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麻辣鮮香的小龍蝦是當之無愧的「宵夜頂流」,然而小龍蝦不宜過量食用,5月6日,據江蘇疾控提醒:
註意哈夫病!建議一次食用小龍蝦不超10只,相關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5月6日,江蘇疾控釋出「5月防病提示」,提醒市民註意預防哈夫病。
哈夫病是一類原因不明的橫紋肌溶解症候群,世界各國均偶有發生,一般是吃水產品後24小時內發病,除此之外沒有明顯的規律。
近年來,在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出現了數例因食用小龍蝦致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的病例。除了吃小龍蝦,吃海魚、淡水魚都出現過類似的案例。
預防措施
淺「嘗」輒止,適量食用。建議適量食用小龍蝦,不要過量,每次食用量不超過10只。
特殊人群建議不要食用小龍蝦。易過敏人群及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建議謹慎食用小龍蝦。
如果在外就餐食用小龍蝦,建議選擇正規的、衛生條件較好的餐飲店。
建議不要食用野生小龍蝦。不要自行捕撈野生小龍蝦食用,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龍蝦。建議從農貿市場或大型商超等正規渠道購買小龍蝦。
過量食用一定會得病嗎?
5月7日
上海網路辟謠稱:
無須「談蝦色變」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疾控、上海市第五康復醫院等專業機構都公開表示,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吃小龍蝦會誘發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簡單來說,橫紋肌溶解癥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類具有相似表現的臨床症候群,引發原因多種多樣。
除了食用小龍蝦等水產品外,還包括過度運動(如跑馬拉松、不當使用筋膜槍)、中暑等;部份藥物、感染、某些代謝性疾病或遺傳性疾病也會引發相關癥狀。
在相關新聞中,也會發現部份患病者既吃了小龍蝦,又進行了運動,或本身存在一些疾病,所以無法判斷到底是什麽引發病癥。事實上,國內外一直在研究小龍蝦與橫紋肌溶解癥之間的關系,卻都沒有定論。小龍蝦引發橫紋肌溶解是小機率事件,無須「談蝦色變」。
食用小龍蝦也有註意事項:
一方面,要充分煮熟後食用,以避免感染寄生蟲。盡量不食用蝦頭,因為蝦頭容易富集重金屬,也是微生物、寄生蟲的藏身之所。
另一方面,小龍蝦蛋白質含量較高,而且屬於中嘌呤食物,所以過敏體質人群、痛風患者等要謹慎食用。
吃小龍蝦還要註意這些!
長沙的謝先生非常喜歡吃小龍蝦。半個月前他和朋友一起吃夜宵,又是點了滿桌的小龍蝦,謝先生大快朵頤之際,一不小心被龍蝦殼紮破了左手中指,在指頭上劃出一道傷口。
謝先生不以為意,用紙巾擦拭了血液後繼續吃著美味的小龍蝦。
到了第二天,受傷的手指出現紅腫和疼痛。謝先生在家門口的診所對傷口進行了簡單的消毒和抗感染處理,可病情不僅沒有好轉,中指傷口處的皮膚顏色還變得越來越深。
在長沙市第三醫院就診檢查後,謝先生被診斷為左中指感染,並已出現皮膚軟組織壞死,如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引發其他並行癥,如敗血癥、骨髓炎等,甚至可導致截指。謝先生不得不住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經過治療,謝先生的中指指頭紅腫、疼痛癥狀消失,感染指標恢復正常,皮瓣成活,達到了預期療效。
若因剝小龍蝦被紮傷
立即流水沖傷口並消毒,塗抹抗生素藥膏
醫生提醒,龍蝦的殼堅硬且邊緣鋒利,剝殼時若方法不當或用力過猛,很容易導致手指受傷。
一旦細菌侵入傷口,就可能引發指頭感染等嚴重後果。因此,在享受龍蝦美食時,我們必須采取正確的剝殼方法,避免受傷感染。
為了確保剝殼安全,建議食客們在吃龍蝦時佩戴手套,以減少手指與蝦殼的直接接觸。此外,還可以使用專用的剝蝦工具,如剝蝦鉗、剝蝦刀等,幫助我們剝離蝦殼,降低受傷的風險。
如果不小心在剝殼過程中受傷,應立即用流動水沖洗傷口並進行消毒,然後塗抹抗生素藥膏並包紮。若出現紅腫、疼痛等感染癥狀,務必及時就醫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主筆:王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