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2023年度「最美鐵路人」張華:勇破技術壁壘的「動車工匠」

2024-01-24辟謠

圖說:張華正在檢修動車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下同)

2023年度「最美鐵路人」名單昨晚公布,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動車段偵錯車間列調一班工長張華榜上有名。作為中國第一代動車組機械師,張華如今已成長為一位中國頂尖的「動車工匠」,多年來鉆研動車組偵錯和技術革新工作,默默保障著旅客的平安出行。

走壞了一雙鞋、多了副眼鏡

一列標準動車組列車的零部件有近50萬個,任何一個「器官」出問題,都會影響動車組列車的安全執行,對負責「望聞問切」的動車組機械師也提出了高要求。張華練就了耳聽異聲、身感振動,就能快速預診故障的本領。

一次,張華帶著徒弟王超檢修動車,走到1號車廂時他停下腳步。「這節車廂有什麽異常?」王超將車廂內電器裝置檢查了一遍沒有發現問題。張華判斷:「腳下這個部位下面是換氣裝置,通了高壓電的換氣裝置沒有震動,肯定出現了故障。」當他們開啟車下裝置艙時,果然發現換氣裝置沒有正常工作。

1997年7月,20歲的張華中專畢業,從事普速客車電氣檢修。2009年底,他如願加入上海動車段高級修基地。隨後作為技術骨幹被派往動車組生產廠家學習高級修偵錯技術。學習初期,張華白天登車頂、鉆車底、進車廂,晚上繼續翻圖紙、查資料、琢磨控制原理,一周下來腳上起滿了水泡,不到一個月就走壞了一雙鞋。慢慢地,視力也開始下降,原本不戴眼鏡的張華不得不戴起了眼鏡。

回到上海後,帶著一股癡迷勁兒,張華幾乎把所有空閑時間都放在了鉆研技術上,熟知了CRp系列9種細分車型的近千張電氣圖紙、上萬張配線圖紙和相關技術原理,上萬個電器元件的位置、功能、狀態,在張華的大腦裏就像自己的十指那樣清晰。

2013年,全國鐵路動車組機械師職業技能競賽如期而至。經過理論和實作多場競賽,張華不負眾望,從9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以優異成績一舉奪魁,摘得個人全能第一名,在業內聲名鵲起。

受餐桌啟發,革新動車檢修模式

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高鐵快速擴容,越來越多的動車組列車進入了高級修修程。動車高級修偵錯「主控」的重擔落到了張華肩上。這一年,他33歲。

動車組高級修產能緊張,為高效開展自主修,除了要有專業的技能、強烈的責任心之外,還要有敢於創新的勇氣和本領。張華調整工作重心,摸索著開展技術創新,處處留心生活中的細節,捕捉創新靈感,開展工藝最佳化、邏輯原理等攻關。

一次,在逛家具店時,他看到一張可以自由組合的餐桌,平時可以當作家庭使用的小餐桌,有需要時,也可以變成大餐桌。盯著家具銷售員的當場演示,張華靈機一動:動車組的偵錯檢修是不是也能透過靈活組織,從而最大程度釋放檢修產能?回到崗位上,他立即開展調研分析,排摸出自由組合的技術瓶頸。

整列動車組一旦分解成一節一節的車廂,受網路通訊和供電環路影響,無法進行帶電作業,檢修效率勢必受到制約。他攜團隊解析大量控制協定,搭建模型反復驗證,重建動車組部份通訊和供電網路。為了盡快研發出動車臨時網路控制系統,他一邊研究梳理動車組偵錯檢修工藝項點,一邊解析車輛通訊協定,組織團隊編寫控制程式,開發模擬指令器。

為不和白天生產任務沖突,張華帶領團隊時常熬到淩晨兩三點,三個多月下來,僅采集的數據就有64G字節,經數千次試驗,技術瓶頸一舉攻克。2018年,國內第一個以動力單元為物件的偵錯檢修新模式在張華團隊手中問世,直接推動了行業動車組高級檢修生產組織變革。

零差錯優質偵錯高速動車組700余列

張華深知團隊的力量。他常說:「在現代化的動車檢修生產中,僅我一身是鐵,不如人人是釘。」

2015年1月,以張華名字命名的技術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重點解決疑難雜癥、開展科技創新、幫帶青年成才。在張華的「傳道授業」下,「心中有章法,眼中有標準,手眼心同步」的偵錯理念已經深深印入班組職工的腦海中。多年來,張華透過言傳身教,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帶出近百名第二、第三代動車檢修人才,許多80後、90後已成為動車檢修的中堅力量。

重聯復興號動車組效能是否良好,關系到列車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為高效完成復興號動車組重聯功能驗證,2022年初,張華帶領團隊研發復興號動車組重聯介面卡。

這項技術對機械結構開發的精密度要求極高,不能有毫厘偏差。張華帶領團隊透過精密測量、一點點進行調整,確保介面卡與電氣車鉤有了可靠的連線。他們還耐下心來一一進行針腳定義,掌握了電氣車鉤上百根針的不同功能,並認真研究電路和通訊的環路建立,設計了滿足功能需求的控制電路,雖然辛苦,但大家都樂在其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年底,復興號動車組重聯介面卡研發成功,大幅提升了檢修效率,於2023年7月底亮相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會。

在張華的帶領下,團隊成員擰成一股繩,打破廠商技術壁壘,研制新型工具裝備28種,開發檢測平台12套,其中27項獲省部級及以上技術成果、43項獲國家專利,零差錯優質偵錯高速動車組700余列,助力高鐵運維發展。

新民晚報記者 金誌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