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直擊引領區丨「空中出租車」正一步步「飛」進現實生活

2024-03-16辟謠

打上「飛的」,以往2到3小時車程的距離,只用30分鐘就可以到達——這已經變成現實。2024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為高頻熱詞,其中的「低空經濟」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透過對低空空域這一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資源的轉化,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資源,成為中國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

在浦東張江科學城的一層研發區域內,自中國民用航空華東地區管理局正式受理禦風未來自主研發的M1B型(即M1貨運型)電動垂直起降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型號合格證申請後,禦風未來的工程師們正在抓緊研發升級版機型,「加註」公司的低空飛行器產品「蓄水池」,搶占低空經濟的騰飛風口。

讓「打飛的」成為現實

2024年2月27日下午,全球首條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線完成首次演示飛行。該飛行器於深圳蛇口郵輪母港起降平台垂直起飛,上升到100公尺高度,飛航模式轉換為固定翼飛行,按照既定航線向珠海方向高速飛行,最後在珠海九州港碼頭平穩著陸。該趟飛行連線粵港澳大灣區兩座核心城市,往返飛行超過100公裏,將單程2.5小時至3小時的地面車程縮短至20分鐘。

這一全球首飛讓禦風未來的團隊也倍感振奮,而他們自主研發的M1B型(即M1貨運型)電動垂直起降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型號在今年1月也獲得了申請受理,「空中出租車」時代的到來可能比業界預想得更快。

自2016年創辦禦風未來以來,禦風未來創始人兼CEO謝陵一直帶領著團隊希望完成一個夢想:讓「打飛的」成為現實,創造出全新的交通工具。他曾這樣為公眾描繪城市空中交通的未來場景:「晚上6點從禦風未來上海張江研發中心下班,乘坐M1起飛,7點抵達陽澄湖邊吃大閘蟹。」

創業8年以來,從自主研發的「可收放旋翼式垂直起降固定翼構型」起步,禦風未來團隊做出了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E6、E40等,憑借安全性高、航時航程長、抗風能力強、掛載靈活等優勢,迅速獲得了市場認可。

去年10月,禦風未來自主研發的2噸級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M1成功首飛。這是一架瞄準載人的eVTOL,有5個座位,與一輛小汽車的座位數相當,設計航程為250千米,巡航速度為200千米/小時,能夠滿足城市內及短距離城市間1小時內的通勤需求。

一切離夢想更近、一切也都在蓄勢待發。今年以來,伴隨著「低空經濟」的熱潮,禦風未來團隊受到了各界更多的關註,政府、投資者、創新團隊紛紛趕來,或「取經」,或表達出強烈的合作意願,讓謝陵對未來的幹勁更足。

三個核心環節全部實作國產化

低空經濟涵蓋了航空器研發制造、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建設營運、低空營運服務、低空飛行保障等各產業。同時,套用場景豐富,既包括傳統通用航空業態,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其中,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載體之一,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

從無人機到無人駕駛eVTOL,謝陵表示飛控技術都是實作穩定、安全飛行的關鍵,這也是禦風未來在無人駕駛eVTOL領域的核心優勢。

對於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商業機會,謝陵強調,自主可控和技術創新是兩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值得關註的是,禦風未來研發的M1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在復合材料、電動系統、飛控系統三個核心環節全部實作國產化。主要包含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機體結構,也就是飛機的「骨架」和「皮膚」,采用全國產碳纖維復合材料和國產工藝進行制造,實作了100%的全國產化。第二部份是飛機的心臟,即動力系統,倡導使用國內最強大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來打造電動航空的動力系統,並成功首飛,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外,則是禦風未來的核心優勢領域——飛行器最核心的「大腦」飛控系統上,禦風未來團隊堅持自主研發符合適航標準的國產飛行控制系統,一方面確保eVTOL安全性,另外一方面牢牢把核心技術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裏,未來有望彌補國內高安全性eVTOL飛控系統的空白。

在中國民航局釋出【民用無人駕駛航空發展路線圖V1.0(征求意見稿)】後,2022年9月底【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中再次提到,在浦東、楊浦、閔行等區域,打造未來空間產業集群。包括空天利用,具體而言即突破傾轉旋翼、復合翼、智慧飛行等技術,研制載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

業界認為,低空經濟不僅僅是航空產業的發展,它還與農林、電力、公安、醫療、體育等多個行業融合,形成「組合式」經濟形態,這種跨行業的融合能夠促進產業升級。賦能千行百業,低空經濟產業有望在未來形成萬億級別的市場,成為經濟增長新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