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

2024-09-28台海

公元前260年發生的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一場著名的戰役,其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交戰的雙方分別為戰國時期的頭號強國秦國和中期以後新興的軍事強國趙國,戰役最終的結果是秦勝趙敗。此役的結果使得山東六國再無可以抗衡秦國的力量,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不可阻擋。

後世對於這場戰役的前因後果有著非常多的論述,其中關於趙國是不是應該接受上黨、從而引發這場大戰議論頗多。當時秦國猛攻南韓,將南韓一分為二,使得上黨成為了飛地,以此逼迫南韓割讓上黨。不想趙國卻火中取栗,派兵接收了上黨,最終引火燒身,引爆了秦趙之間的大戰。

在上黨被秦軍割離南韓本土之時,南韓自知已無力回天,遂決定順從秦國之意,將上黨割讓秦國。但上黨地方軍民卻不願意投降,無奈之下韓王只得撤換太守,派馮亭前往接手太守一職與秦國進行上黨的交接。誰曾想這個馮亭更為激進,他不但不願意投降,更是要把上黨獻於趙國。

馮亭之所以要把上黨獻於趙國,是想借此與趙國形成抗秦的聯盟,更有將秦國的攻擊方向引向趙國的意思。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可以直接減輕南韓的壓力,另一方面趙國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可以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國家,韓趙聯手,未嘗不可以一戰。這種情況下,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呢?

其實在馮亭派人將上黨獻於趙國時,趙國內部就此引發了一場爭論。一派認為如果接受上黨,必然會惹怒秦國,兩國的戰爭將不可避免,為南韓將趙國拖入戰爭是不劃算的。另一派則認為,不費多大的力氣就獲得上黨的十七座城,沒有比這更劃算的事情。而最終的結果,是趙孝成王接受了後一派的建議,派人前往接收上黨。

是趙王貪圖眼前之利而無長遠的考慮,才做出了這個決定嗎?難道他不認為如此的行為將招致秦國的報復嗎?當然不是,趙王之所以決定接受上黨,正是基於長遠的考慮,是在面臨秦國步步緊逼的現實情況下,為必將到來的秦趙大戰做準備。

在長平之戰前,秦趙之間曾爆發過兩場大的戰爭。一是公元前273年的華陽之戰,秦軍大破韓趙聯軍,斬首十五萬,其中趙國損失兩萬余人。二是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趙國名將趙奢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擊潰了秦軍,打贏了這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前一次戰爭是發生於南韓境內,後一次是秦軍越過南韓、發生於趙國的境內。而這之後,秦國的戰略發生了變化,開始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

公元前266年秦國任用範雎為相,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具體就是穩住楚、魏,遠處的燕、齊則保持相對友好的政策,而把進攻的重點放在韓、趙兩國。這個戰略是基於以往秦國的經驗教訓而來的,越過他國去攻打另一個國家,一是不好打,再就是就算贏了也不易保有戰果。

秦國的擴張,三晉是首當其沖。拿下韓、趙、魏,基本上就控扼了天下的要沖。此時的魏國早已衰落,而南韓一直是弱國,只有趙國自趙靈武王胡服騎射後迅速崛起,特別是在燕滅齊後,成為了關東六國中唯一能和秦國相抗衡的國家,自然也就成了秦國重點打擊的目標。其實早在長平之戰二十多年前,秦國與齊國相互稱帝時,就有與齊國聯手打擊趙國的意思。那時的早期霸主魏國已經衰落,秦國就把趙國視為了東進的最大阻礙。只是燕國操作成了合縱伐齊一事,最終齊國被打殘,趙國躲過了這一劫。

秦國既然要遠交近攻,趙國又是其最大的目標,那麽兩國的戰爭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更是隨時都可能爆發的。從這一點來說,趙國接受上黨和不接受上黨,其實後果都一樣,秦國想開打,理由隨時都可以找到。既然如此,從掌握戰爭主動權而言,趙王決定接受上黨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再一點,對於上黨的爭奪,不僅僅是上黨與趙國毗鄰,有唇亡齒寒的意思,它更是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要地。上黨地區位於華北平原西部,地勢高亢、形勢險要。古書有雲:以其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東部和南部的山前平原地區是為人口稠密、經濟繁榮之地,而上黨地區自然成為了屏護這些地區的戰略台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被譽之為「天下之脊」。

上黨高地因其封閉性的山地特征,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地理上它東接邯鄲平原,西連關中平原,南臨河東、南陽盆地,位於天下經濟中心的核心位置。拿下上黨,秦國就能夠控制重要的交通要道和自然資源。而對於趙國來說,失去上黨這一要地,將使得秦軍直接進入邯鄲平原,無險可守的趙軍將於秦軍展開直面進攻,而秦軍的戰力是公認的強悍,趙軍將面臨巨大的威脅。如果能夠控制上黨,以險據守,形勢將大為改觀。

因此對於上黨,無論是現實還是長遠而言,趙國都有占有的欲望。特別是在秦軍即將獲得上黨的情況下,搶占上黨就成了當務之急。所以說,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根本就不應該是個問題。事實上,趙王在這之前也考慮過如何應對戰爭的問題,說明他也知道此事事關重大,但上黨的地位太過於重要,可以說已經成為了趙國生死存亡之地,他不得不做出選擇。

對於秦軍的強悍,趙國君臣心裏都有數。有大臣推薦大將廉頗,廉頗對趙王說,別的秦將都沒有問題,只是白起不好對付,但要是他來了我是可以守的住的。既然能守得住,那就沒有問題,於是趙王就下定了決心,派人前去接收上黨。

因此說,對於上黨的接收,趙國是做了充分的論證,是基於即將到來的秦趙大戰而做的準備,無論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後來的長平慘敗,基本原因是趙國實力不如秦國的表現,重要原因是在外交上的失敗,導致了趙國獨自作戰。而事實上廉頗的固守正如他所言,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趙國國力不如秦國,相持日久,國力不支,只得主動求變。於是換下廉頗以主動進攻,最終以全軍覆滅結束了這場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