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國債,利國利民。從1981年國債恢復發行以來,購買國債不僅成為居民投資理財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承載著老百姓在不同歷史時期支持國家建設的深切情懷。
近日,一群銀行人圍繞一張25年前國債收款憑證身份之謎,展開了一次頭腦風暴。
包頭市居民喬女士幾天前在家中找到1份自己在1998年購買的金額為4000元、利率為7.86%的五年期國債收款憑證。對於25年前的這張收款憑證,喬女士記憶模糊。
於是,她前往工行包頭分行某網點進行兌付,但由於年代久遠、歷經網點撤並和銀行電子系統上線等原因,當時的手工記賬資訊在系統中無法查詢到。於是,工行包頭分行組織工作人員手工調閱該筆國債對應的存根聯,但歷史檔案中也未能找到,該筆國債的身份一時成謎。
為保障客戶的國債投資權益,工行包頭分行一邊繼續尋找存根聯,一邊啟動小額補償流程,並將有關情況向人民銀行包頭市分行匯報。人民銀行包頭市分行了解相關情況後,高度重視,透過調閱歷史檔案,找到1998年當期國債的發行公告,並在第一時間給予政策指導及風險提示。
經過討論,大家最終在掛失登記簿中找到此筆國債於2003年到期日前辦理了憑證掛失補辦的業務記錄,且於到期日由本人辦理了本息兌付。
最終確認,喬女士手中的國庫券收款憑證為已掛失兌付的無效憑證,這張25年前國庫券收款憑證的身份之謎終於解開。
業務受理網點將相關憑證記錄向喬女士展示並做好耐心解釋後,按照人民銀行包頭市分行要求收回了已掛失失效的國庫券收款憑證原件。事後,喬女士對國債兌付過程中金融機構嚴謹負責、耐心細致的服務表示肯定。
「沒想到一張‘廢紙’讓大家這麽費心,謝謝你們了。」
每一筆國債投資都代表著群眾的一份支持與信任,踐行「國債為民」也是銀行人應盡的義務。為認真負責的銀行人點贊!
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朱立軒 馮瑤 黃婧
來源: 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