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首次失敗,落地時損壞,中國可重復火箭回收試驗:11月將再次發射

2024-09-27辟謠

落地爆炸!中國可重復運載火箭「首次回收試驗未完全成功」,當然,你要說它部份成功也行,你要說它失敗也行,反正整個階段沒有完成,這意味著需要下一步同步推進,再次來進行試驗。

只不過,有一說一,那就是能夠在第一次走到這個階段,也說明了其還是不錯,畢竟在中國國內都算是最前面的了。

所以,這整個可重復火箭的研發,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還是凸顯了其有這個實力,能夠將這一款可重復火箭研究出來,那究竟是怎麽回事呢?下面就詳細來看看。

落地爆炸,損壞!中國可重復火箭首次回收試驗失敗

沒錯,說真的,這一次該企業還是比較公開透明,能夠詳細的披露整個失敗過程,最為關鍵是把整個發射到回收過程的畫面都公布了,這還真的是比較少見。

那到底是誰呢?那就是來自深藍航天星雲一號火箭在內蒙古「深藍航天額濟納旗航天港」實施的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飛行試驗,該火箭的可回收復用的一子級箭體在飛行試驗最後著陸階段發生異常,試驗任務未取得完全成功。

按照整個階段來講,其共11項主要試驗驗證任務,在本次飛行試驗中,其中10項成功完成,1項未完成,未完成的這個階段,就是說的「落地爆炸」這個階段,的確有點可惜了。

而本次任務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也創造了不少成就,那就是本次飛行試驗是中國第一次可入軌運載火箭的高空回收試驗,這一步相對於中國其他的可重復研究火箭來說,算是走到了前面一點。

而在試驗核心任務目標上,主要是驗證星雲一號入軌後垂直回收階段各系統工作的正確性和協調性,特別是首次在飛行中驗證多機轉單機變動力工況,為後續百公裏級回收飛行試驗、以及最終入軌+回收試驗任務積累關鍵數據。

這只不過,最後階段,火箭著陸關機段出現異常,箭體傾倒,導致爆炸了,火光可以看到,非常明顯。而官方披露的具體因素是因為在最後著陸關機段,發動機調推伺服跟隨控制指令出現異常,導致箭體著陸高度超過設計範圍,箭體出現部份損毀。

只不過,在這一次任務之後,深藍航天也表示了,那就是在本次試驗總結以及技術故障歸零基礎上,11月份將再次執行高空垂直回收任務。

所以,最快11月,大家也還會看到該火箭進行再次試驗。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深藍航天完成了國內首次公裏節火箭垂直起降試驗。

在商業航天領域,這次成功測試也使深藍航天成為繼SpaceX後第二家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復用全部低空工程試驗的公司,這一次也是中國第一次可入軌運載火箭的高空回收試驗。

從這個進度上來講,的確有可能率先成為中國首款可重復火箭的商業執行,畢竟在這兩步驟都是走在前面,就看中國其他的可重復火箭會不會跟上進度了。

那星雲一號有多強呢?中國為何要研究可重復火箭?

的確,這讓不少人很不理解,此前中國不研究可重復火箭,為何現階段要不斷進行可重復火箭呢?

就先來給大家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可重復使用火箭無非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節約成本,無論是研發和使用可回收火箭,還是航天器,都是如此。而且來自英國金斯頓大學火箭實驗室主管亞當·貝克博士也公開指出過,在現階段的情況下,太空探索極其昂貴。

如果能夠把火箭發射費用成功降低50%以上,更多的太空套用將會變得可能,更多的衛星和飛船可以進入太空,人們也可以利用太空資源向地面提供更多的服務,比如利用空間太陽能技術。另外,全世界會有更多太空人有機會進入太空,可以飛往月球、火星等其他星球,或許在未來還能實作人類移民火星的夢想。

而如果人類可以實作可重復火箭,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沒有必要一次又一次的造新火箭,來花費高額的成本來完成這些任務。

所以,可重復也算是為人類走向深空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那很多人有疑問了,此前為何中國不研究可重復火箭?這個原因很簡單,最為直接性的可能就是對市場需求的滿足,你說中國此前也沒有關於星網組建的計劃,如果全面進行可重復火箭的研發,那是不是就算是研究出來了,也沒有「用武之地」?

而且研究出來了,不僅沒有「用武之地」,還需要進行對火箭的維護等,這些都需要高額成本,那必然是沒有必要的,至少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是。

當然,這裏面可能也有技術等方面的問題,但現階段,市場需求來了,中國不少的星網都要建設了,那進行可重復火箭的研究,也就是必然的趨勢,就算是技術再難,也要將其攻克,這就是區別。

只能說在航天領域,雖然中國不少研究可能沒有那麽超前,但只要進行相關性的研究,那必然也只是時間性的問題,中國能夠快速爆發出這麽多可重復火箭的發射,運用測試等問題,也說明了可重復技術發展,還是沒有什麽大瓶頸,不出意外的話,很快中國可重復商業火箭執行就要來了。

不要看中國沒有多少這方面的訊息,只要一出來,那就是爆發性的出現,這就是基本情況。

回到星雲一號的問題上,星雲一號有多強呢?星雲一號火箭還是可以,其箭體直徑3.35公尺,一子級高度約21公尺,配備的是深藍航天全自主研制的,中國第一型90%以上主體結構均采用高溫合金3D打印技術一體成型的可復用液體火箭發動機——雷霆-R液氧煤油發動機。

它號稱是「國內第一個針栓技術煤油發動機」的雷霆-R1液氧煤油發動機具備真空推力範圍在75-265kR,該款發動機重量達到了85%,透過泵後搖擺方式進行工作。

而對於整個「星雲-1」運載火箭來說,其整流罩長度4公尺、運載能力為1000公斤,能夠在500公裏太陽同步軌域上進行操作。

所以,從這個狀態來看,這一款火箭也還是不錯,而且從目標情況來看,此前該機構也說明了,研發可回收復用的火箭,其主要原因在於要大幅降低入軌火箭的生產和發射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更遊刃有余地實作成千上萬顆「星鏈」衛星的組網任務。

這說明了, 可能是專門為了「群發衛星」所打造的,而這也是符合要求的。當然,這也是起步階段,後續還有星雲二號的研發,在實力上也會有所提升。

其「星雲二號」 發動機構型為9+1台 超級雷霆 , 級數2級 運載能力20噸@LEO , 箭體直徑5公尺 , 發動機體系液氧煤油,按計劃,該箭將於2025年底到2026年初進行入軌首飛並回收一級。這就是用它的一個基本情況。

不得不說,中國的可重復火箭路線雖然起步晚,但是都在不斷追趕之中,只是這個路走動還要繼續加油,雖然這一次失敗了,但也算是一次進步,比從未走出的這一步來說,強了很多,期待後續能夠早點完成整個可回收使用的流程,這樣的話,也就可以全箭發射並且進行回收使用了。

市場需求大,必須加速

的確是,中國對可重復火箭的市場要求大,主要就是中國要進行星網的組建,在今年8月的時候,中國開啟了「G60星鏈」的建設,並且起步就實作了一箭18星的堆疊發射。

按照計劃,2025年,「千帆星座」(G60)將完成一期648顆衛星的部署,初步構建全球覆蓋的衛星互聯網系統。而整個「千帆星座」空間段遠景規劃將部署1.5萬余顆衛星,所以,這都需要大規模的發射,而且除了G60星座之外,中國還有編碼為GW的星網組建。

其中GW星座是中國計劃中的一個衛星星座,包含兩個子星座,即GW-A59和GW-2。GW-A59子星座計劃由6080顆衛星組成,分布在500km以下的極低軌域。

GW-2子星座則由6912顆衛星組成,分布在1145km的近地軌域,這些衛星的軌域傾角分布在30°-85°之間,旨在實作全球覆蓋,並為使用者提供高效的互聯網連線等等。

所以,這些都需要可重復火箭來進行支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中國進行這些衛星的布局才會更快。當然,這裏也並不是說只有可重復火箭才能夠進行布局,但有了可重復火箭,其布局會更快。

其次就是按照國際要求,在申請星座頻率之後,如果在一定時間之中沒有布局,這個訊號頻率又將釋放出來,可能遺失到別人的手中。很顯然,時間非常的緊迫,需要中國加速進行布局才行。

所以,市場需求大,必須加速可重復火箭的研究,這樣才可能搶占到月球的資源,如果時間再次推遲的話,未來的軌域空間很大部份都要被占用了,畢竟美國的星鏈建設也是擴大規模了,要發射約4.2萬顆衛星,你說這時間還能等嗎?

不能等待了,中國必須加快可重復火箭的研究,不然未來資源都沒有了,那個時候才來進行布局,真的就晚了。

所以,非常期待其可重復火箭早點出現,可重復,非重復火箭全面進行發射,中國如此龐大的市場,肯定會在短期之中,快速超過美國,這是趨勢,而不是亂吹,多家可重復火箭難道幹不過一家?那完全是不太可能的,一起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