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最新研究:多吃苦,對大腦有害!

2024-08-12辟謠

老話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在說明經過挫折和磨難的洗禮,人的方方面面才會得到鍛煉,方可超越他人。然而,隨著生活條件極大改善,我們已很少會面對像祖輩那樣物質匱乏與生活窘迫的境遇,於是,有些家長認為,新一代的成長環境太「舒適」,需要人為制造一些「苦」來磨礪孩子。

但是,「吃苦」教育真的有用嗎?

近期,一篇來自【自然】旗下子刊【分子精神病學】的文章指出:吃苦,特別是早年吃苦,對大腦發育和個人行為有多種不利影響。

DOI: 10.1038/s41380-024-02556-y

人類大腦的可塑性與應激負荷

大腦具有可塑性。在面對逆境(包括各種困難及惡劣的自然環境等)時,人的神經、代謝等生理調節系統會產生各種生理反應,以適應逆境。

如果長時間或者反復面對逆境,這種生理反應會逐漸積累,從而形成「應激負荷」,這種負荷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精神和身體上的疾病。

不同逆境

對大腦的具體影響

為了了解逆境對大腦的影響,研究透過在 PubMed 上搜尋,收集了從 2010 年 1 月 1 日到 2023 年 4 月 8 日這段時間的文獻數據,特別關註普通人人群佇列的樣本,以全面了解不良生活事件經歷後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並分別對虐待、社會機構撫養、霸淩、孤獨、貧困、家庭矛盾以及環境汙染等「逆境」造成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1. 虐待

針對兒童的虐待行為無疑是一種可恥的犯罪。除身體上遭受傷害,兒童的大腦發育及心理成長也會蒙受惡劣影響。

研究發現,針對兒童的虐待、忽視及性虐待會導致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海馬體以及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體積減少,並影響腦腦下垂體發育。這些大腦結構與認知、情緒、行為管理、記憶等功能密切相關。因此,針對兒童的虐待行為,會分別影響其認知、情感等多種能力。

除了受虐待的兒童,研究還觀察到童年曾受情感虐待的成年人,其腹側紋狀體灰質的體積會偏小,並表現出對獎勵反應的不敏感。這種變化雖被認為更有利於在困難條件下生存,但也會阻礙其探索性的行為。

2. 社會機構撫養

對撫養機構的調查研究發現,在撫養機構成長的兒童,往往缺少他人的關註,獲得認知和社交的機會也相對更少,這些兒童的大腦灰質體積更小,皮質厚度更薄,並表現出執行能力(包括如計劃、組織、解決問題、情緒調節能力等)與大腦獎勵機制的異常。

上述影響與收養年齡和時長有關,收養時間越長,海馬體積越小,杏仁核體積越大。越早被收養的孩子,對母親和陌生人的分辨能力越強;越晚被收養的孩子,上述能力越弱,同時還會更少采取冒險性的決定,在獲取獎勵性的遊戲中得分也更低。

3. 霸淩

近年來,校園霸淩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註,被霸淩者往往遭受持續反復的攻擊與恐嚇。許多研究表明,語言和身體攻擊、同伴的排擠和威脅等,與大腦多個區域的變化密切相關。

被霸淩者的梭狀回皮質更厚,影響兒童對其他人面部表情及其他面部資訊的理解;同時被霸淩者的殼核體積更大,減小速率更快,可能導致在面對風險和處理獎勵時表現出異常。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4. 孤獨

孤獨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情感。許多研究發現孤獨感與下視丘灰質的體積增大及杏仁核、海馬前部、海馬後部和小腦的體積減小有關,這些區域都位於大腦左半球。此外,孤獨與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水平密切相關,一項調查顯示,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水平較高的人的大腦總體積下降較少。因此,孤獨可能會導致認知能力的急劇下降。

孤獨還與預設模式網路、前頂葉網路以及註意力和知覺網路的功能連線增加有關,在行為上表現為過度警覺、易出現應激和對社交過程的負面資訊過度敏感等,可能出現某些不恰當的社交行為和退縮行為。這些因素疊加,使孤獨者認為社交世界有危險,表現出消極的社會行為和情緒。

5. 家庭矛盾

兒童處於情感的敏感階段時,更易受到父母之間沖突的影響。在父母矛盾頻發的環境中,兒童對憤怒語言的神經反應將會增加,涉及情緒處理和應激反應的大腦區域(如尾狀核、丘腦和下視丘等)將會過度啟用,這可能帶來情緒、認知、專註力異常等問題。此外,由於照顧不善及頻繁目睹父母沖突,兒童的情感調節也會出現困難。

6. 貧困

「梅花香自苦寒來」似乎成為了一個言之有理的育兒名方。許多家長出於防止孩子過於任性和貪圖享受,要從小磨礪精神的目的,特意采取了「窮養」的教育方法,但這種教育方法可能適得其反!

與生活優渥的同齡人相比,生活在貧困中的兒童更有可能遇到發育遲緩、認知和學業水平更差的情況,情感和行為出現問題的機率也更高。全腦結構研究表明,財富和社會地位優越,大腦皮質厚度、皮質表面積和灰質體積等大腦整體測量指標也會更優;而財富和社會地位越差,杏仁核、海馬、紋狀體、丘腦等特定區域灰質體積越少。這些區域的發展與語言處理、閱讀技能、視覺空間能力、決策和執行功能等多種大腦功能相關,並且這些影響將會持續20年。

貧困往往還伴隨著更多的家庭暴力、更差的生活環境、更少的家庭幫助等,這些相關事件也會體現在財富和社會地位對大腦發育及未來發展的影響當中。由此來看,恰當合理地為子女提供生活和成長條件才是培養之道,一味追求「窮養」似乎不是正確的決定。

7. 環境汙染

人如果持續暴露於多種神經毒素,包括重金屬或準金屬(如砷、鉛)以及人造化學物質(如多氯聯苯、鄰苯二甲酸鹽)等有毒有害的環境汙染,會給孩子的發育造成嚴重影響。例如砷、鉛或農藥的暴露,會對大腦胼胝體、海馬等多個部位造成不良影響,導致記憶和認知等能力的下降。

圖片來源於論文

綜上所述,逆境會對某些個體的杏仁核、海馬體、前額皮質和前扣帶回皮質等造成影響,進而引起情緒調節、記憶和決策功能的失衡,增加心理健康問題。已有研究表明,童年逆境與超過 40% 的兒童精神疾病和超過 25% 的成人精神疾病的發病有關。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孩子成長更需要增加心理營養,不應該制造「心理逆境」。家庭、學校和社會應更註重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照顧和促進,多了解一些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特征,多一些共情式的溝通,有品質的陪伴,理解支持和認可才是提升兒童青少年心理韌性的重要保障。

策劃制作

作者丨艾鈺傑 中科院基因組學在讀博士

稽核丨傅素芬 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 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策劃丨楊雅萍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