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戰士在貓耳洞患上「爛襠病」,之後羞於看病,女軍醫:不看咋治病

2024-11-03軍事

查房時,我幾次忍不住流眼淚,我看到一位戰士剛做完截肢手術,躺在床上唱到一條腿保邊疆、一只眼睛好瞄準......我們的戰士說吃虧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於鳳

眾所周知,老山戰役以其殘酷的戰鬥和惡劣的環境,成為中國軍人英勇抗敵的歷史縮影。與此同時,戰士奮勇殺敵的背後,一群無畏的女軍醫也在用生命守護著戰士們的健康與戰鬥力。

王曉華等女軍醫不顧危險,深入前線的貓耳洞為飽受「爛襠病」折磨的戰士們提供救治,用行動詮釋「巾幗不讓須眉」的真正含義。那麽,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中越邊境的緊張局勢

時間來到20世紀70年代,中越關系逐漸惡化,尤其是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後,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不甘心失敗,頻繁在中越邊境地區進行騷擾和軍事挑釁。

中越邊境線綿延數千公裏且地形復雜,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境內的老山地區,更是成為雙方激烈爭奪的焦點。

老山地區位於中國與越南接壤的邊境線上,山脈起伏植被茂密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是中越邊境防線的重要屏障,更是軍事戰略上的要地。

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哪一方能夠控制老山就意味著可以掌握邊境線上的制高點,對敵我雙方的軍事實力和戰略部署有著直接的影響。

1979年戰爭結束後,越南多次對老山地區發起進攻,企圖重新占領這一戰略要地。中國政府對老山也高度重視,派遣大批精銳部隊前往邊境防守,老山戰役就此拉開帷幕。

從1984年到1989年老山戰役持續長達五年的時間,戰鬥之慘烈堪比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戰鬥環境之惡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抵禦越軍的不斷進攻,中國軍隊在老山地區建立眾多防禦工事,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貓耳洞」,乍一聽這個名字很可愛,其實其中的條件十分艱苦。

貓耳洞是一種小型、隱蔽的戰鬥掩體,前線士兵們在極端條件下自行挖掘而成,通常位於山脈之間或叢林深處,洞口狹小形狀如同貓耳,因此得名為「貓耳洞」。

貓耳洞內部空間通常只能容納一到兩人,較大的可以容納三到五人,洞內用木梁支撐,洞壁由泥土和樹枝加固,戰士則在貓耳洞中度過漫長的日夜,吃飯、睡覺、值班、戰鬥都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完成。

戰士們的日常生活:艱難與抗爭

貓耳洞中戰士們的生活極為艱難,由於環境限制食物運輸極為困難,送上來的食物大多是壓縮餅乾、罐頭和米飯,缺乏新鮮蔬菜和水果,營養極不均衡。

有時因運輸途中的顛簸,食物中還會混入大量的泥土,吃起來和吃土差不多,即使如此戰士們也不得不吃下去,因為只有吃下去才能維持基本的體力。

飲水也是一大挑戰,老山地區雖然雨水豐沛,由於貓耳洞的水源不穩定,戰士們每天的飲水量極為有限,每人每天只能分配到約500毫升的飲用水,

因此,戰士們往往長期處於脫水狀態,身體極度虛弱。除此之外,還要應對來自洞外的自然威脅,老山地區的叢林中蛇蟲鼠蟻隨處可見,尤其是毒蛇和蟒蛇時常出沒。

在洞中經常能聽到蛇在洞口遊動的聲音,老鼠更是無處不在,不僅偷吃戰士們的食物還會咬壞裝備。

戰士們堅守在這些惡劣的環境中,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背靠背地坐在洞中,腿頂著洞頂輪流休息。

即便如此也無法睡一個好覺,貓耳洞距離敵軍陣地非常近,最短的甚至只有十幾米,戰士們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突發情況。

越軍狙擊手常常利用有利地形窺探洞內動靜,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遭到對方的攻擊,幾乎每分每秒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精神和身體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洞內潮濕悶熱衛生條件極差,再加上蚊蟲和蛇鼠橫行,戰士們經常受到各種疾病的困擾,最常見的疾病就是皮膚病。

老山地區氣候潮濕悶熱,長期的雨季和頻繁的降雨使得貓耳洞內常年保持高濕度,洞中空間狹小卻還需要儲備大量武器彈藥,內部的空氣根本不流通。

潮濕的環境、不流通的空氣進而引發的「爛襠病」,這種病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迅速惡化,戰士們往往疼痛難忍,行動不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戰鬥能力。

什麽是爛襠病?它是一種皮炎和濕疹,一般會出現在身上不通風不見光的部位,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人體的襠部,所以也就被稱之為「爛襠病」。

這種疾病並不會直接致命,但瘙癢起來卻很難忍受,解放軍戰士經常忍不住用手抓。然而,他們的手根本就不幹凈,以至於這種疾病越來越嚴重。

發展到後期會出現表皮潰爛的現象,有時候結痂會與衣服黏連在一起,一不小心衣服就可能把傷口的結痂給撕下來......平時戰士們只能用浸了藥的濕巾去緩解,但起不到根本作用。

上述提到老山多雨,這些雨水經常會灌滿半個貓耳洞,戰士的下半身幾乎全部浸泡在水裏,以至於傷口又會遭到進一步的感染,如此迴圈往復根本就無法痊愈,許多人被這種皮膚病折磨的痛苦不堪。

前線女軍醫的無畏奉獻

中國有一句話叫做「英姿颯爽紅纓槍,不愛紅裝愛武裝」,在老山戰役的漫長歲月中,不僅僅是戰士們在前線奮戰,還有許多默默奉獻的醫務人員在背後支持,特別是那些前線女軍醫。

她們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戰火紛飛的「生死線」,為堅守在貓耳洞中的戰士們提供醫療救助,王曉華就是這些女軍醫中的一員。

作為前線醫院的醫生,她負責為受傷戰士進行手術治療,甚至還主動前往貓耳洞為患病的戰士們提供醫療幫助。

從前線醫院到貓耳洞的路途充滿危險,有敵人的狙擊和埋伏,還有布滿地雷的「生死線」,一不小心就可能喪命,盡管如此王曉華依然帶著藥箱和助手一同前往貓耳洞。

戰士看到這位女軍醫出現時,內心充滿感激和敬佩,貓耳洞中王曉華發現他們因「爛襠病」苦不堪言,由於病發部位的尷尬羞於就醫,以至於病情越來越嚴重。

面對這種情況王曉華耐心勸導戰士接受治療,只有接受治療才能恢復健康繼續戰鬥,戰士們這才紛紛放下顧慮。王曉華經過診斷,為他們進行清創處理,並針對性的塗抹藥膏。

盡管治療條件簡陋,藥物效果有限,但這種溫暖卻極大地鼓舞戰士們的士氣,紛紛將舍不得吃的食物拿出來與之分享以表達感激之情。

在老山戰役中,像王曉華一樣的女軍醫還有很多,在戰場上不僅肩負著為傷員治病的重任,還時常面臨突如其來的戰鬥。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前線,她們以無畏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守護著戰士們的生命。

1984年,年輕的女軍醫於鳳在隨部隊來到老山前線,當時的她僅僅只有19歲,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參與無數次緊急救護任務,挽救無數戰士的生命,也被解放軍的精神所感動,也就有了開篇送出的一句話。

浦秀娟是一名新兵,剛入伍時對戰爭充滿了恐懼,隨著戰鬥的推進逐漸適應前線的生活,憑借精湛的醫術一次次保住戰士們的生命,大家稱她為「最堅強的軍醫」。

老山戰役結束後,王曉華、於鳳和浦秀娟等女軍醫們的故事被傳頌開來,被譽為「戰地花木蘭」,成為那個年代無數女性的榜樣,她們的付出和奉獻為戰鬥的勝利提供堅實的保障。

總的來說,老山戰役的勝利不僅屬於在前線浴血奮戰的英雄,也屬於默默付出的女軍醫。今天我們銘記這段歷史,不僅是對勝利的紀念,更是對那些無名英雄的致敬。

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能夠擁有如今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那些敢於犧牲的戰士。對於此事,你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資料:

【巡診「貓耳洞」——記老山前線女軍醫王曉華】

【戰地女護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