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先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三月底,山上在采拋荒白牡丹。
當時,過足了采茶癮。
翠綠嬌嫩的芽葉,模樣可愛。
伸手采下後,忍不住繼續再采。
多年沒有修剪的那片拋荒茶,身高已經接近三米。
仰頭望去,高處枝梢間,頂上一片嫩綠。
但可惜,伸手夠不著。
采茶時需要一手壓低,空出另一手去采摘。
采摘拋荒白牡丹的過程很治愈,有些類似摘下一小串小番茄。
壓下一處枝條後,仔細將這一枝條上的適采茶青,逐一認真采下。
隨後再放手,剛才壓下來的那一枝,又重新回到高處。
緊接著,穿行在拋荒茶園裏,尋找下一處目標。
壓下另一枝,繼續重復上述動作,采、采、采……
一番沈浸式體驗采摘後,一時間竟忘了正事,對了,照片素材還沒拍夠!
於是停下手,走到茶園邊,先檢查剛剛的采茶收獲。
低頭一看,發現了一處小驚喜。
果然,拋荒白茶與普通白茶擁有顯著區別,光是采下來的拋荒白牡丹茶青,蒂部就帶有大量馬蹄結。
十之七八,絕大多數都有。
而普通台地茶園采下的白茶,蒂部帶有馬蹄結的,寥寥無幾。
白茶裏,馬蹄結這個特殊部位,看似不起眼。
但卻能起到指示區分作用,憑借馬蹄結的有無。
能從外觀上輕松區分一款白茶是真拋荒?真荒野?還是由普通茶假冒名義,虛打幌子得來。
然而,在白茶圈,抹黑馬蹄結的言論並不少。
這天聽到的一版言辭,便是經典「抹黑論」。
「馬蹄結一點稀奇,不管是什麽白茶,台地、拋荒、荒野都能采出來。因為馬蹄結是采茶工人為掰采的結果,想掐多少都有,根本不稀缺。」
「對了,我們家的白茶在采摘時,會讓采茶工別
聽到這,相信一部份立場不堅定的茶友,會為此深信不疑。
覺得馬蹄結的存在,誠如對方結論描述的那樣,不利白茶品質。
但這番話,在內行人眼裏,無異於顛黑倒白。
【2】
馬蹄結是怎麽來的?
它是茶樹天然長出來的,與采茶方式無關。
馬蹄結,指的是拋荒白茶、荒野白茶嫩梗下方常見的「蒂頭」。
因形似馬蹄,所以得名。
從科學客觀視角理解馬蹄結,它是連線茶樹新生芽葉與本體之間的臍帶。
新芽新葉萌發與生長所需的水分、能量等物質,都透過馬蹄結相連,獲得茶樹本體的輸送。
形象一點來形容:馬蹄結之於白茶,好比夏天我們在買西瓜時,瓜蒂之於西瓜本瓜。
買西瓜時,透過看瓜蒂能看出不少資訊。
瓜蒂青綠,水分足,證明這個西瓜剛采沒多久,還很新鮮。
而瓜蒂粗,證明當初結出這個西瓜的瓜藤粗壯。
順藤摸瓜,舉一反三,不難推理。
言歸正傳,繼續聊茶。
白茶裏,嫩梗底部帶有馬蹄結的茶,能證明當初在采這顆茶青時,是從一處相對粗壯的枝幹上采下來的。
憑此,能展開下一步推理。
至於原因為何,容下文慢慢分析。
【3】
相比台地白茶,拋荒白茶與荒野白茶的最大特色是,茶樹不修剪。
拋荒茶,前身來源也是台地茶,只不過早在多年前就人為拋荒、撂荒,不再加入人工幹預,停止修剪。
隨後,茶樹能恢復自然天性,不斷往上生長、長高。
站在一片拋荒茶園面前,你能直觀感受出區別。
拋荒茶園,茶樹長得高,采茶時要踮腳或者壓低枝條。
而台地茶園裏,茶樹們好似被統一修剪了平頭,相對矮小,采茶得彎腰弓背。
至於荒野茶,那更是不必多說,它純粹依靠天生天養。
拋荒茶園能依稀看出當初的人工種植痕跡,茶樹們成排成列分布。
荒野茶是純粹「野」,分布零散不成規模,與雜草荊棘雜木為鄰。
荒野茶在物競天擇的自然模式下,需要與周圍樹木競爭陽光雨露,不斷長高爭奪「采光權」才能獲得活下去的機會。
【4】
按有無修剪、剪矮來區分。
台地茶,人為精心照料管理的茶園,有專人定期修剪;
拋荒茶,人為多年撂荒,不再幹預管理,茶樹在停止修剪後長高;
荒野茶,完全看不出半點人為管理痕跡,茶樹從未修剪,野性十足。
台地茶在修剪後,消滅了「頂端優勢」,來年能生發更多側枝新枝,發芽更密,產量更高。
(頂端優勢: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抑制的現象。)
而拋荒茶與荒野茶不修剪,茶樹一心一意「長個頭」,枝幹逐年粗壯,纖維強勁,新生芽葉養分更濃縮。
再回到正題,前文還藏著一個包袱。
馬蹄結作為「蒂頭」,來源自相對粗壯的茶樹枝幹。
對應到台地茶、拋荒茶、荒野茶身上。
台地茶的樹冠,在修剪之後,新枝嫩枝多,新枝椏的表皮顏色還發紅,從這些新枝上采摘下來的茶青,不可能含有馬蹄結。
而荒野茶、拋荒茶在沒有修剪前提下,枝幹屬於「多年生」,粗壯老枝的樹皮表莖發白,一眼就能看出差別。
從這些老枝幹上生發的茶青鮮葉,蒂部多數帶有馬蹄結。
不論采荒野銀針、荒野牡丹王、荒野白牡丹,還是采拋荒銀針、拋荒白牡丹,多數都有馬蹄結。
馬蹄結,並非采茶工隨便掐采得來。
如果是采台地茶,從去年修剪齊平的部位,再生出來的新生枝條,沒有孕育馬蹄結的機會!
了解過背後的來龍去脈,不難看出答案。
【5】
話說, 馬蹄結的存在是否像開篇描述那樣,阻礙白茶萎雕?
不不不,這純屬造謠。
馬蹄結,只是茶樹正常的植物組織。
它又不是一塊大石頭,怎會阻塞白茶的自然萎雕失水?
這兩者之間,完全扯不上任何關聯。
萎雕,是白茶基礎加工制作流程。
「指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下均勻攤放,適度促進鮮葉酶活性,內含物質發生物理、化學變化,散發部份水分,使莖、葉萎蔫,色澤暗綠,青草氣散失。」
萎雕之後,再加上精心幹燥處理,便是白茶的主要制茶環節。
由於在白茶裏,荒野茶樹與拋荒茶樹沒有修剪,集中生發新芽新葉的枝幹較粗壯,連線枝幹表皮與新生芽葉之間的蒂部會形成馬蹄結。
馬蹄結內,纖維粗壯。
與芽頭、嫩葉直接,直接貫連。
將其采下後,萎雕期間,芽葉內部的水汽透過馬蹄結,好似馳入了快車道。
順著粗壯的植物脈絡,能順暢失水,實作良好萎雕效果。
所以,開篇的這番話,從一開始就是謊言。
【6】
行文到最後,關於白茶馬蹄結的三三兩兩謠傳,已經澄清。
馬蹄結,不是所有的白茶都有;
馬蹄結,更不是靠人工控制采出來的;
馬蹄結,更不會影響白茶的萎雕失水……
既然如此,圈內為何會有人專門造謠,抹黑與否定馬蹄結呢?
很簡單,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有利可圖,道明了一切。
有部份茶掌櫃,手頭沒有真正的荒野茶資源,甚至連拋荒茶也不想做。
只想坐享其成,隨便用高產的普通台地茶,假冒荒野拋荒,賣上高價。
為了實作這個目的,故意攪混水,搬弄出上述謠傳,也不足為奇。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看完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後,茶友們在買茶選茶時可要多細辨。
避免偏聽偏信,才不會被他人帶偏「認茶觀」!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