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鄧演達:從陸軍軍官學校到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2024-06-25軍事
鄧演達

回望黃埔軍校百年,中國共產黨與以鄧演達為代表的國民黨革命派精誠合作,讓第一次國內革命達到了大革命時期的高潮,為北伐戰爭的勝利輸送了大量的政治軍事人才。

參與籌備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及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組

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頒令任命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7名委員,因李濟深任粵軍第1師師長工作繁忙,遂指定鄧演達代理主持軍校籌備工作。2月25日,只為革命不求名利的鄧演達奉孫中山之命赴浙江奉化,勸說蔣介石回粵繼續完成黃埔軍校籌備工作,並帶來孫中山口信,稱只要蔣介石回校,答應委以校長職務。3月5日,鄧演達將赴奉化詳情致電廖仲愷、汪精衛,稱:「介(石)謂彼去實因保持與先生之感情,現非有改革決心,國黨皆陷絕望……並促展、汝回,則彼可回,其意堅決。因介不行,亦暫緩。」 3月21日,鄧演達被任命為陸軍軍官學校入學試驗委員會9名委員之一;3月27日,與王柏齡、林振雄、俞飛鵬制訂【陸軍軍官學校章程】;5月12日,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教練部副主任,兼任學員總隊總隊長;6月16日,參加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等諸項儀式。8月,鄧演達正式辭去粵軍第1師第3團團長職務,全力負責好黃埔軍校的教學事宜。9月1日,在鄧演達力促下,黃埔軍校工兵隊組建。9月3日,鄧演達被派任代理軍校教練部主任。

1926年1月8日,鄧演達被任命為教育長。1月12日,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透過「改組陸軍軍官學校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提案」,為統一軍事教育機關和軍官的培養,決定取消廣東革命政府所屬各軍自辦的軍官學校和講武堂,將其合並入黃埔軍校。1月19日,鄧演達被軍事委員會任命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組委員會7名委員之一,全面主持黃埔軍校的改組工作。3月1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正式與各軍創辦的軍校合並為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仍以黃埔軍校為校址,學生由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及各軍官學校學生合並而成,共2650人,教育長為鄧演達,於3月8日正式開學。

建立黃埔軍校政治科及軍校政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鄧演達在黃埔軍校建立之初,為軍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作出了多方面開創性努力,尤其是他提倡的現代平等觀念和民主革命精神,為國民革命軍的政治工作擺脫軍閥舊式軍隊封建奴化教育的影響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任教育長期間,鄧演達主持開辦了專門培養軍隊政治工作人員的政治科,並相應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工作制度和專門的政治工作機構,使軍校的政治教育工作得以正規化。這是他對黃埔軍校的又一貢獻。鄧演達始終貫徹軍事與政治教育並重的方針,在軍隊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方面不斷進行探索,並得到蘇聯顧問的幫助和中國共產黨的支持。

1925年底,中共首先提出在軍校建立專門培養軍隊政工人員的政治科。軍校的蘇聯顧問和在校任職的一些中共黨員共同草擬了政治科教學大綱,並向教育長鄧演達提出這一設想。一向重視軍隊政治教育的鄧演達馬上給予支持,並親自出面主持政治科籌備工作。鄧演達先是爭取校長蔣介石的同意,同時一次次排除其他方面的幹擾。這些幹擾包括以總教官何應欽為代表的單純軍事觀點的影響,還有第一副校長王柏齡之流腐敗分子的搗亂以及教官和學生中的右派勢力「孫文主義學會」成員的對抗。可以設想,沒有鄧演達在軍校中的崇高威望和他堅韌不拔的魄力,政治科就難以順利開班。

軍校創立之初沒有政治部,「代替了政治部的是校長的幾個政治秘書」。政治科設立的同時,鄧演達改變了政治部形同虛設的狀況,落實機構建設,建立宣傳鼓動處和組織處,配備充足的專職工作人員。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在政治部主持下得以有效開展。

當時,鄧演達還實行了軍校政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參加會議的有校長、政治部主任、軍事和政治顧問及各科代表,專門研究政治教育工作事宜,使政治教育工作成為軍校從領導到全體教職員工都要關心和參與的事情。

對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卓越貢獻

北伐軍占領長沙、武漢後,國民革命的浪潮迅速從珠江流域席卷到長江流域。1926年10月,為了適應國民革命進入高潮的形勢,準備第二次北伐,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培養大批政治工作人員,以適應不斷壯大的軍隊的需要,鄧演達著手籌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

起初,他委任中共黨員包惠僧創辦政治訓練班,隨即又以黃埔軍校政治科為基礎,改政治訓練班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後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決定,武漢分校升格為中央軍事學校校本部。

鄧演達作為武漢分校主要負責人,堅持「主義建軍」辦學宗旨和有效地實施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了多方面新探索,在革命軍隊和軍事學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則和方法上,比廣州黃埔軍校有所發展和創新。

當時北伐戰爭順利進行,國民革命軍迅猛地發展壯大。鄧演達以敏銳的政治眼光洞察到革命軍隊內的潛在危機。他指出,國民革命軍內已有「軍事工作的同誌因勝利而驕傲而離開了黨(國民黨)」,由於黨在軍隊內的力量太軟弱,所以這些 「倚仗武力的大人老爺們」大有籠罩著、威脅著革命的趨勢,而在軍隊內部,「我們黨的組織力量太薄弱」。對於革命軍隊將領蛻變為新軍閥的傾向,他指出要加強國民黨在軍隊中的政治工作,使軍隊接受國民黨的指揮和維護人民的利益,否則「僅是軍事上的勝利,誰能保障不產生無數的軍閥」。

為防止中央軍校成為潛藏在革命隊伍中的新軍閥的工具、堅持孫中山的「主義建軍」的辦學宗旨,鄧演達早在中央軍事學校武漢分校開學典禮的講話中就提出,軍校的教育要堅持「軍隊接受黨的指揮」和「革命武裝要與民眾結合」的政治原則。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規定了軍校性質是國民黨培養黨軍將校的教育機關,軍校實行學校委員會的領導體制。在鄧演達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和惲代英等中共黨員的努力下,武漢中央軍校在當時革命隊伍政治大分化的復雜形勢中,辦學方針始終如一。

在中央軍事學校,鄧演達一如既往地實行「軍事訓練與政治訓練並重」原則。在課程設定方面,政治教育課程占了很大比重。他親自主持政治科教學會議,研究學科設定和教材編寫。軍校開設的政治科目有系統的社會科學原理,如社會科學概論、社會前進演化原理、社會問題綱要、政治經濟綱要等;有多方面的歷史科目,如社會前進演化史、中國社會發展史、帝國主義侵略世界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各國革命史,中國國民黨黨史、國民革命軍歷史及戰史等;革命理論和革命戰略策略則是政治科目的重點課程,有三民主義理論、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和建國大綱、中國國民黨宣言政綱及一切決議、黨的組織及其意義、國民革命軍之軍事政治組織、軍隊中政治工作實施方法、中國農民問題、群眾運動及群眾心理等。這—套課程的設定,顯然是希望透過正規的社會科學和政治理論教育,培養這些未來的軍事長官成為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和理論修養的新一代革命軍人,而不是舊式軍隊中的一介武夫。

(作者:張勁英;單位:農工黨廣東省江門市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