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警告無效!德海軍編隊將強闖台海,中方:尊重航行權利,反對挑釁

2024-09-12台海
視訊載入中...

太平洋的風浪似乎從未停歇,如今,一股新的暗流正從歐洲大陸湧來。

德國,這個曾經的二戰戰敗國,如今卻計劃派遣軍艦穿越敏感的台灣海峽,這一舉動瞬間攪動了亞太地區的局勢,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和猜測。

有人說,這是「帝國雄心」的回潮,是德國試圖重回世界舞台中心的野心勃勃之舉;也有人說,這是「棋子」的無奈,是德國在中美賽局的夾縫中被迫做出的艱難選擇。

但無論如何,德國軍艦過航台海,絕非一次簡單的軍事行動,其背後所折射出的地緣政治賽局和經濟利益考量,值得我們深思。

2023年9月,德國媒體率先披露了一條爆炸性訊息:德國海軍「巴登符騰堡」號護衛艦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號補給艦計劃在結束對南韓的存取後,穿越台灣海峽,前往印尼。

而如果最終成行,這將是德國海軍時隔22年後再次采取類似行動,無疑是一個極具挑釁性的舉動。

訊息一出,立即引發各方強烈反應。中國外交部迅速做出回應,重申了中國對台灣海峽的主權立場,並警告任何國家不要以「航行自由」為借口,損害中國的主權和安全利益。

面對中方的嚴正警告,德國官方的表態卻顯得有些曖昧。他們一方面聲稱尚未最終決定是否穿越台海,另一方面卻又不斷強調德國維護「航行自由」的決心,並暗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這種「既想又要」的姿態,暴露了德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搖擺不定,也預示著未來局勢的復雜性。

從軍事實力對比來看,「巴登符騰堡」號護衛艦雖然號稱「世界最大護衛艦」,滿載排水量高達7200噸,

但其武器裝備卻相對簡陋,僅配備了一門主炮、兩座近程防空飛彈系統和一些輕武器,缺乏有效的區域防空和反導能力。

相比之下,中國海軍近年來發展迅速,052D型驅逐艦已大量服役,其裝備的64單元通用垂直發射系統、相控陣雷達和鷹擊系列反艦飛彈,使其具備了強大的攻防兼備的能力。

因此,如果德國軍艦執意穿越台海,一旦發生意外情況,其自身安全將難以得到保障。畢竟,在現代戰爭條件下,依靠一兩艘軍艦就想在別人的「家門口」耀武揚威,無異於「以卵擊石」。

更重要的是,德國此舉還將對中德關系造成嚴重損害。近年來,中德關系總體保持穩定發展,雙方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

然而,德國軍艦過航台海,無疑是對中方核心利益的嚴重挑釁,將給兩國關系蒙上一層陰影。

德國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為何要萬裏迢迢跑到亞太地區來「秀肌肉」?這其中既有追隨美國戰略的無奈,也有其自身地緣政治利益的考量。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美國越來越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並積極拉攏盟友,試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對中國進行全方位遏制。

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和北約成員國,德國自然無法置身事外。

近年來,德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活動明顯增多,不僅派遣軍艦參加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軍演,還與日本、澳洲等國加強軍事合作,其配合美國「印太戰略」的意圖十分明顯。

另一方面,德國自身也試圖借機重塑「正常國家」身份,擺脫戰後對其軍事行動的限制,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

德國長期以來受限於二戰戰敗國的身份,其軍事力量的發展受到嚴格限制,這也導致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缺乏足夠的話語權。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德國近年來不斷試圖突破戰後秩序的束縛,積極參與國際軍事行動,並尋求擴大其在海外的軍事存在。

例如,德國參與了阿富汗戰爭、馬利維和行動等,並計劃在印太地區建立永久性軍事基地。

而此次德國軍艦過航台海,也可以看作是德國試圖打破戰後束縛,彰顯其軍事存在和政治影響力的嘗試。

此外,德國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也是促使其在對華政策上趨於強硬的因素之一。

近年來,隨著難民危機、恐怖主義威脅等問題的不斷發酵,德國國內的右翼民粹主義勢力迅速擡頭,他們對中國的發展模式抱有警惕和敵視的態度,並不斷鼓吹對華采取強硬立場。

在2021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持對華強硬立場的綠黨和自民黨表現搶眼,最終與社民黨組成了聯合政府。

新政府上台後,德國的對華政策明顯轉向強硬,不僅在人權、新疆等問題上對中國發難,還在經貿領域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而此次德國軍艦過航台海,也可以看作是德國新政府對華政策轉向強硬的具體體現。

在德國政壇熱衷於炒作「中國威脅論」,並試圖透過在軍事和外交上向美國「交投名狀」來換取政治籌碼的同時,德國經濟界卻保持著冷靜的頭腦。

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中國不僅是德國重要的貿易夥伴,更是德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引擎。

數據不會說謊。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占德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持續攀升。從汽車、機械到化工、電子,中國市場對德國制造業的拉動作用有目共睹。

更重要的是,中國市場對德國企業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巨大的銷售市場,更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投資目的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深度參與中國經濟發展,並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報酬。

以德國汽車巨頭大眾為例,中國市場已經占據其全球銷量的近一半,而大眾在中國市場的利潤也遠高於其他地區。對於大眾這樣的企業來說,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盡管面臨來自美國和國內政壇的壓力,德國經濟界始終堅持與中國保持密切的經貿合作關系,並將此視為維護德國自身經濟利益的關鍵。

事實上,德國政界並非所有人都對華持強硬立場。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就一直主張與中國保持對話合作,並積極推動中德經貿關系發展。

即使在新政府上台後,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多次表達了對華合作的意願,並強調中德合作的重要性。

這些都表明,在德國政界,依然存在著理性的聲音,他們意識到,與中國對抗不符合德國的根本利益,只有合作才能共贏。

德國軍艦過航台海事件,將中德關系推向了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

是繼續追隨美國,以犧牲中德關系為代價,換取美國的「安全承諾」?還是堅持務實合作,維護與中國的經濟聯系,並尋求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

對於德國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一方面,德國與美國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共同的價值觀,在安全問題上依賴美國,也是德國長期以來的外交傳統。

另一方面,中德之間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經濟上的密切聯系,使得雙方很難徹底「脫鉤」。

更重要的是,德國自身也意識到,在一個多極化世界中,一味地追隨美國,將使自己淪為美國的「棋子」,無法真正維護自身的利益。

因此,從長遠來看,德國在對華政策上 likely 會采取一種更加務實的態度。

一方面,德國將繼續保持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並配合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布局。

另一方面,德國也將更加註重維護與中國的經濟聯系,並在一些問題上與中國保持溝通與合作。

簡而言之,德國會盡量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而是試圖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以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利益。

對於中國來說,需要對德國的態度和行為保持高度警惕。

一方面,中國應該繼續加強與德國的經貿合作,鞏固中德關系的經濟基礎,並以此來制約德國在政治和安全領域對華采取更激進的舉動。

另一方面,中國也應該做好鬥爭的準備,對德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挑釁行為做出堅決的回應,以維護自身的 核心利益

總而言之,中德關系未來發展充滿了變數。

賽局與合作將長期共存,而最終的結果,將取決於雙方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分歧,以及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局勢。

德國軍艦過航台海事件,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軍事行動,更是地緣政治賽局與國家利益考量交織的結果。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有國家都需要做出明智的選擇。

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會加劇對抗和沖突,最終損害的是全人類的共同福祉。

只有堅持對話合作,求同存異,才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美好未來。

畢竟,這個世界已經承受不起又一次世界大戰的浩劫。

參考資料

【澳洲媒體:德中關系,貿易壓倒政治】 環球網

【不理政界去風險鼓噪,看中中國全方位潛能,德企今年對華投資勢頭強勁】 中國經濟網

【德國加大軍事介入亞太事務力度】 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