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如果誌願軍出現在抗日戰場上,能否擊敗日軍?

2024-03-16軍事

如果日軍退守本土的話,那誌願軍很難打得贏,畢竟當時我們沒有海軍;但是如果戰場在中國和北韓的話,那麽日軍絕無可能打贏。

先說武器裝備。

首先,要駁斥兩個謠言,即「誌願軍入朝時已大規模換裝蘇式武器」。

根據【彭德懷傳】記載,首批入朝參戰的部隊有:

「中國人民誌願軍轄十三兵團及所屬之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及炮兵一師、二師、八師。」

這四個步兵軍和三個炮兵師,之前是國家戰略預備隊。聽起來像是「後備力量」,其實不然,換個說法,這個兵團就是對外野戰主力兵團。

以39軍為例。

入朝作戰時,39軍裝備的槍支: 日制38式步槍7320支,國產中正式步槍1512支,美制春田步槍2408支,衝鋒槍(主要是美制湯普森和英制司登)3058支,輕機槍(捷克式、歪把子、布侖式)907挺,日制92式重機槍7挺,美制M1917重機槍155挺。

湯普森衝鋒槍

以上合計:步槍11240支,衝鋒槍3058支,輕機槍907挺,重機槍162挺。

裝備的火炮: 60mm、82mm迫擊炮369門,107mm化學迫擊炮(可以發射化學炮彈和煙幕彈)12門,日制92式步兵炮24門,美制75mm榴彈炮12門。

全軍約4萬人,轄3個師,與同期美軍2個師的規模差不多。

作戰時,三個獨立炮兵師通常配屬各個軍作戰。

其中,炮2師是解放軍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一個摩托化炮兵師,裝備以解放戰爭時繳獲的美制105mm榴彈炮為主,用美制道奇卡車牽引。

炮1師和炮8師主要裝備日式火炮,用騾馬牽引。

以炮1師為例,全師轄27個4門制炮兵連,裝備火炮108門,全部為日式火炮。

在戰役中,誌願軍通常是以軍為單位作戰。這樣,在單一方向上就可以一次性投入4.5萬人、100余門火炮、400余門迫擊炮、輕重機槍1000多挺、衝鋒槍3000多支,放在二戰戰場上,這個步兵配置都算是中上水平。特別是近距離作戰輕武器,也就是迫擊炮和衝鋒槍,可以用「富裕」二字來形容。

作為對比,二戰時期日本最精銳的混成旅團,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一個步兵炮中隊和旅團直屬炮兵,編有8280人。

配備武器:步騎槍4050支(主要是38式)、擲彈筒120個(機理與迫擊炮類似,射程、威力更小)、輕機槍120挺、重機槍30挺、山野炮32門。

等比例擴大為誌願軍一個軍的規模,即將以上數位乘以5,大家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在裝備方面,日軍是處在絕對劣勢的。特別是日軍普遍沒有裝備衝鋒槍,這在近戰時特別吃虧。

更何況,上述混成旅團是日本最精銳的陸軍部隊,乙類、丙類編制的師團根本達不到上述裝備水平,尤其是缺炮。

當然,這四個軍也是誌願軍的絕對精銳,武器配備自然高於兄弟部隊。然而,就算是其他參戰部隊,武器配備也是相當可以的。

以50軍為例,這是原國民黨起義部隊,它的自動槍械裝備比例(各種機槍、衝鋒槍)雖然不算高,然而它有個好處,即口徑統一,全部是0.45英寸的美國槍械。此外,該軍還裝備了16門75mm野戰炮、12門戰防炮和12門美制105mm牽引榴彈炮。

這麽看,該軍的裝備水平還是要好於二戰時期的日軍乙類師團。

透過上述武器的描述大家可以發現,誌願軍入朝初期,幾乎未裝備蘇制武器。這是因為,在不確定誌願軍能不能打贏美軍的情況下,史達林一直是隔岸觀火的心態。直到誌願軍在前三次戰役中表現出了驚人的戰力,史達林才開始提供蘇軍淘汰的二戰時期槍械、火炮,並出動空軍掩護誌願軍的後勤運輸。

透過上文大家還可以發現,誌願軍除了繳獲的國軍武器外,更裝備了數量眾多的日軍武器,關於這些武器是怎麽來的,主要有兩個版本。

咱們這邊公開的說法,是解放軍進入東北後,四處搜查日軍遺留的武器裝備,俗稱「撿洋落」。

另一個版本是蘇聯那邊的說法。

日本投降後,國軍主力都在大西南。1945年9月11日,宋子文代表國民政府向美軍提出請求:借船運兵。即透過美軍的強大運輸力量,將在大西南的國軍運到東北、華北搶地盤。

美國政府當即同意,並表示美軍可以提前登陸,先占著地方,等國軍到了再行交接。這就是抗戰勝利後大量美軍吉普車在北京、青島橫沖直撞的原因,都是拜委員長的大後方抗戰思路所致。

按照這個計劃,美軍將在天津、大連、煙台、青島、秦皇島登陸,幫助國軍進駐東北和平津。

此時,在東北駐軍的是蘇聯軍隊,美軍和國軍的計劃,無疑對蘇聯的利益造成直接損害。

然而,經歷過二戰的創傷,史達林又不想在此時與美軍爆發直接沖突。所以,他打出了中共牌。

在得知國軍的運兵計劃後,史達林建議中共將軍隊部署在沈陽和山海關,阻止國軍進入東北。為了提升共軍戰力,他秘密命人將保管在沈陽、本溪、四平、長春、安東、哈爾濱、齊齊哈爾的日軍庫存武器和蘇軍繳獲的關東軍裝備,透過秘密渠道轉移給進入東北的解放軍(即後來的「四野」,當時叫東北民主聯軍)。

這些武器包括:步槍30萬支(主要是38式),機槍1.3萬挺(歪把子和92式),擲彈筒1.1萬具,山炮、迫擊炮2500門,包括足夠支撐兩年高強度戰鬥的物資、彈藥,還有大量的日軍軍服、棉衣、軍靴、鋼盔,足以武裝五十萬人。

除此之外,日軍庫存還有坦克300余輛,飛機925架,汽車2300輛,卡車3000輛,除了幾十輛坦克和數百輛卡車、汽車被交給了中共軍隊,其他都被蘇軍據為己有。

饒是如此,這次援助的意義也十分重大。

雖說這些日制武器在當時來看已經落後於時代10年左右,但是這是成體系化、通用化、系統化的軍援,對於後來解放軍四野建立完整的軍備體系(後勤、保養、彈藥供應)有著重要意義。

由於日本投降前提出的「寧舍本土、保住滿洲」的策略,計劃是滿洲軍力要足以支持兩年高強度的戰爭,所以大量的彈藥被儲存在東北。這讓中共軍隊自成立以來第一次有了充足的彈藥補給。

以上就是兩種版本,我比較傾向於將兩者結合起來,即既有蘇軍批次轉移的關東軍武器,也有解放軍自己搜羅而來的日軍零散遺棄的裝備。然而,不管是哪個版本,都是出身四野的38、39軍在入朝作戰初期有巨量日本武器的原因。

好啦,武器的事就說道這裏,再聊聊戰法。

現在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見到的場面,即漫山遍野的誌願軍頂著飛機、大炮的轟炸,攻擊敵人陣地,傷亡慘重。

其實,這種場面並不多見。根據美國人的描述,寫幾個誌願軍攻擊的經典場景:

1、營地夜幕將至,美軍都在泡咖啡、抽煙,準備吃晚飯,這時,從不明方向響起沖鋒號,在相隔幾十米的地方突然出現大量中國軍隊,讓他們措手不及。

2、中國軍隊打仗根本沒有戰線和陣地這一說,他們特別容易出現在美軍陣地的後方,美軍完全不知道進攻方的集結地和主攻方位。原話是:他們突然從密林裏鉆出來,打得我們措手不及;等我們呼叫火炮和空軍支援時,他們又消失在高山密林中。

3、中國軍隊發起沖鋒時,陣型分散、機動速度極快,迫擊炮、輕重機槍與沖鋒隊伍配合非常嫻熟,美軍往往被密集的迫擊炮彈壓得擡不起頭,等擡起頭了,中國軍隊就到跟前兒了。

以上,才是運動戰役期間常見的景象,其實就是「運動戰+黏住打」。

所謂運動戰,要領就是穿插,在敵人的正面利用地形和工事掩護,牽制對手,主力部隊繞到對手後方,切斷敵人的退路和補給線,形成包圍態勢。

所謂黏住打,就是盡量避免形成遠距離對射拼火力的局面,利用夜色、地形接近敵人。美軍普遍害怕近戰,一打就垮。

誌願軍正是充分發揮手頭武器的特點,揚長避短,才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單純靠勇敢、無畏,是打不贏仗的。

在宏觀地理方面,為以輕步兵為主的誌願軍發揮強項提供了客觀環境。

可以這樣說,如果戰場在東北平原,誌願軍是無論如何也打不過美軍的。就像蘇軍能夠在一個月內消滅關東軍一樣,日軍預設防線大量被蘇軍的機械化部隊包抄後方、側翼,被合圍,然後被殲滅。

難道日軍不知道迂回包抄嗎?

不,日軍這招用得非常溜,打國軍基本上都用這一招。

然而,在平原地帶,輕步兵迂回得再快也跑不過機械化軍隊。茫茫平原,遍地都是機械化部隊可通行的道路,人家愛怎麽穿插就怎麽穿插,輕步兵是追不上、跑不了、打不過。

但是在北韓,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北韓境內本來就山地縱橫,基礎設施不健全,可供機械化部隊通行的道路就那麽多。即便是有道路,但是由於多山、多河流,道路上的很多橋梁承重不夠,根本過不了坦克。

而這種道路交通狀況,天然就是為輕步兵迂回準備的。

所以,誌願軍有大量的迂回途徑,而美軍沒有。這就好比下象棋,美軍只能在固定幾個的格子裏通行,誌願軍卻是橫縱突擊,占盡便宜。

很多人會問,為什麽美軍不走山路呢?

答案是他走不了。此時美軍已經實作了機械化、摩托化,一個師編制內有幾千輛輛汽車、裝甲車,士兵都去跑山路,這些裝備要不要了?重炮、坦克要不要了?

所以美軍沒辦法,只能走公路,可是一旦公路被堵住,在公路兩旁設伏擊,美軍根本沒辦法展開有效的戰鬥隊形,等待他們的就是被包餃子的命運,萬歲軍就是這麽來的。

當然,美軍的機械化也並非一無是處,韓戰中多次誌願軍分割包圍美軍,美軍硬是憑著坦克、裝甲車的突擊沖開一個缺口。而且由於美軍的機械化,跑起來比兔子還快,誌願軍追不上,很難大量殺傷美軍有生力量。

具體到戰場武器的套用上,誌願軍也是很有一套。

在很多人看來,某支軍隊裝備了坦克、大炮,戰鬥力必然會提升。

這是很片面的,如果你使用方法不當,也會被揍得很慘的。

1944年1月,美軍在義大利南部登陸,發起「鵝卵石行動」。戰後,一名被俘德國士兵描述了此戰美軍的表現:

「我們只有四門炮(88mm高射炮,德軍反坦克主力武器),卻看到前面黑壓壓的一片坦克。不過還好,我們的陣地在山上,要想占領這裏只能透過一處狹窄的隘口,我們就把炮口對準這裏。美國人的坦克不斷地從隘口透過,我們不斷地敲掉它們,被擊毀的坦克縱向排列,都冒著火,像是一排點燃的蠟燭。可是到最後,我們的炮彈用完了,美國人的坦克還沒用完。」

所以,你有好的武器卻不會使用,依然是打不贏仗的。當然,美國佬這種屬於特例。

坦克怕什麽?

怕反坦克炮,怕空軍,後期誌願軍有了坦克是怎麽用的呢?請看下圖。

就問:美國空軍該怎麽炸?

除了這些土辦法,誌願軍還搞出了很多有創意的戰術。

在當時,一旦美軍的某個陣地被誌願軍攻克後,其空軍、遠端火炮不久就會覆蓋該陣地。

面對這種情況,誌願軍發明了一種新戰術。攻克美軍某陣地後,立刻用炸藥炸毀美軍之前構築的防禦工事,然後撤出該陣地。

不久之後,美軍空軍開始轟炸,遠端火炮也跟上;接下來就是美軍步兵重新占領該陣地。這時,之前陣地上構築的工事經過兩輪火力,基本全被摧毀了,也就沒有防禦工事了。這時,誌願軍炮兵再對該陣地火力覆蓋。

特別是喀秋莎齊射,俗稱「滿地紅」,搞得美軍痛不欲生。

每當看到這些,我都不得不感嘆:真是失真招!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CCTV7的國防軍事節目,某次講得是解放軍炊事班做飯、送飯流程,看起來沒什麽道道,更像是美食節目。然而,看完後我卻震驚不已。

做飯地點距離前線應為多少公裏;做飯時構築的簡易鍋台應該挖幾個排煙道,道口朝向與風向如何搭配;飯做好了用幾個人送,需要多少人掩護。以上這些,都是有規定的,也都是在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所以,武器好並不一定代表戰鬥力高,這些靈活的戰術和總結出來的條令,才是實實在在的戰鬥力。

最後,總結一下。

在接收蘇制武器前,誌願軍發起了三次運動戰役,我方投入作戰的陸軍兵力約為30萬,聯合國軍(包括南韓軍隊)的陸軍作戰兵力在35萬左右,雙方可謂是旗鼓相當。誌願軍次次完勝,將戰線從鴨綠江推到了38線。

作為對比,二戰時期日本陸軍與美國陸軍的交換比,普遍達到3:1至4:1之間。這麽看,誌願軍能否打得過日軍,就顯而易見了,更遑論誌願軍後期還換裝了蘇式武器。

再作一個對比。

五次運動戰階段,誌願軍累計投入兵力約為90萬人(並非同時投入,而是輪戰模式)。根據衛勤部門的統計資料,誌願軍合計陣亡37120人,負傷112614人,因傷入院後不治身亡9201人,共犧牲46021人,傷亡合計160522人。誌願軍被俘人數情況不詳,在前四次戰役合計不超過2000人,第五次戰役中被俘較多,美方給出的數位是8000余人。

官方給出的殲敵數位為:合計23萬人。

根據美軍每日死亡統計,五次運動戰期間美軍累計陣亡14063人,美軍受傷52000人次,被俘4400人;根據美第八集團軍統計,南韓軍隊在運動戰階段傷亡10.2萬人,被俘3萬人;其他國家傷、亡、俘合計約1萬人,就不細分了。

以上傷亡合計21.2萬人,與官方給出的數位相差不大。

在8個月內,誌願軍將戰線向南推進了超過200公裏,收復北韓國土8萬平方公裏,解放人口1800萬。

比較湊巧的是,豫湘桂會戰也打了8個月。國軍累計投入的兵力不同材料出入很大,從100萬至200萬不等;日軍累計投入兵力的數位比較精確,是51萬。

結果是國軍傷亡50至60萬人,日軍傷亡約10萬人。國軍喪失國土20萬平方公裏,損失人口6000萬。

也就是說,誌願軍打聯合國軍,打出了日軍打國軍的效果,那麽誌願軍打日軍是什麽樣子的,就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