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Sora來了,教育更須戴上「明日之鏡」

2024-03-14辟謠

ChatGPT才推出一年多,Sora也緊隨其後橫空出世,只要你輸入相關的文字,它就能生成你需要的視訊。

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叠代無疑給教師們帶來了焦慮。誠如美國教育技術和創造性教學倡導者馬特·米勒在【人工智慧如何影響教學:從作業設計、個人化學習到創新評價方法】一書中所言——我們很多人對ChatGPT釋出的第一反應是「有人工智慧檢測器嗎?我該如何知道這篇文章是我的學生寫的,還是人工智慧寫的?我們能阻止它嗎?這就是典型的透過‘今日之鏡’看問題。‘今日之鏡’就是依據當今的現實來評判人工智慧(以及其他各種創新與技術)。依據當今的規範和期望,依據當今我們認為什麽是重要的,什麽是道德的,什麽是相關的」。因為這種種的顧慮,我們下意識裏首先想到的就是排斥和對抗。

馬特·米勒說,為了我們的學生,為了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我們必須戴上‘明日之鏡’」。「請為一個10歲的學生想一想。8年後,她將高中畢業。再過4年,她就大學畢業了。她將在12年後進入職場。到那時,人工智慧又前進演化了12年,比現在的更加先進、成熟。」別忘了「李開復提醒我們的話:我們經常高估技術在5年內能做什麽,卻低估了它們在20年後能做什麽」。「這對那個10歲的學生意味著什麽?身為教師,我們如何讓學生為未來的世界做好準備?在當今的課堂上,它是怎麽表現的呢?面對這樣的未來,教師要如何設計日常課程才能為學生提供支持呢?」

戴上「明日之鏡」,我們就能預見未來的輪廓,並據此為之做準備。對於一個10歲的學生來說,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和挑戰。當她大學畢業踏入職場時,人工智慧將更加深入地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改變工作的本質,創造新的職業,並使某些現存的工作變得過時。因此,對於那個10歲的學生而言,理解和適應技術變化的能力將是至關重要的。她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培養如何學習以及如何與機器合作的能力。身為教師,我們要鼓勵學生發展如對話交流、批判性思維、創造力、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人際交往和協作的能力。「這樣我們就可以既幫助我們的學生,又幫助我們自己!」

在AI時代,知識不再是被封存在書本裏、僅有少數人可以接觸的寶貴資源。互聯網技術尤其是AI工具的普及讓知識觸手可及,教育的焦點無疑應當從簡單的記憶和復述轉移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實際套用上。於是,另一種意識甚至聲音正慢慢發散開來——教師有可能被人工智慧替代,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對學生而言似乎已經不像以往那樣重要了。

誠然,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知識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學生可以透過各種線上資源、教育套用和AI工具獲取大量的知識,這使得傳統教學中簡單的知識傳授和記憶變得相對陳舊。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人工智慧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我們接收和處理資訊的方式,但基礎知識的框架和知識的積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對於青少年而言,這種逐步的知識構建不僅是他們認知發展的基石,更是大腦成長的催化劑。在新概念的學習過程中,人的記憶力、註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會得到鍛煉。人工智慧可以輔助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但這些能力的發展必須以牢固的知識基礎為前提。「我們一直在討論許多人工智慧工具可用的巨大數據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也有一個巨大的數據集,我們可以比人工智慧更快地存取它。它就是人腦。」工具終究只是工具,再強大的工具也無法替代人腦。

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分辨、分析和評價資訊的能力尤其重要。分辨資訊的真偽,評估資訊的價值,離不開廣泛而堅實的知識基礎。因此,學校教育必須確保為學生在各個學科領域都打下堅實的基礎,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建立不同領域之間的聯系。跨學科的聯系不僅有助於學生全面理解資訊,也是高效能評估資訊的前提。

我們必須認識到,「作為人類,我們具備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就好比不可思議的超級電腦」。我們永遠有「超級電腦」幫助我們進行對話交流、批判性思維、發揮創造力、解決問題。未來社會將不斷出現新的挑戰,只有那些具備紮實知識背景的人,才更能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對一個個新問題作出迅速響應。

李開復和陳楸帆在【AI未來進行式】中說:「AI可以幫助教師批改作業和試卷,讓教師把時間和精力節約出來,去設計嶄新的課程課件,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創造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傳遞標準化知識(資訊),讓教師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與學生進行個人化互動上,這樣,他們才能成為AI時代的教育家。」人工智慧釋放出的時間讓教師可以更多地專註於與學生的個人化互動。在這種互動中,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個人興趣、學習風格和需求,從而提供更為個人化的指導和支持。教師可以更頻繁地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回應學生的疑問,或者指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計畫研究。這種個人化的關註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他們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AI時代,教師不再單一地被視為知識的守門人,而是成為激發學生潛能,引導他們在知識的海洋裏自由航行的教育家。

「作為人類,我們無比適合做教師這份工作。」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AI時代的教育,要在課程設計中考慮到學生未來所需要的技能,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學校教學,必須透過跨學科的計畫、合作學習、批判性思維訓練等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建立一套全面的「科目知識」與「行動系統知識」體系。歷史告訴我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往往是創新能力的土壤。很多偉大的創新都是透過對已有知識體系的重組和拓展而誕生的。這意味著,堅實的知識基礎是激發創新火花的關鍵。一個人的科目知識和行動系統知識體系越完整、越強大,就越有可能不斷地完善甚至舍棄固有的認知框架,尋找新的框架,幫助他為應對不確定、不斷變化的未來世界做好準備。

(作者:淩宗偉,系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13日第9版

來源: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