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每天背著一只鼓鼓囊囊的單肩包,但裏面裝的卻不是她自己的東西。
包裏,一打病例單被分類打包,整齊地裝在牛皮紙袋裏,夾層裏有幾盒常用藥、若幹醫用口罩和消毒濕巾,最上層是餅乾、麵包和水,用來給做完空腹檢查的患者墊肚子,有時為了便於低溫保存藥物,還會塞個冰袋。
劉丹丹是「95後」,今年27歲,在廣州當全職陪診師。她的單肩包像個 「百寶箱」,裏面總能掏出患者需要的東西。
今年是她當陪診師的第5年,給超過3000人做過陪診。她說自己像醫院裏的「導遊」,是老年患者的「臨時子女」,亦是年輕人陌生卻可信賴的朋友。
陪診師,顧名思義,就是陪人看病,包攬掛號、排隊、看診、取藥、拿報告等就醫流程的細枝末節。但在劉丹丹看來,陪診要做的,遠不止這些。
陪診師劉丹丹。
在醫院當「導遊」
4月30日,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偉倫樓五樓,一個男人攔住劉丹丹。
「英東樓怎麽走?」
「不在這棟樓,你要下一樓,再朝這邊走。」劉丹丹不假思索,一邊比劃著一邊說。
對她來說,廣州各個醫院的樓棟分布、就診流程幾乎刻在了腦子裏。
劉丹丹在給患者取號。
每次陪診前,她都會提早去醫院踩點,理清患者的就醫流程和路線。等患者到了,她安排他們在一旁休息,自己去跑完所有手續。跑得多了,各醫院放號時間、就診流程、不同科室的診室位置甚至專家的擅長方向,她基本了然於心。
「做到這些,還只能算是入門級陪診師。」在劉丹丹看來,做陪診,更關鍵的是要幫患者把病情和醫生說清楚。
好不容易掛上專家號,但面對醫生的問診,有的患者發蒙,復述病情東拉西扯,說不到點子上。於是,她每次都和患者約定提前40分鐘碰頭,幫對方慢慢捋清患病歷程、癥狀、病史、可能與疾病相關的因素等,形成清單。見到醫生時,若患者還是講不清楚,她就馬上補充。
有的人久病成醫,而她則是「久陪成醫」。
4月30日這天,劉丹丹陪診的患者鐘伯說耳朵裏有疼痛感,她馬上想到,這和之前自己陪診過的幾名患者情況相似,可能是異物進入耳道導致發炎。後來,醫生果然從鐘伯的左耳掏出一小團棉花球。
事實上,劉丹丹的專業背景與醫療完全無關。從中專畢業後,她當過藝人助理、模特經紀人,也在保險公司工作過。2019年,她所在公司的老板創辦了陪診師機構,她才跟著入了行。
自那時起,每接觸不同疾病的患者,劉丹丹都會記下癥狀和診斷結論。積累多了,她也能對大多數患者病情有基本的判斷。
「臨時子女」和「陌生朋友」
「丹丹,我們老兩口請你吃頓飯吧,今天多虧你在。」醫院裏,看完病的鐘伯非常感激。
79歲的鐘伯和65歲的老伴住在從化,這次看病兒子因工作走不開,便找了陪診師。
劉丹丹在和患者交流。
像這樣的老年患者,劉丹丹經常遇到。他們的子女或在外地工作,或不便請假,無法陪他們看病。尤其是外地來的老年人,本就因病焦慮,面對陌生環境更加緊張。
這時,劉丹丹成了他們可以依靠的「臨時子女」。
她嫻熟地幫他們處理好所有手續,看診結束時仔細問醫生生活註意事項、用藥及復診要求等。隨後,劉丹丹會把情況發給他們的子女,並不忘安慰幾句:「放心吧,醫生都說是小毛病,很快就好了。」
在疾病面前,脆弱幾乎不分年齡,劉丹丹的客戶中也有不少年輕人。
不久前,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聯系上她,說自己痔瘡發作,疼得沒法走路。她趕緊撥打120,並馬上趕到患者家裏,幫他收拾隨身物品,一起去醫院,治療結束後又把他送回家中。
在她看來,獨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生病了家人不在身邊,又不想麻煩同事、朋友,付費的陪診師可以讓他們毫無負擔地接受來自陌生人的照顧。
「也有些患者會有比較私密的疾病,不便告訴親戚朋友,就找到我。」劉丹丹說,陪診師是秘密的守護者,會保護患者私密,尊重他們的難言之隱。「我們沒有任何交集,他們不必有所顧慮。這也是不少年輕人選擇陪診師的原因。」
陪診遠不只是「跑腿」
在做全職陪診師的第五年,劉丹丹明顯感受到,需要陪診的人越來越多了。
2019年,剛入行時,她每天最多接到1個陪診單。而如今,一天內最多有6個客戶,她常常「忙不過來」。
劉丹丹帶鐘伯去做檢查。
在她看來,這背後折射出,人們的健康意識在提升,對就診效率的要求也更高。
「就患者而言,陪診師對醫院更熟悉,也更清楚專家擅長領域,能打破資訊差,讓看病少走彎路。」劉丹丹說。
她舉例說,在去年呼吸道感染病高發期,廣州各兒童專科醫院幾乎「一號難求」,不少家長焦慮地向她求助。她告訴家長,如果沒有基礎疾病,僅是發燒、咳嗽等較輕癥狀,前往社群醫院或綜合醫院就診即可,不必執著於搶兒童醫院的診號。
「此外,醫院的智慧化、數位化建設,例如自助掛號機、報告印表機的大面積套用,雖然讓絕大多數人就醫更便利,但也讓老年人對陪診的需求更高。」劉丹丹說。
陪診需求也更多元了。劉丹丹舉例,這兩年,體檢陪診的訂單越來越多,客戶的訴求很簡單:「快點做完,早點回去上班」。
為此,她會提前做好攻略,預估每個體檢計畫所需時間和排隊情況,幫客戶安排「最優體檢順序」。在一項體檢計畫進行時,她前往下一個體檢計畫提前幫客戶排隊,可以節省近一半時間。
市場需求增加的背後,不少人開始關註這一新興行業,在社交媒體上,劉丹丹經常收到私信,希望她能夠帶他們入行,其中不乏醫學專業畢業生。
「這說明,陪診師正在成為不少人新的職業選擇。」劉丹丹說,但她總會提醒對方:陪診遠不只是「跑腿」這麽簡單。
「陪診師要勤快,細心、有責任心、有同理心,有能力幫患者解決各種細枝末節的問題,同時更要好學,熟悉每家醫院及醫療常識,如果有醫學背景更好。」 在劉丹丹眼裏,這是一個有溫度的醫療服務行業,要學會和不同人打交道,要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和心理學常識,能看出患者和家屬的情緒狀態,及時溝通安撫。
入行五年,即便已經成為機構裏的陪診負責人,但她依然督促自己要不斷學習,「朝著更懂醫學、更懂患者的陪診師努力」。
南方+記者 吳雅楠
開欄語:
這些有趣的「工」,到底是誰在「打」?時代發展,帶來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也為人們開拓了職業新圖景。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南方+客戶端推出「新職人」系列報道,講述他們不一樣的職業故事。
連結:
華師「網紅教授」在B站講課,幫年輕人減輕「內耗」
技術經紀人:「科技紅娘」,管生還管養?
【作者】 吳雅楠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