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35歲非遺傳承人的強身夢:讓土家余門拳走進校園 給孩子們更多興趣選擇|我們村的年輕人

2024-04-26辟謠

封面新聞記者 羅軒 曾業 攝影報道

在四川達州宣漢縣境內,有前、中、後三條河,三條河在宣漢縣城處匯聚,便成了州河。溯前河而上,有一個叫天台的地方,土家余門拳便誕生於此。

這個地方小拳種,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華佗弟子路過此地,因受到余姓人家招待,便傳了一套五禽戲給余姓人家強身健體之用。時至今日,土家余門拳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在前河流域,備受推崇習練。

從天台出發,沿著前河往上再走大約六七公裏,便是五寶。今年35歲的彭鴻,是五寶長白村人,平時生活在五寶街上,經營著一家小廣告門市,「這是為了養家糊口,才能更好延續自己的愛好,學習和傳承土家余門拳。」

平日裏,彭鴻除了照管廣告門市的生意,更多的是跟隨師傅丁耀庭一起東奔西跑。只要師傅一聲召喚,他立馬收拾行裝,進學校、到景區,只要是發揚和傳承土家余門拳,他都義無反顧。

夢回年少:給弟弟當師弟

「刀是什麽樣的刀?金絲大環刀!劍是什麽樣的劍?閉月羞光劍!招是什麽樣的招?天地陰陽招!人是什麽樣的人?飛檐走壁的人!」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各類武俠片的興起,給出生於這一時代的青春少年們心中也種下了一顆武俠夢的種子。彭鴻也不例外,只是從小學習成績還不錯的他,自然不被父親允許去耍槍弄棒。

「父親是一個武術愛好者,他選擇把弟弟送去學武。」彭鴻回憶道,那時弟弟才十來歲出頭,就被父親送到丁師傅家中學習土家余門拳。土家余門拳在當地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到丁耀庭這一代已是第十代,在當地影響力非常大,是周邊少年兒郎習武的不二去處。

丁師傅(左)指點彭鴻(右)

父親的期許自然是好的,兩個兒子,一個從文,一個習武,兄弟聯手,文武雙全。時間很快來到了2009年,彭鴻已順利上了大學,暑假回家,看著兒子羸弱的身體,父親卻改變了主意:「你願不願意跟你弟弟一起,去丁師傅那裏學兩個月武術,把身體練壯實點?」

這突如其來的發問,讓彭鴻心中原本已經熄滅的武俠夢又重燃起來,他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彭鴻說:「弟弟已在師傅那裏學了好幾年,是磕過頭的入門弟子,我就成了弟弟的師弟。」

回憶起2009年的那個夏天,彭鴻仍覺得驚心動魄。雖只有短短兩個月時間,但於他而言卻如煉獄一般:「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晚上十點半才能睡覺,從基本功開始,到招式、套路等等,每天都把人練到虛脫,天天都是泡在汗水裏面的。每天練完還要喝師傅的秘制藥酒,否則第二天爬不起來,強度太大了。從開始的13個人,到暑假結束時,只有7個人堅持了下來。」

雖然辛苦,但收獲也是巨大的。彭鴻說:「一個夏天過去,整個人感覺脫胎換骨了。除了體質上發生的變化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意誌方面的變化,遇到困難不再有畏難情緒,更加勇毅果敢。」

放棄高薪 回鄉傳承

2012年夏天,彭鴻大學畢業,在重慶順利參加工作。當年,弟弟也順利成為了一名武警,為自己的一生武學找到了用武之地。

不久,彭鴻又與自己的高中同學喜結連理,並於2014年有了愛情的結晶。一切都是好的,一切也都在朝著父親期望的方向發展。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父親自己的身體卻亮起了紅燈。最終,在2015年不幸離開。

盡管悲痛,但是一家人的路還要繼續往前走。父親走了,弟弟正在服役,家中只剩下孤苦的母親。彭鴻沒有經過太多的思慮,和妻子商量後,毅然決定:辭去重慶的工作,回鄉做點小生意,盡一個兒子應盡的孝道。

「經過在重慶的幾年打拼,那時我的薪資已經破萬了。」彭鴻回憶道,但是,我覺得人不僅僅是為錢活著,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值得我們去做,這也是我們當年學武過程中師傅教我們的:「習武之人要先習德。」

從武術中學習到的勇敢堅決也為彭鴻的工作帶來過很大幫助,甚至曾經為他所在公司挽回過巨大損失。他回憶道,有一次廠裏發生了乙炔泄露,其他人都跑了,只有我掩著鼻子上去用滅火器把火滅了,如果處理不及時,後果很難想象。「把火滅了後,我自己也癱倒了。」

2016年,彭鴻攜妻帶子回到母親身邊。盡管母親不想給兒子帶來負擔,但面對篤定的兒子,母親也深感欣慰。回鄉之後,彭鴻思索著如何讓一家人能夠生活得更好,先後養過豪豬,做過農村淘寶,也在村上任過村主任助理。用彭鴻的話說:「這些都是為了養家糊口。」

再續前緣:輔助師傅發揚光大

回到家鄉,除了盡孝,彭鴻最大的收獲就是,重新與師傅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系。彭鴻家離丁師傅的家只有六七公裏,師徒之間,一個電話便可隨時見面,這讓丁師傅頗感欣慰。

在丁師傅處學習土家余門拳的學員早已不計其數,但是,真正磕過頭入門的弟子僅有兩個,其中一個便是彭鴻的弟弟。彭鴻說:「我也已經得到師傅的認可,準備今年擇個吉日就正式磕頭入門。」

彭鴻練習棍法

4月24日,封面新聞記者前往五寶采訪彭鴻,彭鴻便事先懇請師傅一起。在采訪過程中,丁師傅帶著彭鴻來到前河邊的中壩撿石頭,這是一塊常年被前河沖擊而成的河中平壩,鵝卵石成堆。撿石頭是丁師傅習武之外的愛好之一,同時,他也希望從石頭和大自然中悟出更多習武和做人的道理。

丁師傅(左)透過石頭向彭鴻(右)傳授習武和做人的道理

「你看這塊石頭的紋路,一圈一圈從下密密匝匝向上,說明我們做人或習武首先要打好基礎,然後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夠不斷成長進步。」丁師傅指著一塊精心挑選的石頭,對彭鴻說到。

隨後,記者隨丁師傅來到他位於天台的土家余門拳傳習所。這裏沒有高大的門頭,沒有寬闊的場地,只是幾間連在一起的門市,共兩層。開啟卷簾門,便是練功場地,中間一塊墊有軟布的空地,四周擺著各式各樣的刀槍棍棒及練功用具。

走上二樓,這裏仿似一個民間博物館,整齊地擺放著幾十年來丁師傅收集的各種民間物件。在二樓的顯眼處,擺放著土家余門拳歷代傳人的牌位。

「他們這些娃兒都是從這兒練出去的,但是,我希望他們習武不要僅停留在拳腳功夫上,不要把武術用於逞強好鬥,要用心去領會武術的內在精神。」丁師傅指著墻上的【余門拳傳習所武德訓】:「遵武德者,武之宗也。古人謂:未曾學藝也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缺德者,不可予之學;喪禮者,不接教之武……」

【余門拳傳習所武德訓】

2021年,彭鴻正式成為了土家余門拳的非遺傳承人,和師傅一起承擔了一些教學任務。2023年開始,土家余門拳在非遺保護中心的努力下,開始走進校園進行傳習。

彭鴻說:「土家余門拳作為我們地方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能進入更多的校園,讓學生們都能練習,一方面強健學生體魄,讓孩子們遠離電子產品;另一方面透過練習余門拳強化他們的精神意誌,這對他們以後的工作生活都有好處。我覺得這是我作為一個非遺傳承人的職責和使命所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