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遭西方禍害數百年,海地淪為最窮國

2024-03-27辟謠

杜 娟

近日海地政局混亂,多個幫派襲擊首都公共設施,槍聲此起彼伏,數千民眾逃離太子港……

因其歷史上創造的經濟奇跡,海地曾被譽為「加勒比明珠」——它曾是世界第一大產糖區和第一大咖啡豆產區。海地人民的抗爭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筆,它是拉美第一個獨立國家,世界上第一個非裔領導的共和國。然而,這個昔日擁有光輝歷史的國度如今已經淪為世界最貧困的國家之一,西方舊殖民主義的禍根以及近百年來美國新殖民主義政策的禍亂給它蒙上沈重陰影。

長期被國際環境孤立

海地是歐洲人在美洲的第一個定居點,也是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地。300多年的殖民統治給海地造成了沈重的災難,嚴重阻礙國家發展。

在西印度群島中,海地島是少有被分成兩個國家的島嶼,這種狀況源於歐洲殖民國家的長期爭奪。1502年,海地島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被迫同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把海地島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哥(今海地),東部仍歸西班牙,被稱為西屬聖多明哥(今多明尼加)。海地島東西部自然條件相差甚大,東部多平原,礦藏豐富,而海地所屬的地區3/4為山地,氣候條件比較差,自然資源也不豐富。殖民主義不但為這個島的居民留下一個分裂的島嶼,也為島上兩個國家的長期不和埋下禍根。

1804年海地宣布脫離法國獨立,歐美國家對其持敵視和孤立態度。美國的南方種植園主擔心自己的奴隸起義,極力阻止奴隸了解海地革命,還向美國政府施壓,拒絕承認海地的獨立。雖然美國拒絕在外交上承認海地,但繼續與這個新生的國家保持貿易關系。海地獨立前,美國就是海地的主要貿易夥伴,僅次於其殖民宗主國法國。整個19世紀,美國持續進口海地農產品,並向海地出口自己的商品,對海地人實行不利的貿易政策。

法國則開出高達1.5億法郎的天價戰爭賠償,遠遠超出海地的支付能力,於是又逼迫海地從法國銀行貸款還債,讓海地背上「雙重債務」。此外,在殖民國家的操縱下,1826年泛美大會把海地拒之門外,致使其獨立後的大半個世紀在國際上處於被孤立狀態。

財政管理被美國把控

過去一百多年來,美國及其代理勢力至少41次以「維護和平、政治穩定和人權」為由出兵海地,並以「拯救」的名義粗暴幹涉海地內政。

在軍事上,美國透過簽訂軍事援助協定、派遣軍事使團和幫助訓練武裝部隊等方式對海地進行控制。在1915—1934年長達20年的占領期內,美國解散了海地軍隊,代之以其訓練的憲兵隊(後改成警衛隊),鎮壓起義軍。20世紀90年代,國防開支約占海地國家預算的30%,這些軍費耗盡了本來可以用於經濟發展的關鍵收入,成為制約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上,美國培植自己的代理人。1915年美國占領海地不久,就迫使海地參議院以美國憲法為藍本制定新憲法,對美國的占領行為予以認可,並準許美國在海地取得土地所有權。在占領期內,美國在海地極力培植民族性較弱的混血種族上層人物,將其打造成美國利益的忠實代理人,為其資本輸出大開方便之門。

親美、獨裁和腐敗是二戰後海地歷屆政府的特征,這種政權處處受到美國的保護。1971年老杜瓦利埃和小杜瓦利埃進行總統權力交接時,美國派軍艦到海地附近海域,為權力平穩過渡「保駕護航」,目的就是維護美國在海地的利益。

在經濟上,美國管理海地財政。19世紀末以來,美國的壟斷資本大量湧入海地,控制海地的制糖業、鋁土等重要農礦產品的生產和出口。1915年,美國迫使海地簽約,同意美國監督其海關和財政。而後美國「幫助」海地改組其國家銀行,以滿足美國資本的需要。美國控制了海地的交通、銀行和財政大權。海地的大量財富流入美國,美國農產品則在幾乎沒有關稅的優待政策下輸入海地,沈重打擊海地農業。

內憂外患阻撓經濟發展

在西方勢力的多重幹預和影響下,海地陷入深重的內憂外患,無法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環境。海地獨立後的100年間,海地政權更叠頻繁,約有90個統治者相繼上台。

海地經濟結構固化造成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海地獨立後廢除了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隨之土崩瓦解。然而,殖民地時期單一的經濟結構被保留下來,產品單一,農業商品化程度低,阻礙市場的發展——全國近2/3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由於基礎設施薄弱,耕作技術落後,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需要耗費2億多美元外匯進口糧食。

海地民眾受教育程度低進一步制約其經濟發展。海地的成人文盲率為47%,而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才大量流向國外。

連年的自然災害也嚴重破壞海地脆弱的基礎設施,致使經濟雪上加霜。海地位於北美板塊和加勒比板塊交界處,地震頻發。1843年,一場地震淪陷了海地首都海地角。2010年,海地發生了自1770年以來最強烈的地震,造成超過20萬人死亡,數百萬人受災,此外,海地幾乎每年都遭受颶風和水災。(本文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