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2095年的小孩,可能不用應付親戚了」

2024-05-16辟謠

澎湃新聞記者 陳誌芳 衛瑤 實習生 呂晨安


近年來,社交媒體上總會出現年輕人宣稱要「斷親」的說法——逃離、拉黑親戚甚至父母。


而這個現象在今年過年期間尤為突出,甚至有多個相關話題上了熱搜:「農村悄然出現以家庭為單位的斷親」「學者研究斷親現象」。


在這些話題的評論區,我們會發現年輕人想要逃離親戚關系,可能是因為受不了催婚、有嚴重家庭矛盾、親戚總是借錢等。今天是國際家庭日,澎湃美數課試圖透過北京大學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等數據,來分析近十年來中國的家庭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年輕人,

遠離親戚甚至是父親


過去 40 多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城市化和社會流動,傳統的家庭關系遭到極大的沖擊。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新的相處模式。


從中國家庭追蹤調查 2016 年至 2020 年的數據來看,我們會發現年輕人跟父母疏遠的情況更多發生在父親身上。


4 年間,18 至 30 歲的年輕人跟父親的親近情況下降了 4.4%。相比之下,與母親的親近情況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與母親經常聯系的頻率在 4 年間上升了 3.9%。


有意思的是,如果從父母的角度來回答與子女的親近程度,我們會發現父母的認知跟子女並不相同——從 2016 年到 2020 年,認為自己跟 18-30 歲的子女關系親近的比例實際上差不多,而如果把時間上拉長到 2010 年,父母認為自己跟年輕子女親近的比例甚至上升了。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張航空在一篇研究家庭代際關系的論文中也提到類似問題:在 CFPS 的調查中,家庭中的父母與子女兩代人對於涉及彼此的統一問題回答會出現差異,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雙方有認知差異,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其中一方「說謊」了。


而在更年輕一輩的未成年人身上,家庭關系日益緊張。對比 2010 年和 2020 年的數據,兒童跟父母吵架的次數也在上升,每月吵架 1 至 5 次的比例在十年間上升了 20.5%,而兒童目睹父母吵架的次數也在上升。


對親緣關系的失望,使得部份年輕人選擇了新的人際關系,向外拓展自己的家人圈層。他們或是尋找「電子親人」,或是從朋友、戀愛中主動選擇自己新的「家人」。


不過,「斷親」並不意味著對親情的否定,年輕人同樣追捧特立獨行的「小姨」文化。所謂「斷親」的背後,實際上是年輕人在重新建立自己與他人的邊界,逃離傳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無法避免的親戚借錢


從比例上來看,跟父母親近的年輕人仍然是主流,而親戚才是年輕人在家庭中更想逃離的物件。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透過 1200 份隨機調查問卷來驗證了這一觀點。胡小武在發表於 2022 年的研究論文【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中寫道,年齡越小的人,與親戚聯系越少。


論文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 18 歲以下受訪者已經基本不聯系親戚。而在 18-25 歲人群中,也有 25.32%的人選擇不聯系親戚。30-50 歲的受訪者是主要的親戚關系維護者,他們之中沒有人不聯系親戚;甚至 40-50 歲的人群中,有過半的受訪者與親戚經常聯系,或者聯系非常頻繁。


胡小武在論文中指出,青年 「斷親」現象已經成為一種社 會常態。


在眾多吐槽親戚的話語中,親戚「勢利眼」的評論獲得許多網友的應和。很多人都表示,沒有必要和「勢利眼」的親戚來往,只會徒增煩惱。


網友「烏賊丸子丶 KD」就提到:「許多親戚都是誰有錢,貼誰去……有錢的覺得我們低檔次,說話充滿鄙視,溜須拍馬的也瞧不起我們,懶得跟我們處。所以大過節的何必找自己不舒心,自己在家過得了」。這條評論獲得了 4455 個點贊量。


#農村 悄然出現以家庭為單位的斷親#話題下高贊貼文的評論區。 圖源於 微博。


「親戚」的身份有時候也成了借貸中的「免死金牌」。網友 Ada 就遇到親戚遲遲不還借款的事情,即使 Ada 想要討債,卻會被媽媽勸說要「以和為貴,畢竟是一家人」。在這條貼文下,有 1068 條評論或是為 Ada 支招,或是分享類似的經歷。


縱觀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 8 年數據,借給親戚錢似乎是難以避免的事情。五次追蹤調查中,受訪者前一年借款給親戚的占比均在家庭純收入的 2% 以上,借款給親戚的平均金額更是於 2020 年突破了 2000 元。


不過,除了吐槽親戚「勢利眼」的話語之外,也有人感嘆親戚之間的溫暖。網友 @吾歡喜 2016 就不理解「斷親」的行為,她的父親不小心滑倒磕到後腦勺,導致無法動彈,而姑姑大爺得知後爭先恐後來照顧她的父親。


「姑姑大爺也都 70 多歲的人了,給我爸翻身,買飯,端屎端尿,我一個姑娘都做不到,我特別感激我這些親戚。」網友 @吾歡喜 2016 寫道。


家族縱向發展:

祖父母在世機率顯著上升


無論是親戚之間的「勢利」還是溫情,或許都會在社會家庭結構變遷的大背景下漸漸淡去。


根據一項基於第 27 版聯合國官方人口預測的研究,中國家族總規模正在逐漸縮小。截至 2021 年,中國家族的總規模在 50 人左右,預計在 2100 年會降至 20 人以下,低於美國和印度。


但是,中國家族還將「縱向發展」。對於未來的新生兒而言,表(堂)兄弟姐妹等親戚會逐漸減少,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還在世的機率卻會顯著上升。上述研究數據顯示,1950 年,表(堂)兄弟姐妹占新生兒家族網路的 39%,但到 2095 年預計僅占新生兒家族網路的 7%。換言之, 在 2095 年,一名女性新生兒可能只有 1.1 個表(堂)兄弟姐妹。


未來,盡管部份年輕人可能無需勉力維持繁雜的親緣關系,但是隨之消失的還有很多獨屬於親戚間的回憶。


網友 @油咩啊少年 回憶起小時候的除夕時就戀戀不舍:「從有記憶起,除夕我們小孩吃完年夜飯,表哥表姐表妹們一起滿大街放鞭炮玩......去年,是最後一年大家庭一起過年,我偷偷失落了好久。」


面對親緣網路日漸縮小的情況,胡小武在接受【人物】雜誌采訪時就呼籲年輕人找到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關系,從學校或是職場發展朋輩之間的友誼,尋找到替代親緣的關系,「因為愛情和親情,是我們每一個人最本質的情感需求」。


此外,一個強大的社會支持網路日漸重要。當中年人需要照顧健康狀況不佳的父母和祖父母時,或許有一天,「親戚」會成為需要懷念的詞語。


本期編輯 鄒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