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罕見,農家魚池現六條「黃金鱘」!水產專家將前往研究

2024-07-13辟謠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王永端

作為一名90後,王鵬大學畢業後的初衷是找一份工作上班,他並不想養鱘魚。但家裏的魚池擴增,看著父親不停忙碌的身影,他最終選擇回到了家鄉萊西市日莊鎮,從此開啟了養「鱘」之路。

多年過去,有風雨,有收獲,也有驚喜。父子倆養的鱘魚曾讓他們年入「百萬」,也曾因狂風暴雨冰雹襲擊致魚死亡而損失慘重,他們還多次在魚池裏發現了通體金黃色的鱘魚,他們將這種鱘魚稱為「黃金鱘」。這些「黃金鱘」如今還被他們養在魚池裏,有些已經達十三四斤重了。

在魚池裏不經意間發現的「黃金鱘」

王鵬家的「黃金鱘」並非個例。早在2012年,貴州省曾發現一條體重約4斤的「黃金鱘」。貴州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工作人員曾稱變異機率為百萬分之一,在全國範圍也實屬罕見。2018年貴州科研人員曾稱「黃金鱘」在全國不到5條。

隱藏在萊西養殖池的「黃金鱘」被首次「曝光」,面對多條體量碩大的「黃金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魚類養殖與設施漁業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孟振博士稱,鱘魚呈現通體金黃色比較罕見,機率非常低,可能是「控制顏色基因突變或者基因純合導致」。孟博士將於近日前往現場進行科學研究。

「水中活化石」遊到萊西

「人有時不得不面對現實。」王鵬說,「看著父親為‘魚’忙碌的身影,我最終還是回到了老家萊西市日莊鎮。」

王鵬畢業那年,父親王海清已在村裏養了6年的鱘魚,積累了成熟的養殖經驗和穩定的客戶資源,迫於當時家裏又擴增了魚池,他還是放棄了「上班」的想法,選擇回家和父親一起養魚。

鱘翔淺底

鱘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型大、壽命長的古老魚種,它們迄今有2億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水中活化石」。

王海清養鱘魚比較早,當時鱘魚在萊西還是稀罕物種。

「我家是萊西第一個鱘魚養殖戶。」王鵬說,2006年的時候,王海清去外地出差,在一個朋友那裏看到池塘裏養殖的鱘魚。

「這種魚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還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王鵬說,「當時父親看上的也是‘經濟價值’,於是就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在老家建魚塘,打水井。」

談起養魚之初,王鵬表示,常規養魚可以用泥塘,但鱘魚不行,必須得用幹凈的水泥池,同時還得用地下水,除了水質,鱘魚對水溫也有嚴格要求。

普通的鱘魚

「自來水養不了這個魚,哪怕自來水來自水庫飲用水源地。」王鵬說,他們老家離產芝水庫近,但鱘魚對水質的要求極高,如果從水井裏舀上一瓢,人能直接喝,這樣的水質就可以養鱘魚了。

王海清在魚塘的旁邊打了兩口深水井,當井水流進魚塘,一批從北京懷柔區引進的鱘魚苗,便開始在萊西的水裏呼吸、遊弋、生長。

父子曾年入百萬元

清澈的水質、適宜的水溫,鱘魚迅速成長。

「起初養殖的史氏鱘長得慢,後來就養殖了西伯利亞鱘。」王鵬說,養了多種鱘魚後,父親發現中國培養的雜交鱘不但成長快,而且抗病能力強,肉質也更鮮美,於是他們開始養殖起了雜交鱘。

王鵬手握普通的鱘魚

一年能長兩三斤甚至四五斤的雜交鱘,為父子倆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起初主要供萊西當地的高檔餐桌。」王鵬說,兩三斤一年生的鱘魚每年都被訂光,也成為當地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高檔禮物。

漸漸的,王家養殖的鱘魚走出了萊西,出現在青島市區以及煙台等地居民的餐桌上,並遠銷黑龍江等省市。

「經常有一些客商來魚塘前看魚。」王鵬說,一些固定客戶會直接透過電話先預訂,再趕到他們家將整池魚全部購買。

「鼎盛時期,有36個養殖池,每年能銷售15萬斤以上,帶來百萬元以上的收入。」王鵬說,高產值的背後是池魚的高密度。高密度養殖必須保證水質的清澈、水中充足的氧氣以及不超過25℃的水溫。

為了保證水中充足的氧氣,所有養殖池裏都要晝夜不停供氧。有一年狂風暴雨夾雜冰雹的極端天氣致供電中斷。電斷了,供氧的塑膠管道也被冰雹砸裂了,一個晝夜池魚因缺氧死了上千條。

有了這次意外,為了應對極端天氣出現的異常情況,王鵬購買了兩台發電機,隨時準備著為池魚充氧供氧。

鱘魚的養殖,不光需要充足的氧氣,他們還懼怕過量的雨水與極寒。

「過量的雨水會改變水質,極寒天氣會致魚凍死。」王鵬說,「為了應對極寒,冬天會在魚塘上方架設塑膠大棚,以確保魚池不結冰,還得保證水溫在18℃以上。」

18年共發現六條「黃金鱘」

從建塘之初到現在,王海清、王鵬這對父子養殖鱘魚已經18個年頭了。如今,王海清年齡大了,養魚的活主要由王鵬完成。

這些年,他們養殖的鱘魚最大個體達50斤。「50斤,如小豬那麽大。」王鵬說,「在魚池裏養出50斤的鱘魚,並不多見。」

王鵬和父親不但養出了鱘魚「個體之最」,還在魚池裏養出了「黃金鱘」。

王鵬正在捕撈「黃金鱘」

早在10年前,王鵬曾在魚池裏發現了通體黃金色的小鱘魚。金色鱘魚,這種少見的品種讓他覺得好奇,於是他趕忙將其撈出,後來他在網路上查詢,發現這是鱘魚的金化現象,可能是鱘魚生長過程中的基因突變導致。

「當時我更好奇了。」王鵬說,「黃金鱘」很少見。「通體黃金色,看著新鮮,所以就一直養著。」王鵬說著,用大漁網從池子裏撈出一條,「這條得有10多斤重,這些黃金鱘我養了多年了。」

王鵬手裏的這條「黃金鱘」已長到了十余斤

目前他的魚池裏共有6條黃金鱘,小的有六七斤,大的有十三四斤。「我也不太懂,就這樣養著。」王鵬說。

青島現黃金鱘「比較罕見」

2012年,貴州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惠水試驗基地的工作人員,曾在當地鱘魚養殖池中發現一個若隱若現的黃色身影,與其他黑色的鱘魚形成了鮮明對比。於是,工作人員拿來了漁網將其撈起,發現這條鱘魚通體呈金黃色。當時,副研究員劉霆詳細觀察和查閱資料後,認為這條魚應該是基因突變導致的黑色素缺失,進而變成了金黃色。

「這種變異的機率為百萬分之一,在貴州省首次發現,在全國範圍也實屬罕見。」當時這條黃金鱘魚長約78厘米,重約兩公斤。劉霆認為,基因突變的生物一般很難在野外存活下來,因為保護色的改變,還會受到天敵的捕獵或同類物種的排斥。

因為貴州發現的這條「黃金鱘」極為罕見,2018年當地媒體又對該條魚進行報道參照科研人員的話稱,「‘黃金鱘’,全國不到5條」。

其間,2014年曾報出在華中地區的武漢發現罕見的金色鱘魚,當時有人要出萬元放家中魚缸觀賞,沒有進行買賣的這條黃金鱘魚被送至東湖海洋世界飼養。之後,一名網紅在廣東的一個鱘魚池中發現一條黃金鱘後,也專門進行了拍攝。除這3條外,再難查到其他「黃金鱘」的報道。

鱘魚如何成了通體金黃色的「黃金鱘」,背後是否具有科研和經濟價值?記者就此聯系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魚類養殖與設施漁業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孟振博士。

孟振博士說,鱘魚在成長過程中呈現出通體金黃色,這種情況比較罕見,機率非常低,這可能是「控制顏色基因突變或者基因純合導致的,需要對其顏色調控機制進一步研究確認」。

孟博士獲知這一訊息後,當即表示將於近日前往現場進行觀察並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