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薩沖突已經深刻影響了美國高等學府,近日美國境內的多所大學爆發了「挺巴勒史坦」的遊行示威浪潮,而且這種學運運動越來越大,儼然已經成了當下美國國內媒體輿論的頭版頭條。
美國眾議長強森帶著一幫國會議員跑到美國校園內對抗議學生放狠話,但學生發出一片「噓聲」。值得註意的是,這次的學運抗議浪潮可不僅限於美國,它甚至還延伸到了巴黎,馬克龍的母校也遭遇了一場相似的風暴。
這次從美國大學校園內爆發的學運浪潮對以色列而言可是一個非常大的危機,甚至而言,它是以色列未來要遇到的最大挑戰。在強敵環伺的中東,以色列能夠生存、擊敗對手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在於美國的支持,美國國內強大的猶太利益集團造就了美以特殊關系。在牽涉以色列國家安全問題上,美國從不敢馬虎。
但這次發生在美國高校內的學運運動給以色列敲響了警鐘:新生代的美國精英群體與老一代相比並不「親以」,甚至而言,他們更「親巴勒史坦」、「反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們走上政治舞台後,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很有可能要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內政決定外交,美國政壇「親以」的政治氛圍已發生了嚴重的松動。如果以色列的眼光夠長遠的話,他應該意識到這一危險點。下面就來分析一下以色列未來最大的風險點:美國新生代「親以」思想的變化。
(一)美國國內爆發「挺巴勒史坦」的學運,範圍幾乎涉及美國所有高校學府
據環球網報道稱,近日美國高等學府的校園內發生了大規模「親巴勒史坦」的抗議活動,目前這場學潮在美國國內不斷擴大。參加這場抗議浪潮的學生均打出了要求「加薩停火」的口號。
這起抗議活動首先是從美國高等學府哥倫比亞大學開始的,4月18日起有將近百名的學生在校園內「聲援巴勒史坦」,隨後遊行示威不斷擴大。現在已經延伸到了美國多所高等學府,布朗大學、南加州大學、喬治城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均出現了類似的學運浪潮。
這次的「親巴勒史坦」的學院浪潮很大,國民警衛隊直接進入一些大學校園拘捕抗議學生,南加州大學直接宣布取消下個月的畢業典禮;最初的爆發地哥倫比亞大學直接在4月22日宣布,線下課程直接改為線上以避免沖突升高。美國眾議長強森甚至帶著一幫議員直接來到校園對抗議學生放狠話,並威脅要派國民警衛隊進入校園維持秩序,拘捕鬧事者。
從這幾個案例可以看出,這次的學運規模、影響都很大。不過這還僅僅是美國的高等學府,下面的一些普通高校估計也一定會有類似的例子,而且比比皆是。只不過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知名度更多,影響力更大,所以媒體輿論普遍把目光都集中在了它們的身上。
在近期美國媒體的頭版頭條中基本上都是美國「親巴勒史坦」的學運潮,它的關註度已經超過了巴以沖突和俄烏沖突。
根據卡達半島電視台從現場發回的報道稱:這裏面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場景,一個是事件的爆發地哥倫比亞大學;另一個則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喬治城大學的數十名學生已經抵達了鄰近的喬治·華盛頓大學校園以參加抗議活動,「解放巴勒史坦」的口號混合著現場的叫喊聲和歡呼聲。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學生在校園內設立了抗議營地,從而加入了席卷全美高校的「親巴勒史坦」示威活動。學生們聚集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的草坪上,草坪上點綴著帳篷,周圍有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雕像。貼在雕像上的紙牌這樣寫著:「喬治·華盛頓說要解放巴勒史坦」。
參加抗議的學生們明確表示:以色列在加薩制造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華盛頓所有的學生要求美國的大學從涉及武器制造和以色列「種族隔離」的公司撤資,並切斷與以色列大學之間的聯系,因為他們參與了加薩人道主義危機的制造。
這次美國「親巴勒史坦」學運浪潮爆發的導火索,外界說法不一。但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說法,美國國會近期所用過的一攬子對外軍援法案很有可能是這次學運浪潮的導火索。過去以色列在加薩打仗,造成了大量的加薩民眾傷亡,現在美國又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援,這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怒與抗議。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這些示威活動是因大學生要求學校停止對武器制造商的投資而發起的。
值得註意的是,從加薩沖突開始後,以色列軍隊在加薩走廊所制造的人道主義危機確實引發了美國國內的轟動,拜登以及他所在的民主黨時不時地警告內塔尼亞胡政府,日前甚至就連佩洛西都公開表示:內塔尼亞胡應該下台。
對於這次爆發在美國高校的學運運動,美國政壇人士紛紛表示這是在「反猶」,美國眾議長強森在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後就直接稱學生們的做法是「反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沙菲克在出席國會聽證會,期間遭議員指責校方在處理校內反猶問題上失職、令學校成為全國反猶太主義的溫床之一。 多名國會共和黨人以及至少一名民主黨議員要求沙菲克辭職。
4月24日,內塔尼亞胡也發話了,他也表示學生們的運動是在「反猶」,他呼籲美國采取更多的行動制止這些行為。
值得註意的是,這場學運運動甚至還延伸到了法國。根據【環球時報】的報道稱,馬克龍的母校巴黎政治學院也爆發了類似的校園學潮,學生們紛紛打出了「支持巴勒史坦」的口號。巴黎政治學院可是法國知名高等學府,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做推進的話,未來很有可能會拓展到更多的歐洲國家。
總而言之,目前美國國內「支持巴勒史坦」的學運浪潮依舊在持續,未來擴大的可能性很大。
「反猶」在美國國內可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熟悉世界史的朋友都很清楚:至少從羅馬帝國開始,「反猶」主義一直是歐洲社會的一大思潮。西歐、中歐、東歐甚至還有沙俄都曾出現過很長時間的「反猶」思潮。外界對「反猶」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所制造的震驚世界的「猶太人大屠殺」。二戰之後,「反猶」在西方國家內部成了一個特別敏感的社會禁忌議題,尤其是在美國和德國,表現得最為典型。
不過內塔尼亞胡在公開表示這次的學運是「反猶」做法時,其實他更應該警醒的是以色列未來的生存挑戰,這次美國的學運浪潮給他敲了一個很大的「警鐘」。
(二)美國和以色列打造了半個多世紀的「特殊關系」
談起美國和以色列的關系時,全世界都很清楚二者的特殊關系,簡單來講,美國是「親以」的,這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華盛頓政壇是共識。
美以兩國都能打造一種很「特殊」的關系,主要有這麽幾個原因:其一,猶太人在美國社會的影響力很大。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當猶太人在歐洲受排擠後,他們遠渡重洋來到了美洲大陸,並透過自己的智慧在美國大陸打出了一片天地。猶太人在美國社會的經典代表人物簡直數不勝數,以當前的拜登政府而言,布林肯、耶倫、沙利文都是猶太人。
二戰結束後,英國宣布結束在聯合國的「委任統治」,將巴勒史坦問題送出給聯合國。在當時的「巴以分治」的表決過程中,美國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究竟應該偏向猶太人,還是阿拉伯人,當時的杜魯門政府的大多數高官認為,無論從哪一方面看,美國都應該偏向阿拉伯人,當時的國務卿馬歇爾極力支持這一點。
起初杜魯門也是這麽想的,但美國國內猶太人的強大影響力最終迫使杜魯門改變了想法,最終一份偏向猶太人的「巴勒史坦分治」計劃出爐。
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從甘迺迪、強森之後的美國歷任總統基本上都持「親以色列」政治態度。川普是一個不走政治尋常路的美國總統,他上台後一直懟盟友,但唯獨在對以色列的態度繼承了傳統的美國外交政策,甚至而言,他比美國之前的歷任總統都要更「親以色列」,從這一點也可看出以色列對美國政壇的影響力。
其二,以色列的戰力很強,在建國後的半個多世紀中,強敵環伺的惡劣地緣環境讓以色列打造了一支很強的軍隊,他們讓以色列打贏了數場中東戰爭,擊敗了實力遠強於自己的阿拉伯人。這種小而精悍的實力讓美國對以色列非常看重。無論在何時,如果想要夥伴看重你,你就需要拿出一種受關註的實力。以色列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其三,二戰時期發生在歐洲的「猶太大屠殺」讓戰後美國國內產生了一種「愧疚感」,他們為自己當時未能阻止這場滅絕人性的罪行感到「內疚」,所以戰後他們把這種「愧疚」深刻補償在了以色列身上。這一點在美國福音派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福音派可是美國國內一個很大的選民群體。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美國與以色列建構了一種很「特殊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甚至比「英美特殊關系」更特殊。
所以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美國政壇有著濃厚的「親以色列」的政治氛圍,歷屆美國總統在制定中東政策時往往都會首先秉持一個觀點:優先保證以色列的安全利益。所以在對中東國家軍售時,美國往往都會把先進武器優先供應給以色列,以確保以色列的軍事優勢。例如在「閃電」戰機(F-35)的問題上,美國始終不對海灣土豪國們吐口,現在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閃電」戰機的擁有者,海灣國家獲得「閃電」戰機的時間則遙遙無期。
(三)這次的學運運動給以色列發出了一個警鐘:美國新生代可能不像先輩那般「挺以」
但這次發生在美國高校的「支持巴勒史坦」學運浪潮則給以色列敲響了一個警鐘: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社會和政壇都會迎來「世代交替」,那些即將要踏入美國政壇的「新世代」還會再繼續像老一輩一樣再繼續「挺以」嗎?
這次的學運浪潮可是涉及了美國很多高校學府,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等都是精英院校。換句話講,能夠在這裏讀書的,要麽是未來的社會精英,要麽是家庭有很大的背景。而這些精英們日後遲早都會進入美國政壇,甚至在美國社會其他領域發揮著非同一般的作用。
美國喬治城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雖然不像哈佛、哥大一樣名譽美國,但在國際關系和外交領域,這兩所學校絕對會直接上榜。所以如果把目光放長遠的話,這次的學運運動可謂給以色列的未來敲了很大的警鐘。
對以色列而言,自己的國家安全非常有賴於美國的支持和承諾。以色列的軍隊確實很能打,在上世紀也爆發了很強的戰力,但有一點需要註意,在這一過程中,美國的關鍵作用不容忽視。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起初以色列被埃及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以色列後來之所以能夠挺過來除了自身戰力以及戰時強大的「軍民體系」外,美國的武器、情報在其中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
在被埃及突襲後,如果沒有美國軍援的及時到來,以色列拿什麽擋住埃及軍隊的攻勢呢?在這場戰爭中,外界普遍驚嘆沙龍率軍強渡蘇伊士運河的行動,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戰事的行程,但外界很少關註到:這是美國向以色列提供了關鍵情報,後者才發現埃及軍隊的弱點,進而才有了沙龍的行動。
在這次的巴以沖突中,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的軍事行動造成了如此之大的人道主義危機,出於美以特殊關系,美國一直在國際社會替以色列承擔壓力。如果換做其他國家,估計國際社會早就開始制裁了。
所以對以色列而言,美國的支持對其國家安全有著很關鍵的作用。現在已經開始出現對以色列很不利的訊號,這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後,美國街頭經常會出現「挺巴勒史坦」和「挺以色列」市民團體的對峙,而這在上世紀的中東戰爭期間可是很少見的。
前面也曾提到過,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隨著更多的穆斯林與阿拉伯人移民美國社會,美國社會氛圍正出現悄悄地變化,而這些群體成了民主黨的基本盤,此消彼長,美國國內的「親以色列」力量正處於下降階段。遙想第3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對周邊國家發起突然襲擊,當時的美國朝野力挺,強森政府在聯合國替以色列力頂蘇聯的壓力。但現在隨著加薩沖突的延續,拜登政府和民主黨對以色列的抨擊聲很大,甚至還出現讓「內塔尼亞胡下台」的呼聲。
總而言之,這次發生在美國國內的學運運動對以色列而言可不是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