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浅谈宋代茶诗中的生活美学

2024-03-10国风

引言

宋人在生活审美实践的氛围中注重物像、情景与意境,生活之物组成了生活审美化场景,在此情景中才能体味出日常生活之妙。 宋代茶诗中的生活美学可以分为三类,精英生活美、浪漫生活美与自在生活美,分别对应着儒道禅三种美学思想,在这些浮华之美背后也印刻着深切的感慨与担忧。

一、「玩物适情」的精英生活之美

宋代尚美,美从高山流水到下里巴人,更多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宋人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当中发现美,塑造美, 在器具物品上也有了极大的突破。宋代茶事活动的繁盛促使了各类茶具的出现,在数量上远超前代,而点茶、斗茶的盛行则促进了茶具的精美化。

蔡襄【茶录】下篇讲述茶具器具,介绍了九种点茶器具,【茶经·四之器】中则论述了二十种器具,可见宋人对于茶事器具的视觉体验之重视, 这也正说明在宋人的生活美学中,生活物象的审美化成为了广泛追求。在饮茶方面,主要表现为藏茶、煮茶、点茶器具的精致化,这与宋代社会的闲雅之风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宋代藏茶有多种器具,植物、陶器、瓷器、金属器皿等的使用不仅是为了藏茶需要,更是基于形式美的考虑。宋代茶叶形态主要有片状和团饼状 ,它们在储藏时都有着严格的方法,团饼茶最常用的包装是以箬叶包裹,外缠棉麻丝带,这样一来不仅能使茶饼保持干燥,在外形上也更加素朴雅致。

这种先用箬叶包裹茶饼,在进行焙干的储藏方法在宋代非常流行,并反复在宋代茶诗中出现, 这一方面是因为箬叶具有防潮、防风、防腐蚀的功效,在保存茶叶品质的同时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植物的天然香气包裹着茶香,其色味清香可口,别有风味。

另外一方面,从外形上看,其天然的植物纹理具有大自然的生命特征,简洁干净的色彩凸显出茶叶的一尘不染, 不仅增添了器具古朴自然的气息,更显露出宋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雅致生活的向往以及生命情感的寄托。

【宋史】记载:「碎玉铿金,啜英咀华。」

再如点茶,宋代点茶器具更为精巧雅致,点茶过程中能用到十二种器具,也被称为十二先生。宋代茶盛行点斗, 茶被称为草木之英华,即击拂出的茶汤要如白蜡般凝聚,泡沫呈现固态,经久不散,才可谓之「英华」,不但可啜饮,也可咀嚼,而泡制出这样的拉花则需要完美的器具。

由于宋代茶饼质地缜密紧凝,碾末之时需有铿锵之声,那么所用之器必为精良,【大观茶论】中明确指出金属制成的茶碾为高级茶碾, 铁制则稍次,可见碾茶器具质量要求极高。

茶饼碾碎,经由点斗之后,最终效果需在茶盏中呈现,因此茶盏在点斗器具中最为主要。在宋代,特别重黑釉这类深色茶盏, 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盏相比其他釉色的茶盏,在斗茶时更利于视觉上分辨白色汤花是否咬盏,方便判定茶品高低,以定胜负。

其中建窑、吉州窑烧制的黑釉、褐釉茶盏最为著名,在釉色上有「入窑一色,出窑千变」之说,即建盏釉色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发生窑变, 生成如兔毫、油滴、曜变、鹧鸪斑、剪纸贴花、木叶纹等各种花纹样式的茶盏,在当时为许多文人墨客津津乐道。

苏轼在【西江月】中写出了在黑釉盏的映衬之下,汤花呈乳白状,汤与盏的交融是黑白相间, 浓淡相宜,营造出淡雅、朦胧的氛围与意境,这无疑也是诗人闲适之情的流露。

宋人对于茶具的形式美有着极高的追求,「好茶配好器,好器出好水」,只有精美雅致的高品质茶具才能烹调出完美的茶饮,这是宋人对「玩物」的欣赏与追求。 然而宋人的生活审美不仅局限于对「物」的观赏,更注重主体内在性情的体验感,在满足物欲追求的基础上,赋予其生命情感与审美文化意味,从而为生活本身创造出一种美的氛围与意境。

二、「随物赋形」的浪漫生活之美

宋人对于生活的审美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它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之「物」,更植根于日常生活之「景」。 茶具的精致化满足了宋代精英阶层的物质审美,同时体现出精神的复归,但在茶事活动中,品茗之景也是宋人生活审美追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这些景物组成的审美空间,是铺垫出宋人日常生活与高雅情趣的桥梁,是生活审美得以生成的基础部件, 并为宋人生活审美展开了一个活生生的动态情景。因此从生活美学视角来研究宋代茶事,不仅要欣赏其中的单个物件,还需要从空间层面来看待茶事活动中的景物环境。

宋人品茗尤其注重空间美的营造,随着客体空间环境的转变,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意境, 室内品茗场所主要为意境高雅的庭院和小园,或青松翠柏交相辉映,或假山清泉矗立院中。

庭院大多依山傍水,力求庭院本身同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通过山水等借景的方式来营造「景深」的意境以及浑然天成的造物追求, 文人品茗交谈几乎都是在这种山水清嘉的情景之下来进行。游走在这些自然形迹之中,随之而来的是充满主体创造性的「赋形」艺术行为,这种环境追求体现了宋人日常生活的文人化与精致化。

例如古代八大雅集之一的「金谷雅集」也被世人传为佳话,金谷园中有楼榭亭阁高下错落,水流萦绕其间, 池沼碧波与密林修竹交辉掩映,山水花草,鸟兽虫鱼都尽显其中,园内筑百丈高的崇绮楼,可谓奢华至极,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感叹该园是当时条件下建造出来的最美丽的花园。

文同的茶诗【北斋雨后】中描述了庭院不大,园圃却极清幽,雨过天晴之后,鸟雀蝴蝶成双成对,发出欢快悦耳的鸣叫, 面对如此清静而美好的景色,诗人唤上好友临窗品茗,挂画鉴赏,这清幽的景色与闲适的乐趣,正是了诗人对闲适与浪漫生活的向往。

室外茶事活动空间上,主要是体现在悬崖之上、山野之间、松风之旁等地的空间布置与审美映照。雅集贵在「雅」, 所以对场所有着极其雅致的追求,【礼记·礼器】中讲可以三餐没有肉食,但是居住的地方不可以没有竹子,因为没有肉吃只会使身体变得消瘦,但没有竹子却会让人精神上变得庸俗,可见竹子与人的道德品质相关联。

【次韵谢遁翁吴山长孔昭三首】记载:「晴日缓行果下马,春山初试雨前茶。野桥潇洒泉如雪,石壁巉岩藓自花。」

松、竹、梅,山、水、花、草,这些都是宋代文人雅士们日常生活场所中的必备之物,既可以美化空间, 也象征着主体的高风亮节之品格与精神信仰,所以常为品茗人所好。在艳阳普照的晴朗日子里,诗人决定前往春山烹试新茶,野桥、石壁、岩藓、甘泉营造出闲适清静优雅的饮茶环境。

雅集承载的空间不仅是一个实用性的饮茶居所,更是诗酒花茶、琴棋书画相融其间的审美场域,是一个由各种物象组合而成的充满审美趣味和雅致情调的浪漫之所, 人们置身其中,有时品茗清谈、行歌赋颂,有时吟弄风月、耕云问道,恣意又纵情。同时它也最为灵活,可容纳世间万物,在这深远无穷的空间景物中,显示出宋人的生活之美。

三、「超然物外」的自在生活之美

宋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发达,科技进步,西方学界一致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与经济的重生时代, 这给予了宋人生活极大的物质自由,「闲情」与「闲心」便是由此发展而来。同时宋代教育也异常发达,有「学校之设遍天下」、「讲学之风亦大盛」的文化奇观,教育不分阶层,市民文化也蓬勃发展。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与熏陶之下,宋代人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达到了高峰,品茗、作画、赋诗、游玩等成为宋人日常生活的常见事物, 这是由「闲」引发的对「适」的追求。于是宋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尽力彰显自身的闲适,追求精致化与审美化的生活之美,形成了独属于宋代人的自由与自在的生活美学。

于是,宋人饮茶,不仅是满足表层的欲望,更是借物抒怀,抒放性灵。在生活悠逸时,以茶怡养性情, 在仕途失意时,茶又成了慰藉悲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审美层面,将茶之美生活化,把茶道与儒道佛相结合,并从中寻求超逸自在的人生哲理。

【九日寻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记载:「白发长嫌岁月侵,病眸兼怕酒杯深。南屏老宿闲相过,东阁郎君懒重寻。明年桑苎熟茶处,忆著哀翁首重回。」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博通经史,才华横溢,但他一生却遭遇了无数坎坷,就是在这些生活的磨练中,形成了一种向往闲适生活, 追求恬淡风清的人格心理。当对社会不公的悲债之情难以自持时,他常借品茶来释放心中的不平,借助清闲,在天地自然之中携一盏茶,赏一场雪,举杯换盏之间,获得了心胸的开阔,品味出生命的真谛。

结语

如果无法冲破世俗的桎梏,那回归自然的本真,直面内心的渴望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追求。宋人在茶诗中所表现出的正是这种追求,他们将浪漫的茶饮生活与现实理想的矛盾沉淀下来,饮一杯清茶,闲论古今之道,不仅追求其色味之妙,更沉醉于一种纯净深远、空灵虚惊的超脱意境。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

[2]方回【次韵谢遁翁吴山长孔昭三首】

[3]苏轼【九日寻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