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蘇軾、陸遊都來打過卡!曾與靈隱寺、徑山寺齊名!臨平這處文化新地標指南送上

2024-04-21辟謠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州。」南宋時,臨平為杭州(南宋為臨安府)東大門,無數文人墨客在此駐留,抒懷明誌,留下了讓世人為之驚嘆的作品與遺跡。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臨平人的朋友圈,又被一處隱藏在喧囂都市中,精巧雅致,彌漫著宋代典雅與古樸氣息的公園刷屏了。

這個公園名叫安平泉遺址公園,具體位置在臨平山南、上塘河畔、錢江場內。這裏主要有安隱寺、安平泉等歷史遺跡,文化底蘊頗為深厚——

安隱寺在宋代是杭州的一座名剎。蘇軾、陸遊、朱熹等文人墨客都曾來此遊覽並留下詩作。

元至正末年,安隱寺遭遇毀壞。幸運的是,明洪武三年(1370),寺廟得以重建。

明代,臨濟宗著名高僧三峯禪師曾三次駐錫安隱寺,為這裏帶來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

明末清初的安隱寺,布局精致,規模宏大,與杭州靈隱寺、余杭徑山寺、江蘇常熟虞山清涼禪院齊名。

沿著林蔭小道前行約50公尺,便可見到寺院門前一方清澈的泉池,池壁上刻著「安平泉」三個大字。蘇軾在杭州任地方官時,曾遊安隱寺,並對安平泉贊不絕口,寫下了【題安平泉】一詩。詩中贊美了安平泉的美景,使得安平泉因蘇東坡的題詠而聲名遠揚,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遊覽,步蘇韻題詩安平泉者不計其數。

值得一提的是,60年代這裏還出土了蘇軾的一方石硯,見證了這裏的深厚文化底蘊。舊時臨平「東湖十景」中的安平晚鐘、寶幢疊華等也都出自此地。

去年6月啟動的安平泉遺址公園建設工程,建設面積28047平方米,設計理念以打造安隱寺、安平泉歷史遺跡為載體的臨平山(南)門戶文化公園,提出「一帶三區六景」景觀遊覽體系。

「公園建設以安隱寺、安平泉歷史遺跡為載體,主要設計和實施板塊為寶幢疊華、許莊紅葉、安平隱泉、登山步道,景觀精巧雅致,處處體現屬於宋代的典雅與古樸。」安平泉遺址公園建設工程相關負責人說,2月1日已經開放參觀遊覽,但還有一些細節還在完善,預計將在3月全面竣工。」

最後送上安平泉遺址公園打卡指南,一起開啟宋韻之旅——

臨平新城在參考史料、考察現存遺址的基礎上,復原安隱寺、安平泉及周邊名勝畫面,展示了當時祥和的人文、自然風光,題名「安平印象」。

昔時,臨平是杭州水路北行的第一站,上塘河是連線大運河入杭的唯一通道。時人北渡,即從上塘河「寶幢渡」出發,奔赴遠方。渡口有一石柱青瓦渡亭,供過客避雨遮日,亭的石柱上刻有「北渡一聲鐘,古木森森藏安隱;東行三裏路,人煙密密是臨平。」

「寶幢渡」和渡亭早已湮滅在歷史長河裏,臨平新城在舊址設立石碑,並將渡亭楹聯刻於石碑上,保留了古人生活的銘印。

安隱寺山門外入口原有一座寶幢,石塔結構,高約4公尺。幢身層層刻有佛像及寶相花,仰蓮覆蓮,華蓋寶頂,故稱之為「寶幢疊華」。現依據史料及相關資料記載復原寶幢。

清朝時,寶幢東面不遠處便是許家莊,種植了大片楓林。每當深秋時節,人行上塘堤岸,舟駛上塘河中,紅葉似火,水面霞光,兩相輝映,秋景如畫,堪稱一絕。

現楓林已不復存在,但山門處還留存數株高大的楓樹,秋日,火紅的楓葉鋪在道路上,仿若人在畫中遊。

【杭縣誌稿】卷四記載:「安隱寺南有掃花居、段家浜,系植梅之所。」在清朝,每當安隱寺的唐梅以及寺南一帶數千株古梅花盛放時,遊人如織,是有名的賞梅勝地。

唐梅已毀,公園內移植數株梅花,再現往日風光,現已有星星點點梅花於枝頭綻放。若有幸遇到下雪天,那就更妙了,平添一份詩意。

【臨平鎮誌】記載:「進山門,東向,名香雪亭。」1966年,香雪亭被拆除。現恢復建築樣式為單檐仿宋六角攢尖亭。新建的香雪亭掩映在水杉之下,別有一番韻味。

安隱寺前有石砌方池,池壁刻「安平泉」三字。北宋詩人蘇軾遊安隱寺時品嘗此泉,賦詩【題安平泉】,感嘆道:「當年陸羽空收拾,遺卻安平一片泉」,泉水清冽可見一斑。目前安平泉尚存,並於200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隱寺,唐宣宗時建,後屢毀屢建。寺內綠地寬闊,栽種唐梅、黃楊古樹、羅漢古松,寺四周古樟、古松環抱,環境清幽。現根據相關保護要求,未在遺址保護區搭建建築。穿過遺址保護區,可沿登山步道至臨平山綠道,欣賞臨平山秀美風光。

除此之外,安平泉遺址公園還建有展示古時文人墨客瀏覽此地感受的詩句長廊,別具一格的景觀小品,自成一景的假山。徜徉在安平泉遺址公園,透過自然、文化景觀,自然而生地完成了一次與傳統對話、與古人共情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