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華南國家植物園:「城園融合」讓羊城更靚

2024-07-18辟謠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 7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華南國家植物園:「城園融合」讓羊城更靚】的報道。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2021年10月12日,中國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本著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2022年7月11日,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式掛牌。兩年來,華南國家植物園共建各方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努力把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成為「種質資源庫、科普實踐地、生態展示園」,物種保護、城園融合、生態惠民取得新進展。

物種保護開啟新篇章

毛柄木樨是廣東省特有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自1932年首次被植物學家曾懷德采集之後,消失了近百年。2023年,華南國家植物園引種保育團隊在廣東省梅州市植物考察時找到了毛柄木樨,發現其野生個體11株。

「毛柄木樨族群數量稀少,結實率極低,林下缺乏幼苗和小樹,族群不穩定且易受外界環境幹擾,未來有衰退趨勢。發現後,我們對其進行了搶救性保護。」華南國家植物園高級工程師寧祖林說。

這是掛牌以來,華南國家植物園加速物種保護的縮影。2022年以來,華南國家植物園引種植物7596號,新增引種物種2449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35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70種。

作為國內最早開展蘭花收集、保育與研發的科研機構之一,許多珍稀蘭花品種能夠得以繁育並呈現在公眾眼前,也離不開華南國家植物園科學家的努力。以野生兜蘭為例,這是世界上最瀕危的植物類群之一,正是由曾宋君研究員牽頭的團隊攻克了兜蘭的遷地保護和繁殖栽培技術。

在野外回歸方面,華南國家植物園針對3種廣東特有的瀕危報春苣苔屬植物懷集報春苣苔、紅花報春苣苔和封開報春苣苔,利用人工擴繁種苗,完成其原生境和異位野外回歸,使3種瀕危報春苣苔屬植物重新回歸家園。

華南國家植物園主任任海說,華南國家植物園將在國家戰略植物資源保育和永續利用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將本土特有植物、珍稀瀕危植物、經濟植物等物種數提升到2萬種左右,其中經濟植物達到6000多種。

科研也在取得新進展。在剛剛過去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華南國家植物園研究員閆俊華牽頭完成的「陸表固碳生物與非生物過程及環境響應機制」獲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研究對重新認知區域碳平衡乃至全球碳迴圈具有重要意義,為實作中國雙碳目標提供了科研助力。

2022年至2023年,該園共發表SCI收錄論文1000余篇,其中高水平研究論文109篇。按照科研論文來衡量,華南國家植物園已經躋身世界一流植物園行列。

據華南國家植物園園藝中心副主任吳興介紹,在推進科研工作的同時,入園遊客人數也大幅增長。2023年度入園遊客數較2022年增幅近50%,達241萬人次。特色科普活動也隨之妍妍向榮,揭牌兩年來科普導覽場次達3900余場,線上線下科普受眾超2000萬人次。「夏日觀螢」等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動,廣受社會各界關註和好評。

城園融合打造新樣板

國家植物園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也是城市的生態名片。地處南副熱帶的廣州,「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自然稟賦造就了植物繁茂、四季蔥蘢的城市生態本底;綿延千年的歷史沈澱,孕育出廣州人愛花護綠的城市文化品格。

廣州市副市長王煥清說,作為華南國家植物園的共建方,廣州市致力於讓科研成果、植物展示、生態科普走出植物園大門,走出一條「城園融合」之路,讓蔥蔥綠意融入市民生活,將愛綠護綠的生態文明思想根植入民心。

7月12日,國家植物園城園融合展示科普活動啟動,展覽以「珍稀植物走出園、融入城」的小切口,展示華南國家植物園共建和綠美廣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成效。亮相植物外形奇特,具有極高的觀賞性,也有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松、望天樹等珍稀品種。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新培育的綠美兜蘭和新發現的白花盾葉苣苔首次與公眾見面。其中,白花盾葉苣苔是這兩年科研人員在引種的苦苣苔科植物資源中發現的新物種,為多年生草本,盾狀葉互生,花色潔白,花期長,適合盆栽觀賞。

歷時10余年選育的適應華南氣候的耐濕熱草花品種矮牽牛「婷粉」(「廣州1號」)、矮牽牛「園科粉」和長春花「紫霞仙子」,也在本次展會亮相。

「這些新品種具有植株健壯,觀賞性強,觀賞期長,抗病性、耐濕熱能力、耐雨性較強等特點,助力解決了廣州夏季濕熱少花的現實問題。」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程仁武說。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院院長代色平介紹,這些珍稀新優植物品種的亮相是廣州植物遷地保護能力提升、種質資源創新跑出「加速度」的體現。透過共建華南植物資源研發中心技術推廣平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廣州正在推動新優、珍稀植物走出園、融入城。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吳敏介紹,廣州正在實施以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為統領的綠美廣州生態建設,推出國內第一個「1+3+N」城園融合體系(「1」是指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3」是指推進北-中-南3片遷地保護示範區建設,「N」指的是建設10個以上專類植物展示園和200個以上生態科普宣教點),全面構建從國家植物園到街頭社群,涵蓋植物保護、科研科普功能的植物園體系網。

生態惠民建設新家園

在全力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中,廣州將植物建園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緊密結合生態服務需求,確立「樹蔥蘢、道千裏、惠萬民」的願景目標,制定綠美廣州五年行動計劃。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局長蔡勝介紹,廣州以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為統領,全面實施森林品質最佳化提升等「八大工程」,2023年到2027年,計劃森林提質增綠100萬畝,建設森林步道1000公裏,不斷滿足市民群眾對綠色空間的需求,以良好生態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

「一區一策一特色」,廣州活化利用森林資源、自然景觀、文化稟賦,建設14個綠美廣東生態示範點,重點打造北、中、南3個市級綜合示範片區和11個區級示範點建設,形成「以點連線、以線帶面、放射線帶動」的生態建設新格局。

比如,黃埔區結合逕下村義務植樹點和「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以科創引領、產業融合為特色,打造逕下村省級綠美示範點;增城區以「增江變畫廊、荔韻變明珠」為目標,打造荔韻公園示範點;花都區九龍湖示範點重點建設芳香植物專類園,推進森林康養基地建設。

數據顯示,2023年至今,廣州市全市完成森林提質增綠44.66萬畝,建設森林步道395.08公裏;建成古樹公園10個;認定國際、省、市重要濕地9處,建成小微濕地9個,林城一體、林水相依、生態優美、綠色宜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格局正加速形成。

逐綠前行,步履不停。廣州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廣州市將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綠美廣州生態建設,讓良好生態成為建設現代化廣州的最美底色,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廣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