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認識【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不該錯過這座小城

2024-03-09辟謠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名聲遠揚,這幅名作的畫家維米爾還有一幅佳作鮮為人知——【代爾夫特一景】,畫的是荷蘭小城代爾夫特,他出生並度過一生的地方。

我們一行遊人來到代爾夫特時,天氣很好。藍天白雲的背景裏,東一丟西一撥的花紅柳綠、雪白湛藍。

同行的當地人介紹,「代爾夫特」的名字起源於一條名叫奧德代爾夫(荷蘭語Oude Delf,意為「古代排水閘」)的人工水道。幾百年前,人們在這裏築堤擋住北海,挖掘水道以排幹沿海沼地。

城市輪廓延續至今。紅墻彩瓦、老橋綠水與高高的尖頂教堂相映,古樸的老城與寧靜的田園交錯。徜徉在市政廣場,一頭是老市政廳,一頭是教堂,兩側市場叫賣聲此起彼伏。

時間流轉,如何讓老城步入當代?聰明的代爾夫特人找到百年名校,請來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規劃、建築專家們「掌勺」老城新滋味。

規劃師們秉持「小城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則開展城市設計,尋找人與自然舒適相處的友好空間,他們將其稱為「應對全球及城市挑戰的規劃新方法」。

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代爾夫特小城古老而潮流的密碼。漫步全城,這裏尊重歷史、尊重自然的規劃、建築思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諸多細節耐人尋味。如「woonerf(庭院道路設計)」概念——人行道不再與車行道分離,而是融入同一路面以產生居住院落的視覺印象,並透過綠化、座椅等元素強化這種「院落感」。以這個理念建設的「Tanthof」大型居住社群,社群內道路按照「庭院道路」設計,住宅背後一側臨水渠、綠地建設獨立、連續的慢行專用道。如此,車行道、自由車道、人行道,高低疊放,並列不悖,路邊有屋、屋頂碧草綠樹,人與自然曼妙和諧。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規劃專家範佩西告訴我們,這項設計也為騎行者提供了安全空間,為居民提供了社交場所,達成「職-住-生活」三者平衡。

同行的上海市城市科學研究會首席研究員束昱教授說:「小城裏,無論老城還是新區,專家們以人為本、系統立體地打通地上地下等各要素,綜合開展設計的做法,改變了傳統認識中城市只‘保證交通效率和人車安全’的觀念,全面向‘關註人的活動需求’轉變,效果很好,值得我們思考、借鑒。」

來到代爾夫特市中心火車站,巨大的圓形頂燈雪亮,長長的電動扶梯仿佛瀑布掛在寬寬的步梯之間。它的更新思路也很有意思。

火車站初建於1847年,現存的老車站1885年建成。鐵路經一座高架橋上從城市穿過,將代爾夫特舊城區一分為二。進入新時代,老城的出行體驗迫切需要更新,於是,設計師梅卡農設計了一座新車站。老城沒有空間怎麽辦?那就從地下走。代爾夫特建造了一條新的鐵路隧道,從運河下穿過,當然也新設了火車站。原有的站廳依然保留,功能轉為餐飲店鋪。

我們從地下月台出來,豁然開朗,立於一個十分寬敞的大廳,擡頭便見拱頂上代爾夫特藍瓷拼出的老城地圖。大家都知道荷蘭是自由車王國,車站下還有好幾層,都是停放自由車的車庫。

「少即是多」設計理念為當今西方建築規劃界廣泛接受。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老廠房改造為公眾活動中心,便是其範例之一。

老廠房棕紅的磚墻上,掛著黑魆魆的鋼鐵樓梯,仿佛站崗的鋼鐵俠。樓內,鋼鐵的桁架挑高三層;高聳的鐵桿扛住了屋頂;方形天窗向屋內盡情潑灑陽光,人影蜷縮在鞋跟後邊。

「老房子稍稍加固,可以很好地使用。我所做的就是把骨架重新梳理、整修,外墻修舊如舊、洗洗臉、畫畫眉,同時對其進行適當的功能當代化改造。」設計師、代爾夫特建築學院教授凡迪諾講述改造理念,「因為是公共活動中心,主要物件是學生,其功能訴求大多為自習、小組討論、社交和群團娛樂化活動。」

我們聽著、看著,眼前一張張年輕的面孔,在這裏學習、交流、排練,他的「少即是多」踐行得很成功。

欄目主編:伍斌 曹靜 文字編輯:彭德倩 題圖來源:束昱攝

來源:作者:程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