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一炸一大片!俄3噸制導炸彈實用,中國發展30年卻沒有類似型號?

2024-07-23辟謠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數日前,俄羅斯方面分享了一則3噸級FAB-3000制導炸彈,在前線投入使用的視訊。現場強大的爆炸沖擊波直接摧毀了數棟建築,證明外界幾個月圍繞FAB-3000的討論確實有意義。一個很經典的問題是,中國作為航空制飛彈藥領域的後來者,如今水平比起俄羅斯又如何呢?

▲3噸級FAB-3000制導炸彈的威力非常驚人

所謂制導炸彈,本質上是弱化版遠端飛彈,透過降低攻擊距離、精度等指標,獲得制造成本和儲量上的優勢。具體來說,像美制「戰斧」這種遠端巡航飛彈,其實是非常理想的武器,距離遠、精度高的特性,真正做到了遠端一擊必殺。問題在於,飛彈遠端高精度打擊是建立在高精密度制導元件基礎上,而後者儲存條件非常苛刻,需要專用倉庫配上嚴格的溫度/濕度儲存條件,才能不失效,這就很容易造成飛彈長期儲存成本高於造價的情況。因此,各大國儲存遠端巡航飛彈,一般都是以「千枚」為單位,每年按規劃消耗一部份舊型號,同時補充相應數量新型號,實際上只承擔戰爭早期的關鍵打擊任務。

▲飛彈儲存一直是個大難題

相比之下,制導炸彈的主體結構是航空炸彈,這是人類使用近百年的穩定裝備,造個上萬枚隨便在倉庫放一二十年都沒問題。另外兩個附帶結構,是制導元件和滑翔彈翼。制導元件很容易理解,這是一般安裝在炸彈尾部,透過雷射/衛星/慣性導航,確保打擊精度的裝置。其特性就是結構遠比飛彈制導裝置簡單且成本低,易於在戰時大量生產。滑翔彈翼涉及打擊距離的問題,因為制導炸彈和飛彈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前者沒有動力裝置。按照中學物理知識,常規炸彈離開載機後,會以類自由落體運動落地。制導炸彈需要飛得比較遠,所以加裝了類似機翼的彈翼,借助這個強飛行舵面滑翔,緩慢釋放載機賦予的初始動能和勢能。

▲制導炸彈的本質是外接增程、制導裝置

總結來說,遠端巡航飛彈可以在海陸空潛各平台發射,一般打擊距離超過1000千米,精度為米級。制導炸彈目前只能由飛機投擲,典型打擊距離60千米,精度比巡航飛彈略差。使用成本方面,美制「戰斧」內部采購價120萬至160萬美元,儲存/發射等成本還需數十萬美元,合計200萬美元左右。而威力相當的500千克級制導炸彈,采購成本不到3萬美元,再考慮戰鬥機采購、飛行員培訓平均到單枚炸彈身上的花費,以及單次出動的燃油、維護開支,實際上不到15萬美元,也就是飛彈使用成本的7.5%左右。相對容易的儲存要求和超低的使用成本,這就是制導炸彈的意義所在。

▲成本是武器彈藥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戰德軍在戰爭後期少量使用制導炸彈,但全球第一次成規模使用是越南戰爭。嘗到甜頭的美軍之後大力發展制導炸彈,到1991年海灣戰場上,美軍在43天中共投擲12000多枚制導炸彈,以20%的投彈占比,摧毀了70%的作戰目標。與之對應的是,「戰斧」在整場戰爭期間一共只發射不到300枚。俄烏戰爭中,俄羅斯從開打到現在,一直沒有中斷發射各類「口徑」巡航飛彈,但恰恰是在今年2月制導炸彈量產,基本能保證每天數十甚至上百枚消耗後,前線推進才變得順利,制導飛彈的價值可見一斑。

▲F-15是美軍海灣戰爭投擲制飛彈藥的主力

國內在1977年就參照越南提供的美制「寶石路」,開發了第一代國產7712型雷射制導炸彈。其是在500千克航空炸彈基礎上,加裝折疊式穩定彈翼和風標式導引頭,實際測試打擊精度5公尺。不過,當時國內的技術水平胡裝備需求,都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發展制導炸彈,所以等到90年代7712基本定型時,這款全球70年代技術標準的制導炸彈直接就下馬了。1995年,洛陽光電研究所受命開發第二代國產制導炸彈,其產物就是2004年列裝的「雷霆-2」。從技術上來說,「雷霆-2」受蘇聯/俄羅斯制導炸彈影響很深,也符合當時國內引入蘇-30MKK,並配套購入一批制導炸彈的現實情況。

▲蘇-30MKK也免不了打火箭彈

比較特殊的是,500千克級的「雷霆-2」,並不是在常規炸彈上安裝通用制導元件、彈翼,而是一種專門設計的制飛彈藥,並不能換用其他規格彈藥。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國內當時思路是先確保制導炸彈列裝以滿足急需,後續再組建起成熟的制導炸彈使用體制。此外,當時國內海空軍裝備的戰術攻擊機體型有限,500千克是最合理的炸彈噸位,可以適配絕大多數機型,因此才被選為優先發展型號。經過一番醞釀後,國產制導炸彈在2010年左右開始井噴,「天戈」、「雷石」、「飛騰」系列看得人眼花繚亂。

▲國產機載制飛彈藥現在型號非常豐富

怎麽說呢,從50千克到1500千克,從最基礎的雷射制導到雙模復合制導,國產制導炸彈樣樣都有,水平穩居世界第一梯隊。而且由於前幾年國產無人機大量出口,相當數量的小體型制導炸彈也隨同出海參戰,表現相當出色,同時積累了一些實戰經驗。不過,考慮到國內戰術攻擊機平台較小,以及大噸位制導炸彈威力外溢,實際效果不佳等因素,直接都未展示兩噸以上國產制導炸彈,盡管這一點在技術上並無障礙。俄羅斯20多年前確實在制導炸彈領域領先中國,但在2015年之後就已經被超越。落後的電子工業,也使得俄羅斯缺乏大規模量產制導元件的能力,以至於在開戰兩年後,才真正將制導炸彈大規模套用到戰場上。

▲「翼龍-2」都能配套一系列制導武器

對現在的中國軍事工業而言,不要說兩年時間、單日100枚投送,兩個月時間就能把制導炸彈投送量,提高到1000枚級別。至於近日成為焦點的FAB-3000,怎麽說呢,對俄羅斯而言,在精度難以保證的情況下,用大威力彈頭保證效果確實是個辦法。但美國和中國都傾向於大量裝備250千克、500千克制導炸彈,即使這對有些目標威力不夠,也能透過短時間內投擲多枚來解決。相比之下,俄羅斯大量使用500千克、1000千克制導炸彈,看似場景恢弘,但也未嘗不是技術有限、精度不足的寫照。中國機載制導炸彈經過30年發展後,技術、產能都遠不是俄羅斯可以比擬的,放眼全球也就美國還堪堪能在這個領域和中國競爭,其他國家均不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