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顏寧創辦的深圳醫學科學院8位元研究員亮相,他們都是誰?

2024-08-24辟謠
8月22日,深圳醫學科學院(SMART)在衛光生命科學園報告廳舉辦新生開學典禮,正式迎來首屆SMART PhD Program博士研究生。這群優秀學子將從這裏開啟新的人生裏程,在「高起點、國際化、重交叉、破邊界」的人才培養體系中,「醫」路向前,勇攀高峰。
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顏寧在開學典禮上致辭,她回顧了深圳醫科院的成長歷程,感嘆深圳這座城市的速度、力度與溫度,寄望新生們能夠攜手創造科研的新高度。
澎湃新聞記者註意到,深圳醫學科學院官網科研隊伍欄目近期更新資訊顯示,已經有至少8位元學者以研究員身份進駐。
他們分別是:資深研究員陳宙峰,研究領域:神經生物學;特聘研究員潘孝敬,研究領域:結構生物學;特聘研究員胡名旭,研究領域:結構生物學;特聘研究員姚園園,研究領域:神經生物學;特聘研究員李美靜,研究領域:結構生物學;特聘研究員馬晨燕,研究領域:神經生物學;特聘研究員桂龍,研究領域:結構生物學;特聘研究員宿強,研究領域:結構免疫生物學。
深圳醫學科學院官網 截圖
這8位元研究員中有多位從海外歸來。
例如,去年5月,同樣由顏寧領銜的深圳灣實驗室就釋出訊息: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終身教授的著名癢覺研究專家陳宙峰已全職加入深圳灣實驗室,任神經疾病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深圳灣實驗室公布的簡歷顯示,陳宙峰,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麻醉系,精神病學系,發育學系和醫學系終身教授,Russell D. and Mary B. Shelden冠名講座教授,華盛頓大學癢覺和感覺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他的研究重點為瘙癢,愉悅觸覺,共情和傳染性行為的分子神經機制,包括神經肽介導的訊號傳遞、慢性軀體感覺編碼邏輯、愉悅觸覺在情感共情行為和促社交關系行為的功能。
其他7位研究員中,潘孝敬、胡名旭此前在清華大學任職,姚園園此前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李美靜此前在馬克斯普朗克生化研究所任職,馬晨燕此前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任一級研究專員,桂龍此前在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任職,宿強此前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助理研究員。
潘孝敬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等手段,從事與重大疾病相關的膜蛋白的工作機理和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目前開展的方向包括代謝疾病相關的膜蛋白以及腫瘤-免疫相關的蛋白的研究。潘孝敬博士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含共一)發表文章5篇,以共通訊作者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雜誌發表文章7篇。
胡名旭博士長期專註於開發冷凍電鏡影像處理方面的理論和演算法,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Methods, 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 Nature, 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等發表論文數篇。他提出的CryoSieve顆粒篩選方法,極大提高了冷凍電鏡的分辨率和效率,使其效能接近理論極限;他還提出了在冷凍電鏡中使用四元數表示角度的方法,為精確描述和處理分子結構提供了新視角。另外,胡名旭博士曾首次提出並成功實作了對逐顆粒相位傳遞函式的精確校正,開發出相應軟體THUNDER,顯著提升了影像處理的準確性。
姚園園長期從事本能行為的神經環路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Neuron(4篇)和Science 等期刊。
李美靜主要研究方向:1.發展cryo-ET技術在細胞到組織的跨尺度樣品的高分辨率結構研究;2.研究宿主與病原菌互作的重要生物大分子機器的原位高分辨率結構基礎及其功能;3.以結構基礎,探索感染性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新方法。
馬晨燕博士在神經環路、睡眠、大腦免疫細胞等方面有豐富經驗,其科研訓練囊括了從分子細胞到神經環路和動物行為,其博士後期間的研究工作系統性篩選了睡眠調控神經環路、解析了大腦免疫細胞對睡眠的調控作用、研究了睡眠狀態下大腦皮層的資訊傳遞機制等,相關成果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Cell,Neuron,Nature Neuroscience,Science 等已發表論文10余篇。
桂龍博士長期致力於綜合運用多種結構生物學研究手段(如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冷凍聚焦離子束、光電聯合成像、子斷層影像平均等)研究生物大分子復合體的原位結構與功能。
宿強博士在免疫受體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發表論文1篇(2024),Science發表論文2篇(2022,2018),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2篇(2021,2018)。以共同第一作者及其他作者身份在Cell Discovery, Cell Research,PNAS等發表論文4篇。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