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一把火想燒了特斯拉工廠!馬斯克到底得罪誰了?

2024-03-10辟謠

和我們一起重新思考汽車

3月5日,德國勃蘭登堡州東部的一座輸電塔被人惡意縱火,導致6萬余戶居民以及位於當地的特斯拉工廠斷電。

這樁 有針對性 的縱火案 ,可以說是掀開了特斯拉德國工廠的遮羞布,也將這些年暗湧的矛盾沖突,曝光到了世人眼前。

盡管特斯拉方面已經要求當地警方嚴查,但進度實在堪憂。

整整兩天過去了,只有一個 自稱「火山集團」的激進組織聲稱對事件負責。 就這還是透過當地媒體釋出的,實際並未拘捕到任何嫌疑人。

組織成員甚至囂張到放言: 「將徹底摧毀特斯拉超級工廠」

到底是不是「火山組織」幹的,現在還沒有定論。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本次燒毀輸電塔後電網營運商只表示一定會搶修,卻並沒能給出具體的時間。

因此,特斯拉德國工廠 預計下周才能復產,原定每天下線1000+輛新車的計劃泡湯,損失更是上億元。 就連特斯拉當天的股價都跌了4%。(市值蒸發200億美元)

這也惹得馬斯克暴跳如雷,在社交媒體上怒斥:

「這些人要麽是全世界 最壞的極端環保人士(eco-terrorists) ,要麽就是 分不清誰在破壞環境、任人擺布的傀儡。 抵制電動車而不是燃油車的行為,是極其愚蠢的!」

那麽,馬斯克口中的「傀儡」到底是誰?他們又為什麽幹擾特斯拉德國工廠的正常運轉?

「火山組織」 指責特斯拉存在「極端的剝削狀況」 、這才采取暴力手段,這到底是不是真相?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今天,我們借著「新年第二把火」,看看特斯拉德國工廠背後到底發生了哪些腌臜事,未來的格局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01. 德國「速度」:

特斯拉德國建廠之路究竟有多難!

2019年10月23日,特斯拉上海工廠僅用300多天,就完成了從建設到投產交付的巨大跨越, 展示了令人引以為傲的「中國速度」。

然而換到了德國之後,從2019年末特斯拉官宣、到2022年3月22日交付30台Model Y, 卻足足用 了861天。

這可不是社長在說反話。如果你知道特斯拉德國工廠都經歷了什麽,你就會感慨這位「時長兩年半的練習生」,還真不慢

(特斯拉位於德國格林海德的超級工廠)

自從特斯拉計畫敲定, 就一直有當地的反對者組織抗議活動。 去法院起訴的、寫公開抗議信的,甚至每周都有人在建設工地周圍支起宣傳攤位,拉小旗、發宣傳冊。

早在2021年5月,就已經發生過一起類似本次的縱火案了。當時也直接損壞了工廠建築工地的供電路線,成功拖延了建設的工期。

更別說計畫剛動工不久,就被環保人士以「工廠建設威脅到了蝙蝠、螞蟻、沙蜥蜴和滑蛇的棲息權」為由, 被迫暫停。

直到特斯拉在附近找到一處二戰時的地下掩體,並在多家記者媒體見證下給蝙蝠們轉移了「新家」,才能繼續動工。

隨後,新的幺蛾子又來了:出於對工廠巨量用水會影響環境和居民飲水的擔憂,當地再次組織了公開的反對行動, 從道德到法理,動搖特斯拉工廠的建設。

這也逼得特斯拉又送出了一份4000頁的報告,稱將在地下打入1萬根混凝土支柱、並縮減1/3的用水量,這才堪堪獲批。

就連美國工廠都拒絕進駐的公會,特斯拉這次也「低了頭」,答應在2022年2月工廠投產之前先組建工會、保障工人權益, 可見是下了血本。

可就算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特斯拉德國工廠依然沒能開工大吉。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依舊被反對者、抗議活動、員工工傷等問題重重困擾。

甚至還有更致命的一刀, 砍在了特斯拉產能的命門上。

2023年3月,德國工廠基本完成產能爬坡,達到周產能6000台的門檻。而整個歐洲市場還在「嗷嗷待哺」,特斯拉全球銷量也屢創新高。

信心滿滿的馬斯克,立刻在7月份宣布了德國工廠的擴建計劃——

一條與 目前同等規格的電池生產線,以及配套的工業廢水迴圈處理設施。 擴建成功後,特斯拉工廠年產量可以提到100萬台,並為當地提供2.25萬個就業崗位。

然而工作雖好,本地人卻「並不貪杯」。

在當地組織的公投中,僅有22%的居民支持工廠擴建。勃蘭登堡州環境局水資源署,更是直接以「工廠位於德國第三類水資源保護區為由」否決了特斯拉的申請。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 將特斯拉在歐洲的產能上限牢牢鎖在了50萬台。

那麽,緊隨其後的縱火鬧劇,究竟是要把特斯拉趕出歐洲市場,還是巧合和意外?

特斯拉在德國「水土不服」的真相,其實都藏在工廠當中。

02. 幕後「黑手」:

誰在制造特斯拉困局?

德國【商報】環球版前總編輯安德裏亞斯·科魯特,曾講過這樣一件小事:

某個德國小城想加裝一個紅綠燈,要論證它是否會改變附近的排水系統、影響公交的行程表,還更新了交通裝置規制,最後也只加裝了個臨時訊號燈。等永久訊號燈審批下來時,已經過去整整25年。

無獨有偶,柏林新機場耗時整整14年,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建了13年、預算比規劃超出10倍,甚至11年過去了,史圖加特的火車站還在建設中……

這大概就是「德式嚴謹」的弊端吧

所以特斯拉建廠,從一開始就不被大家看好,但沒想到這事兒居然能「快速」落成!

這背後除了特斯拉的讓步和高效組織能力之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政策幫扶。

讓我們把時間撥轉到2021年。當時的歐洲汽車市場縱然知道特斯拉是一頭猛獸,但戒心並不是特別重,畢竟論證純電是不是大方向都得花上好幾年

恰恰勃蘭登堡州在德國東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所以也就對企業的計畫開啟了方便之門:

要知道,特斯拉這樣的優質企業, 對於任何地區產業鏈的助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建廠計畫也得到了時任州長的迪特馬爾·沃伊德克的高度評價和全力支持。

特斯拉也的確不負眾望,在符合所有環保標準的前提下,提供了超1.2萬個工作崗位,對當地的就業和經濟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所以 盡管環保人士一直「 奔走呼號 」,卻難以真正撼動特斯拉。

可惜,隨著工廠投產以及全球格局風雲變幻,一切都有了新的結論。

首先,是在2023年上半年針對「血汗工廠」的指控。

在廠裏的德國工人表示,每天上班8小時極度壓榨、還要被迫加班,完全沒時間陪伴家人和孩子。10月底和美國工會一起鬧的罷工、要求減少工時和加班,也讓急於排產的特斯拉焦頭爛額。

與此同時,工人們也拿出了另一個實錘: 特斯拉工傷的比例,是隔壁奧迪工廠3倍之多! 連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這廠要來有何用?

種種情況讓人們的不滿持續發酵,環保組織的抗議也在繼續。

甚至當「阻止特斯拉(Tesla Stoppen)」的倡議人士以森林為主場進行抗議時,當地已經默許他們可以使用場地,只要不點火、不留下垃圾就行。

由此,特斯拉的方便之門正在逐漸關閉。

03. 歐洲大棋盤,到底怎麽下?

眾所周知,工業皇冠之上的明珠是汽車。長久以來,有著先發優勢的歐洲車,也一直是諸多明珠中最耀眼的那顆。

拿德國來說,大眾、奔馳、寶馬、奧迪……占據了全國十分之一的GDP,說是撐起了經濟的半壁江山,也毫不為過。

隨著疫情和電動化兩記重拳錘下,歐洲車企從銷量到產能都遭遇了滑鐵盧。

還是以最突出的德國為例,大眾ID.系列的電動化成果不明顯,前CEO迪斯已經被掃地出門;

奧迪,前段時間被曝出CEO準備解雇CTO(技術長),無疑是因為對緩慢的電氣化行程極為不滿;

奔馳也沒好到哪裏,不僅EQ系列前途未蔔,也被傳出了「放棄電動化」的謠言。盡管官方辟謠的說法叫做「放緩」,但後勁不足的狀態已經曝光在大眾眼前。

甚至連整個上遊的零部件供應鏈,都在向中國轉移。

在采埃孚、大陸集團等巨頭紛紛在歐洲公布裁員計劃後, 一場席卷德國工業乃至整個歐洲汽車工業的寒潮襲來, 凍僵了無數人。

這當中,有俄烏戰爭導致的能源價格上漲、有崛起的中國零部件供應商搶占市場份額、有特斯拉的強勢出擊。但歐洲工業寒潮越吹越冷的結局,似乎已經註定。

而就在此時, 特斯拉卻像一頭聞到血腥味的猛獸,想要擴建工廠? No way!

當然,德國工商業界也曾表示, 在如今歐洲經濟面臨衰退危機的情況下,保護外國投資也是刺激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所以應當予以保護

只是外資擴建產能的需求,或許會被擋在「保護本土產業的壁壘」之外。要是特斯拉依舊不識擡舉的話……

但問題的關鍵其實是: 特斯拉,真的是歐洲汽車工業危機的罪魁禍首嗎?

有些人會認為,特斯拉是來搶占高地的「壞人」。但在亞歐大陸的另一邊,特斯拉反而成了鯰魚,借助本土供應鏈優勢和人才優勢,盤活了中國的汽車行業;

就算特斯拉走了,誰又能保證剩下的車企不會抱起團來,提供高價低質的新能源產品?要知道奔馳寶馬技術爭鋒的年代早就過了,一起攜手掙錢才是正道。

最後的結局,可能只會苦了歐洲的電動車車主們。

根據預測,特斯拉今年一季度的交付量受紅海問題和德國工廠縱火的影響,僅有42.11萬輛,會比預期減少了約14%。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或許特斯拉在中國、北美接連降價以應對競爭時,歐洲市場大概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了。

另一方面,歐洲本土的電力裝置基建不足、電力成本居高不下,再疊加化石能源匱乏……車企們的轉型行程,也被迫在能源結構調整中左右搖擺。

或許,具備光伏充電網路的特斯拉、乃至擁有基建能力的中國企業進入歐洲,未嘗不是一條能幫助當地迅速鋪設超充站/電力設施的鯰魚。

轉機,從來都是與危機並存的。

但這一切,或許需要歐洲自己好好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