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2024年中學生英才計劃擴圍:超前培養拔尖科研人才

2024-03-14辟謠

一項科技創新人才儲備計畫已走過10年,這就是「中學生英才計劃」,全稱為「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2013年開始實施。

近日,多地舉行了2024年「中學生英才計劃」師生見面會。據了解,2024年計劃培養中學生1800名左右,比去年增加100名左右。

福建、浙江、江蘇等地都擴大了計劃實施範圍,甚至進一步組織省級「中學生英才計劃」,希望發現、培養、儲備更多拔尖創新人才。

10年來,計劃已在全國培養了7000多名具有創新潛質的中學生,其中很多考入了國內外名牌大學,並從事基礎學科研究。

然而,「中學生英才計劃」是一個非功利化計畫,不與高考掛鉤,如何激勵學校、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盡早接觸科研,又不影響高考備考,成為一個受到爭論的問題。

計劃實施擴面提質

10年來,參與「中學生英才計劃」的地方、高校、中學數量逐年增加。

2013年啟動初始,只在全國15個城市實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9所大學作為試點高校。

到了2024年,正式實施城市已擴大到25個,絕大多數「985」高校在內的58所知名高校、300多所中學參與。

計劃實施範圍主要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腦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計畫中學的高一、高二學生在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目的是體驗科研過程,激發科學興趣,提高創新能力,樹立科學誌向。

計劃的培養周期原則上為一年,以寒暑假和周末為主。

參與的學生被要求是品學兼優、學有余力、對基礎學科具有濃厚興趣的中學生,學生相應學科成績排名應在年級前10%,或者綜合成績排名在年級前15%。

他們首先選擇學科、導師報名,還要經過學科潛質測試、面試等層層篩選。

據介紹,2013年以來,「中學生英才計劃」培養了7000多名具有創新潛質的優秀中學生。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建設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台。

近年來,中國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透過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計畫,形成了高校少年班貫通式培養、大師領銜的拔尖人才培養、強化通識教育的書院制培養等培養新模式。

「學生之間的天分有所差異,對於其中智力等方面條件較好的學生,確實應該采取差異化的教育舉措,因此開展‘中學生英才計劃’確有需求。但如何選拔培養英才,是一個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當前,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任務重大,對自主培養基礎學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2024年「中學生英才計劃」也就更受重視,不少地方擴面提質。

今年,計劃參與的城市、高校數量雖然與2023年持平,但選拔的學生人數有所增加。

一些地方的培養計劃增幅較大。江蘇省目前已覆蓋13個設區市的21所在科學教育方面成績顯著的中學,今年首次在蘇北等地區招募學員。江蘇是首批實施省份,過去共培養484名學員,今年共有118名同學成為正式學員。

北京是「中學生英才計劃」工作開展規模最大的城市,今年,共有385名學生入選,高校數量、招生人數、導師數量等關鍵指標繼續保持增長,並保持全國領先。

福建省今年首次開展省級「英才計劃」,面向福州地區招收21名省級學員,涵蓋了數學、物理和電腦學科。同時,首次將莆田納入計劃實施範圍。

浙江省2024年共有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浙江大學、西湖大學、溫州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國科溫州研究院7家單位、83名導師參與首批培養。省內共有11個設區市的78個縣(市、區)的141所普通高中、千余名高中生參與浙江省「中學生英才計劃」遴選。

加強拔尖人才有效銜接

參與「中學生英才計劃」,是一種什麽樣的體驗?

上海市市北中學高一(10)班徐涵同學今年入選了華東師範大學(化學)「中學生英才計劃」,她的課題名稱是【最佳化鈉電池的電極材料】。

「入選這次英才計劃,我經歷了筆試和面試兩個環節。對於面試的準備是最辛苦、最緊張的,準備時間只有3天,在忙碌的期末迎考中,我既要填寫面試資訊單,又要做PPT,還要背出演講稿,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徐涵說。

對於今後一年課題研究的打算,徐涵說,「我將在微流控芯片的領域裏研究探索。微流控是化學和生物的交叉技術,這對自身的知識儲備又是一個挑戰。我會在未來深入學習,爭取得到一個好的實驗結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學生英才計劃」化學學科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金龍介紹,中學階段,化學教育主要側重於掌握基礎的化學知識與基本化學實驗技能,對學科科技前沿疑難問題涉及較少。

楊金龍表示,「中學生英才計劃」為那些對化學學科有著濃厚興趣並希望進一步深入探究的中學生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讓他們有機會提前「上大學」,與大學導師及領域專家面對面交流,並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學導師及實驗室資源進行「科研活動」。

不過,一所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城市的有關部門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由於中學與大學在學習方式、專業知識體系方面差距很大,導致有的學員在培養過程中,即使有名師指導,對計畫的研究也僅是走馬觀花,停留在表面上。

對此,需要進一步強化大學與中學銜接培養的體制機制。

上述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城市的有關部門人士介紹,可以借鑒美國開設AP課程的經驗,開設中學大學銜接課程,比如在中學開設一些大學通識課程作為選修課程,讓有興趣的同學選修,推動一體化建設行程,形成一個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的知識體系。

2023年11月,南京大學向13名入校不久的大一新生頒發了0年級課程「1學分」證書。這些學生都在高中期間學習了南京大學針對高中生開設的相關課程。

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介紹,學校「中學生英才計劃」在江蘇省兩所中學分別開設了語文閱讀課程和地球與空間科學探索課程,完成課程的學生可在進入大學後獲得相應學分。

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近日介紹,武漢大學正在積極探索「大中銜接」培養模式,依托優勢學科在重點中學試點開設大學先修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的有效銜接。

北京市科協透過打造科學教育研究基地、北京科技教師之家等平台,搭建了「中學生英才計劃」高校導師與基地校科技教師、學會專家的多方合作平台。

拓展優質生源渠道

參與「中學生英才計劃」的學生都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尖子生,計劃的初衷也是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盡早接觸科研。

然而,「中學生英才計劃」並不與高考掛鉤,這些學生就面臨一個現實問題:花大量時間做與高考無關的科研,影響了成績怎麽辦?

上述一所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城市的有關部門人士就介紹,面對高考升學的壓力,很多家長和學生的真實目的是將參加「中學生英才計劃」作為進入大學的敲門磚。當他們發現參加「中學生英才計劃」不僅耗時耗力,還影響日常學習安排後,積極性就會降低。

據介紹,雖然人數不多,但近年來還是有學生選擇中途結束「中學生英才計劃」。

對於「中學生英才計劃」的學員來說,「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是重要的升學通道。

中國人民大學有關負責人曾指出,以「中學生英才計劃」為牽引,吸引一批具有創新潛質的中學生走進實驗室、數據中心,並參加科研實踐,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儲備優質生源。

「中學生英才計劃」可以說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人才輸送的重要途徑之一。

正因此,2023年將「拔尖計劃2.0」第三批基地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腦學科基地相關高校都納入了「中學生英才計劃」。

湖北省則透過深入開展「中學生英才計劃」,推動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實施本科優質生源工程,與國內部份高中建立拔尖創新人才聯盟、簽訂人才培養基地協定、共建高中拔尖實驗班等,不斷拓展優質生源渠道。

當然,專家也主張理性看待拔尖人才培養。「真正的英才,在成長過程中所使用的資源並不比別人多,而是用比別人少得多的資源獲得比別人高得多的收益。」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鎮海中學校長吳國平認為,「中學生英才計劃」不能與升學掛鉤,一掛鉤就會變味。要做好英才計劃這項工作,關鍵是學生、家長、學校要克服升學功利傾向,真正把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素養放在第一位,透過實施計劃讓學生的興趣成誌趣、潛質成素質。

「中學生英才計劃」生物學科工作委員會主任、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也多次表示,這個計畫是非功利性的,主要目的是啟發中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思辨能力。

因此,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各地、各有關高校要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有效模式,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明確「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高校科學營」等計畫在選拔、培育、使用上的各自側重點。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