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跨越百萬年的研究,氣候變遷有規律可循

2024-06-24辟謠

近些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日益受到關註,科學家對此議題也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透過研究地球的歷史來試圖幫我們更好的預測未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氣候變遷研究團隊研究員敖紅與宋友桂等人就利用中國的黃土記錄,研究了百萬年前的一次重大氣候變遷事件,對過去氣候變遷的理解和未來氣候變遷的預測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研究成果於2024年4月19日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

260萬年前,地球比現在熱的多

地球的氣候是一直在不停波動的,而且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比現在還要溫暖。最近的一個溫暖時期就在距今約260萬年前的上新世到更新世的過渡期。

那時地球的全球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4℃,海平面比現在要高出約20公尺(即上海、天津、澳門等沿海地區全部都會被淹沒)。當時的氣候條件和現在也完全不同,甚至在當時連北極都不像現在這樣到處是冰雪覆蓋,只有南極覆蓋著冰蓋。這種情況被科學家稱為「單極冰室」,與現在的地球上南北兩極都被冰蓋覆蓋的「雙極冰室」相對應。

但是隨後,地球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冷卻期。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北極冰蓋擴張與全球降溫

260萬年前,北半球的冰蓋剛剛開始擴張,在格陵蘭島、北美和歐亞大陸上的冰蓋不僅厚度增加,同時還伴隨著很多小型冰山脫離冰蓋並飄入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最終在全球溫度整體趨向於寒冷的條件下,北極逐漸布滿風雪,由於冰川越多,水就會越少,在冰川最為廣闊的時候,海平面比現在低約100公尺。

一旦北極的冰蓋開始出現,全球的氣溫會進一步持續降低。這是因為地球上的熱量是吸收太陽能而來,陽光照射到地球上後,有一部份被地球表面吸收,除了被地球吸收外還有一部份會反射回太空,森林、土壤、水面、冰雪等不同的地表型別對陽光的反射率也是完全不同的,而冰雪的反射率遠高於其他地形。因此北極大量冰雪的形成,把更多的太陽光反射了回去,地球能吸收的能量就會減少,長此以往,地球變得越來越冷,從此在北極大量冰雪的影響下地球經歷了非常久的持續降溫。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南極、北極的「雙冰室」分布格局。

因此從北極冰蓋開始形成後整個地球的氣候開始慢慢變冷,但由於太陽本身的能量存在一定的強弱波動,因此在地球整體變得更加寒冷的大趨勢下,也會有小振幅的冷熱交替,以數萬年到數十萬年為周期變化,在相對溫暖的時期被稱為「間冰期」,而相對寒冷的時期被稱為「冰期」,現在的地球就處在一個相對溫暖的「間冰期」。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北極冰蓋與亞洲冬季風對我們的影響

北極冰蓋的出現對整個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氣候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北半球的冬季風就與北極冰蓋息息相關。北方的冬天寒風呼嘯,人們所謂的喝「西北風」,這個「西北風」其實就是冬季風,它是由西伯利亞冷空氣向南移動形成的,如果冬季風過於強盛,向更南的方向推進,南方的冬天也會出現冰雹、大雪等天氣。

也因此一旦北極冰蓋消融,就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除了大家眾所周知的冰蓋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之外,北極冰蓋的消失還可能會導致亞洲冬季風的減弱甚至消失,這會對整個亞洲的氣候造成顯著的改變,比如冬季氣溫升高,可能會擾亂目前的農作物周期,目前的主食之一的小麥就可能因此而產量大減;還會導致中國南方淹水災害,造成居民傷亡和經濟損失;此外,還有可能擾亂生態系的平衡,以及可能對其它地區的氣候也有連帶影響等。

正是由於亞洲冬季風強度的變化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因此它也一直是科學家的研究重點。科學家們研究冬季風是為了更好的預測未來,但是要達到預測的目標,他們首先需要研究冬季風的歷史,這是因為只有當我們發現了氣候變遷的歷史規律,才能一定程度預測未來。

而在冬季風的歷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北極冰蓋形成之前冬季風是否存在?冬季風的強弱與北極冰蓋的變化是否有關系?

亞洲冬季風示意圖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雜誌)

如何研究的過去的氣候變遷

但是研究冬季風的歷史變化又涉及到兩個難題:一是怎樣才能知道過去的氣候變遷?二是如何確定氣候變遷對應的年代?

那麽如何知道過去百萬年來亞洲冬季風的變化呢?首先我們知道風力較強的時候能帶動較粗的顆粒,風力較弱的時候只能吹的動一些較細顆粒,因此土壤的粗細程度就能很好的指示季風的強度。而亞洲冬季風是從西伯利亞吹到中國,黃土高原就在亞洲冬季風移動的必經之路上,因此根據黃土高原上這些土壤顆粒的粗細變化就可以判斷在過去亞洲冬季風的強度變化。

解決了冬季風如何變化的問題,那麽如何確定冬季風變化對應的時間呢。這裏用的是「古地磁測年法」,地球磁場會影響礦物質的磁性,地球磁場變化就會被礦物質記錄下來。在過去,地球磁場曾有多次反轉。透過對地球磁場反轉的研究,科學家們編制出了地磁年代表。科學家只需對土壤礦物質的磁性進行研究,並且與地磁年代表進行對比,可以確定土壤物質的年代。

基於以上兩點,就可以較為準確的判斷季風強弱的變化以及對應的年代。

研究有何發現?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氣候變遷研究團隊研究員敖紅與宋友桂等人研究發現,亞洲季風早在北極冰蓋形成之前就存在,但是在260萬年前北極冰蓋形成後,亞洲冬季風的強度明顯增加了,同時還發現季風強度一直以4萬年和10萬年的周期進行變化,這個周期性並沒有受到北極冰蓋形成的影響。同時亞洲冬季風4萬年和10萬年的變化周期竟然和全球的海平面變化周期幾乎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在過去的兩百多萬年裏,海平面較高的時候亞洲冬季風的強度都是處於較強的水平,同樣海平面較低時亞洲冬季風都是處於較弱的水平。此外,在北半球冰川開始影響氣候之前,,亞洲冬季風的變化強度相對較弱。

此外,在北極冰蓋形成前後,除了4萬年和10萬年的周期變化外,亞洲冬季風一直都有顯著的千年尺度波動,這樣千年尺度的波動變化在較溫暖(高CO2)的晚上新世和較寒冷(低CO2)的早更新世都持續存在,主要受到天文驅動和地球內部氣候動力學的控制。

綜上,這一結果對於理解千年尺度的氣候動力學具有重要意義,說明了北極冰蓋大小只是影響亞洲冬季風的強度,而沒有影響亞洲冬季風的周期變化,從古至今亞洲冬季風的強度一直是以4萬年、10萬年為大周期,千年尺度為小周期有規律的波動變化;同時亞洲冬季風強度和全球海平面同步變化。

亞洲冬季風強度和海平面變化等指標對比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雜誌)

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發?

現在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但研究發現260萬年前全球氣溫比現在高2-4℃,而CO2濃度卻和現在濃度相當,這樣看來,全球溫度是否會進一步上升2-4℃?

研究發現亞洲季風強度確實存在4萬年和10萬年以及千年尺度的變化周期,並且和海平面高度同步變化,那麽未來是否可以透過監測海平面變化來預測亞洲季風的變化?這些變化又會對亞洲乃至全球氣候帶來什麽樣的影響?我們人類又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未來的變化?

這些問題還需科學家們進一步的研究,有朝一日,也許我們真的能完全摸清氣候變遷的規律,解決氣候問題對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能夠了解氣候、掌握氣候、利用氣候。

參考文獻:

McClymont, E. L. et al. Climate evolution through the onset and intensification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 Rev. Geophys. 61, e2022RG000793 (2023).

Haywood, A. M., Tindall, J. C., Dowsett, H. J., Dolan, A. M. & Lunt, D. J. A return to large-scale features of Pliocene climate: the Pliocen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2. Clim. Past 16, 2095–2123 (2020).

Martínez-Botí, M. A. et al. Plio-Pleistocene climate sensitivity evaluated using high-resolution CO2 records. Nature 518, 49–54 (2015).

McClymont, E. L. et al. Lessons from a high CO2 world: an ocean view from ~3 million years ago. Clim. Past 16, 1599–1615 (2020).

Rohling, E. J. et al. Sea level and deep-sea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suggest quasi-stable states and critical transitions over the past 40 million years. Sci. Adv. 7, eabf5326 (2021).

Ao H, Liebrand D, Dekkers MJ et al. Orbital- and millennial-scale Asian winter monsoon variability across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glacial intensification. Nat Commun 15, 3364 (2024)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臧銅鋼(古氣候學碩士研究生)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