑。

有趣的是,这首诗还引发了后人的各种解读。有人说,李白是在借此表达自己对仕途的失望。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李白对友情的珍视,超越了个人得失。不管怎么解读,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都是无可争议的。

这首诗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广,可能连李白自己都没有预料到。它很快就在长安城中传开了,文人们争相传抄,吟诵。有人被诗中的友情打动,有人赞叹李白的才华,还有人从中看到了对现实的批评。

王昌龄在临行前收到这首诗,心中不知是何等感动。这首诗不仅是一份珍贵的临别礼物,更是一份精神上的慰藉。在前往龙标的漫长旅途中,每当他想起这首诗,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感受到友情的力量。

这首诗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长安城。它被后人广为传诵,成为了描写友情的经典之作。无数文人墨客在吟诵这首诗时,都能感受到李白笔下那份真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