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專訪重慶涪陵區委書記王誌傑:長江上遊航運新通道應加快建設,這很重要

2024-03-10辟謠

每經記者:吳林靜 劉旭強

希望爭取在‘十四五’末能夠啟動」

今年全國兩會,四川代表團和重慶代表團聯合提出「關於全面提升長江上遊航運能力的建議」。這也是繼2021年全國兩會後,兩省市代表團再度聯合提出類似建議。

「長江上遊航運新通道應加快建設,這很重要。」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涪陵區委書記王誌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城市演化論專訪時表示,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涪陵當地企業日益增長的水運需求受限於通航能力,迫切需要解決這一問題。

長江上遊航運能力提升,涉及到長江幹流及支流、四川和重慶、生態與發展,是一個系統問題。正因如此,目前計畫審慎推進,還處於前期論證階段。「我們希望加快它的各項前期工作,爭取在‘十四五’末能夠啟動。」王誌傑說。

破解水運難題:建議支持提升長江上遊航運能力

前不久,一批搭載非洲進口紅木的船舶在涪陵龍頭港中轉後,沿烏江駛抵貴州遵義港。這是烏江自復航以來,首次透過「幹支聯運」方式打通進出口國際貨運新通道。

位於長江、烏江交匯處的涪陵,因獨特的水運優勢而興。特別是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涪陵當地產業迅速發展,航運能力難以滿足企業水運需求。

制約到了怎樣的程度?王誌傑舉例,「我們一家本土企業,需要透過海運轉長江水運運輸原料。去年他的產值完成了40億元,但如果長江上遊通航能力提升的話,他的產值可以提高到100億元。」

當企業頻繁反映類似問題,王誌傑意識到,加快建設長江上遊航運新通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實際上,此前2021年,川渝兩地代表團就聯合提出過提升長江上遊航運能力的相關建議。但兩年過去,這個牽涉眾多的計畫,仍處於前期準備階段。

對此,王誌傑表示,此次建議與之前的區別在於,特別註重長江航運的體系化建設,體現在要提升除長江三峽新通道外的烏江、涪江、嘉陵江等支流通航能力,實作整體提升。

長江上遊地區水系發達,航道總裏程約2.5萬公裏,其中高等級航道裏程超過2100公裏,是中國內河航運資源稟賦最好的地區之一。2023年,長江上遊地區港口吞吐能力達到3.2億噸、520萬標箱左右,完成水路貨運量約2.9億噸。

然而,長江上遊航運能力充分發揮仍存在諸多制約。受制於航運能力的,不僅僅是重慶。

越往上,涉及到的四川地市越多,升級航道的需求也越迫切。如長江宜賓至重慶段航道等級僅為三級,只能滿足1000噸級船舶常年通航。

而據了解,該段航道提升工程計畫難以啟動實施,主要是涉及自然保育區。計畫啟動之前,還需處理好生態和發展的平衡。

在王誌傑看來,這次大會川渝代表團再次采取聯合形式,共同呼籲國家層面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長江上遊地區航運能力,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推動產業創新:建設高效能復合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其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這一任務的重要支撐。

王誌傑認為,「需要透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形成互促共進的局面,來催生更多的新質生產力」。在他看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工智慧+」行動等領域,將發生新的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

某種程度上講,新質生產力新賽道上,前瞻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將是城市搶占戰略制高點的關鍵。以未來產業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主要城市中,已有超過10座城市明確將未來產業納入今年重點工作。

王誌傑表示,地方擁抱這場革命的關鍵,在於結合自身實際找到產業發展的契合點。

去年6月,50萬噸/年的己二酸計畫在涪陵建成投產,全球四分之一的己二酸由這裏供應。不僅如此,作為重慶材料產業第一大區,去年以來,涪陵新材料領域多個計畫建成投產,材料產業產值已突破1200億元,建成重慶第一個千億級材料產業集群。

同時,王誌傑還提到,涪陵已積極布局復合新材料相關企業,涉及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正發揮鏈主企業作用,不斷強鏈、補鏈、延鏈。

「新材料產業是先進制造業的基礎,套用場景廣泛的高效能復合新材料在未來更有無限的想象空間。」王誌傑透露,在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中,先進材料產業是三個萬億產業之一,且與智慧網聯汽車、新一代電子資訊制造業息息相關,「後兩個產業都需要大量的先進復合新材料」。

因此,這次兩會,王誌傑建議在重慶建設國家高效能復合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端穩能源「飯碗」:推進頁巖氣前沿領域研究和產業化技術攻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氣、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

王誌傑表示,截至去年,中國首口商業開發頁巖氣井——涪陵頁巖氣田焦頁1HF井累計生產頁巖氣超過1.63億立方米,創造國內頁巖氣井生產時間最長紀錄。如今王誌傑思考的是,如何穩產,以及根據國家需要,加大勘探力度、繼續增儲上產。

深化頁巖氣開發利用,已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和戰略選擇。數據顯示,中國頁巖氣預估資源量約31.6萬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經過10余年技術攻關與勘探開發,中國建成了涪陵、長寧、威遠、昭通等商業氣田,開發潛力巨大。但要實作規模開發,當前中國頁巖氣產業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持續攻關與創新升級。

王誌傑指出,當前中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過程中,諸如傳感器等很多關鍵技術和裝備都依賴進口。聚焦到重慶自身,問題也同樣急切。重慶煤炭石油資源有限,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較大,頁巖氣儲量雖高,但規模開發和穩產需要持續技術革新。

王誌傑談到,他去年的相關建議就曾提出,透過建立國家頁巖氣技術創新中心,聚焦頁巖油氣、基礎原材料等領域「卡脖子」問題,統籌推進前沿領域研究和產業化技術攻關,推進國家急需的高端材料、特種裝備等領域的研發,推動進口技術、產品、裝備規模化替代。同時,要加快推進高效能合成材料、特種工程塑膠、可降解材料、高端碳材料等領域「卡脖子」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動化工新材料技術創新。

「只有這樣,才能把能源‘飯碗’穩穩端在自己手裏。這方面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也可以催生更多的新質生產力。」王誌傑說。

記者| 吳林靜 劉旭強

編輯 | 王月龍 杜恒峰

校對| 趙慶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映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