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道德经】: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会效法任何东西

2024-03-09国风

在我们悟道时,就是要让我们看到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

老子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是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

天地的运行是最接近于「自然」的,鱼在水里游,鸟在天空飞,花开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时运行……天地万物似乎都接受一个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鱼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天上飞?鸟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水里游?夏天不会跑到冬天后面去,秋天不会取代春天的位置…

大自然的本质规律是什么?世间生灵,日月为母,气灵为父,水土为精血,是有得成,是有离失,此谓之本,本者,根也。若要知其得成离失,自得期山川万灵为师,是以知万物生长收藏之理,是以明得成离失之由。

世间万物生长的根本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要想弄懂「得成离失」的原因,就要明白「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

所以,自然万物有规律的生长,是因为它们懂得自然规律的根基是什么,并能够依此而行。但是,我们却抛弃了这个根本。今之世人,皆以势位功利为母,以假名巧取为父,以贪妄为气血,以执念为精神。忘本而为,为而又为,不知何为。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居于核心地位。成道是一种自私的找寻道的过程,是一种找寻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的过程,是一种探讨道的运行,以及寻找人与道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存在,它寂静而又空虚,不依靠任何力量,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老子的逻辑思维中,道无所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在道的内部,蕴藉着无穷的力量,这种能量循环运行,永不止歇。

道孕育了万物,推动万物生长,是万物的根本,世界的本源。所以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既体现了道先天的混沌未分的状态和性质,也体现了道与万物的浑然一体,不可再分,是一个高妙的论断。

道的浑然一体,有助于我们对道的理解和体悟,有助于让我们理解和体悟道是万物之母,是天地之母。

万物当然包括天地,老子这是在强调,连我们以为无限大的天和地,也都是道的繁衍,我们可以想象道有多大,有多玄远。

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说道要向自然学习,要臣服于自然呢?幽远无边,宽阔无限我们称之为大,而细密无极,无限细微也是大。就像是数字,有正数,还有负数,正数可以无穷大,负数也可以无穷大。无穷大由道而生,无限小也由道而生。

当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大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之外的非人为的生命与物质世界,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

老子的目的是在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透过它最终去了解大自然,看懂大自然在启示我们什么。其实,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描述大自然,都在记录大自然的智慧、法则、启示。所以,我们必须要向大自然学习。

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诉是我们首先要敬畏。天地人一体,有一个最终的根源,那就是道。人类千万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天地的和谐秩序,如果天无以宁静,地无以宁静,受害的最终还是人类,道不会受任何损伤。

现在的人们以功、名、利、禄为根本,任由自己的贪妄、执念之心肆意妄为。这种忘记根本,胡作非为,必定造成不好的结果。

世事繁乱者,世人忘本而行,弃师而为,一己独尊,然细水难长,独木不支,忘本弃师,道混界乱,终为溃也。

失去根本,胡作非为,自以为是的结果就是溃败。因为失去根本就没有了支撑,就像细水不能长流,独木难支。

如果我们能够向大自然学习,懂得按照规律做事,就会一切顺利。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事情如果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就是上天在鼓励我们。」这种心想事成的完美结局的得来,就是因为顺应了规律而已。

大自然的规律是什么呢?比如:每逢春至,山花嫣然,浅草相映,兰若繁星,连绵山间,数月不败,然花不越季,草不越冬,此为应期。知期而至,此谓逢时,知期而隐,此谓之得养。养者,和美之纲也,山川花草者,皆知逢时得养,和美之道。

春天花草生发,繁花似锦,草木茂盛。但是到了冬天花草就退却了,但是,来年春天花草会依旧繁茂,所以,花草的这种现象这不是死亡,而是潜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正因为花草按照大自然时节的规律生长,懂得应冬天的时节而修养,才能在每次的春天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蓄势待发,生生不息。这也是和美之道。

但是,我们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话就是在提醒我们:人总是贪得无厌,得到了还想要得到更多。

山者,逢高必静,人则躁矣,不躁不足以显其位。水者,遇低则就,人则让矣,不让不足以得其方。花者,得果则退,人则进矣,不进不足以据其功。草者,近冬则隐,人则显矣,不显不足以得其利。

山越高越显安静,人却不一样,人在高位会比较躁动,因为要显示出自己的地位,得到别人的尊敬。水越是在低处越能停留,人在低处就是推让,因为人总想着离开低位奔向高位。

花得到了果实,花朵就会褪去,人却不一样,人取得了成果,会当做功劳,自我彰显。草快到冬天就会隐藏起来,人却不一样,人哪怕在逐渐进入低谷的时候,依然会把持着,显示着自己曾经的优势,试图继续获得利益。

我们人类的这些种种违背规律的行为,是因为人的内心存在虚妄,不知晓自然的本质的规律。

就这样,老子在【道德经】告诉了我们宇宙的真理,告诉了我们生命的实相,老子故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是效法于地的规律,地是效法于天的规律,天是效法于道的规律,而道则效法于自然的规律。

「道法自然」是说,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东西。道也没有什么可取法的对象,因为万物都在道里面。

老子之道,被道家学派所尊崇但不能代表诸子百家,是因为老子重自然而不因人为事。此自然不是指世间万物之自然,而是作自然而然之意。天、地、人皆有其本性,顺其本性而不造作,道初生万物,但却不主宰其命运,不干涉其过程,不指导其结果,顺其自然,听任自然,自由发展。

道常无为,道不约束事物按照规律发展。天地无己欲,道法自然与其说的是天地人,其根本还是在于对人生命真之理解。道之不可言语,但人依然要依道而行,道法自然。

无为即可理解为老子对于生命活动的一种指引,希望人们以无为的方式去有所为。这种为是对事物自己本身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行无为之事,享无为之德。老子又提出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德与朴是道之上德的旨意,对应道家关于无为的解读,即除却人为,以自然为然的自然而然。这些都表达出德与朴对人的生命的理解与诠释,将无为这一概念归附与道法自然之境界中去。

道法自然本就是要效仿自然之道,因为道的至高无上地位,使得外界不能随意去改变并且不能违背道的本态。道与自然无为的态度相互衬托,如果事物的本性是坚硬,那么就不要让它柔弱,反之也不要改变其本来面目。

道法自然的目的是无为,并使得万物能够在自然中依托自己的力量,从而变得自正、自朴。老子意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则,实现人的自身与自然特性相统一,并因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得自身修成自然之道。最终将己之德推广向全部人类,实现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团结稳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