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建國不足三百年.拳打英美.腳踢蘇聯.無一敗績.真正的戰鬥民族

2024-06-25軍事

在短短三百年的歷史裏,該國英勇地三次擊退英國的侵略。

在與蘇聯的緊張對峙中,堅守了十年,最終迫使對方撤軍。

緊接著,與美國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激烈交鋒,卻始終未曾屈服,

阿富汗,一個自1747年建立的歷史悠久的國家,坐落在亞洲中西部,完全被陸地環繞。

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北部與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接壤,西側毗鄰伊朗。

而南部和東部地區與巴基史坦相連,東北部有一個狹窄地帶與中國相接。

阿富汗的國土總面積達到了64.75萬平方千米。

與英國的戰爭

阿富汗地處戰略要沖,毗鄰伊朗、印度及中亞,成為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19世紀初,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後,意圖透過控制阿富汗遏制俄國南擴,以保障其在印度的利益不受侵犯。

與此同時,俄國亦覬覦印度洋的入口,企圖借道阿富汗達成目標,使得阿富汗成為了兩大帝國爭奪的焦點。

1837年,在俄國的支持下,伊朗對阿富汗赫拉特城發起圍攻。

為抵禦伊朗與俄國的威脅,英國派遣外交官A.伯恩斯前往喀布爾,嘗試說服埃米爾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與英結盟。

然而,談判因阿富汗要求英國協助收復白沙瓦未果而破裂,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轉而與俄國締盟,這一決策引發了英國的武裝介入。

1838年,英軍入侵阿富汗,並於次年攻占堪達哈,逼近喀布爾。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最終流亡並被英軍俘虜。

盡管如此,阿富汗人民的抗爭未曾停歇。

在阿克巴爾的領導下,起義軍逼迫英軍於1842年撤退,途中遭到重大損失。

英軍一度撤離後又重占喀布爾,並對平民進行報復,但最終因擔憂歷史重演而決定撤出阿富汗。

這標誌著阿富汗人民首次成功擊退英國的侵略。

進入19世紀70年代,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對殖民地的爭奪。

沙俄接連吞並中亞三汗國,其勢力延伸至阿姆河沿岸,對阿富汗構成威脅。

而英國則在1874年後繼續策劃對阿富汗的侵略。

隨著近東英俄對峙升級,俄國向阿富汗邊境調派軍隊,試圖使國王希爾·阿裏汗與其結盟。

但是,英國要求他接待代表團卻遭拒,這激發了英國再次侵略阿富汗的野心。

1878年11月,英軍再度侵入阿富汗。

親俄的希爾·阿裏汗北逃尋求援助未果,並於1879年初去世。

其子雅庫布汗放棄抵抗,與英國簽署了喪權辱國的【岡達馬克條約】,引發阿富汗全國性的反抗。

1879年9月,喀布爾爆發起義遭到英軍殘酷鎮壓。

同時,王子阿尤布在赫拉特領導抗擊英軍,俄國支持阿蔔杜·拉赫曼汗回國組建抵抗力量。

急於擺脫困境的英國與阿蔔杜·拉赫曼談判,承認其為國王,並提供經濟軍事援助,條件是阿富汗外交事務由英國掌控。

1919年,阿曼努拉·汗繼位,宣布阿富汗完全獨立,並尋求英國的承認。

雙方爆發戰爭之後,受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影響,英國希望結束沖突。

最終在6月簽訂停戰協定,8月正式和約在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的條件下簽署。

經過漫長鬥爭,阿富汗終於擺脫了英國的控制,實作了完全的獨立。

與蘇聯的戰爭

在布里茲涅夫領導下,蘇聯企圖透過加強其軍事力量以保持對波斯灣及印度洋戰略通道的控制。

1979年,為了鞏固其在該地區的戰略地位,蘇聯發起軍事行動入侵阿富汗。

到了年末,大約十萬名蘇聯士兵分多路向阿富汗進軍。

蘇聯特種部隊迅速占領了喀布爾,並處決了當時的總統阿明。

同時,部署在蘇聯與阿富汗邊境的蘇軍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師迅速前進,而潛伏在阿富汗軍內的蘇聯顧問也借機解除了阿富汗方面的武器,與主力部隊的進攻相互配合。

這種全面的進攻使阿富汗無法有效抵抗,從而擴大了蘇軍的優勢。

憑借先進的裝備和精細的戰術,蘇軍在阿富汗境內迅速擴充套件勢力。

至1980年初,他們已基本控制了主要城市。

然而,盡管蘇軍控制了主要的城市和交通路線,廣闊的鄉村和山區並未完全處於其控制之下。

阿富汗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社會結構為反抗蘇軍的力量提供了根據地。

剩余的阿富汗主戰派軍隊與受外部支持的「聖戰」武裝紛紛撤退至山區,建立起反蘇的基地。

雖然蘇軍在技術層面占優勢,但阿富汗的抵抗力量依靠地形優勢,給蘇軍造成了不少困難。

除了潘傑希爾谷地的馬蘇德武裝外,大部份抵抗組織難以有效抗衡蘇軍。

蘇軍雖在戰場上取得多次勝利,但終究未能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類似於美軍在越南的經歷,蘇軍也發現自己雖然在戰術上頻繁成功,但卻無法贏得整個戰爭的勝利。

蘇聯內部的問題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蘇聯的國力開始衰退。

蘇聯經濟在經歷快速增長後陷入停滯,龐大的軍費支出成為沈重負擔。

此外,國內的利益集團和腐敗問題盛行,加上戈巴契夫時期的改革和西方的和平演變策略,這些因素都進一步削弱了蘇聯的內部穩定性。

與美國的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戰爭自2001年10月7日起,由美國領導的聯軍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進行的軍事行動。這是對美國九一一事件的回應,也標誌著全球反恐戰爭的開啟。

該戰爭的目的是逮捕賓·拉登等基地組織成員,並對支持恐怖分子的塔利班進行懲罰。

然而,戰爭並未如預期般順利,反而使局勢更加復雜。

歐巴馬在任期內兩次調整美軍在阿富汗撤軍計劃,最終於2020年與塔利班簽署和平協定,結束了長達18年的沖突。

這並不意味著戰爭的全部結束,而是雙方暫時停火,為將來可能的和平談判留下可能性。

然而,和平的實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智慧。

2021年,拜登政府繼續推進從阿富汗撤軍的計劃,希望以此為契機,實作該地區的持久和平。

阿富汗為何能硬抗三大軍事強國

許多人對阿富汗的近代歷史感到好奇。

在20世紀初到2000年期間,盡管阿富汗深受極端貧困之苦,經濟主要依賴農業和牧業,但該國卻擁有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礦產資源和石油儲備。

由於可耕地不足10%,糧食生產遠不能滿足人口需求,導致廣泛的饑荒。

然而,令人矚目的是,這樣一個資源豐富但經濟困難的國家,竟然成功抵禦了五次世界超級大國的軍事進攻。

阿富汗是如何實作這一壯舉的呢?這個國家的歷史復雜而多變:曾經一度繁榮穩定,又歷經連年戰亂,從「東方瑞士」到「帝國墳墓」。

位於南亞、東亞、西亞與中亞交匯處,阿富汗自古便是重要的貿易樞紐。

這一地理優勢雖帶來了發展機會,但也使其頻繁成為外部勢力爭奪的焦點。

尤其是在二戰後,隨著蘇聯與美國成為世界兩大超級強國,它們經常利用全球影響力幹預小國政治,包括阿富汗。

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阿富汗展現出非凡的抵抗力量,甚至曾成功擊退另一超級大國——英國。

在19世紀,英國憑借工業革命的優勢擴張殖民地,試圖控制包括阿富汗在內的中亞地區。

面對來自英國和沙俄的雙重威脅,阿富汗利用地緣政治的微妙平衡及靈活多變的策略,例如遊擊戰術,最終迫使英國撤軍。

雖然和平條約使阿富汗喪失了部份外交自主權,但透過艱苦鬥爭,阿富汗人民最終在第三次英阿戰爭中贏得了完全獨立。

不過,阿富汗的戰略位置和資源潛力繼續吸引外部覬覦。

蘇聯的幹預尤為劇烈,他們迅速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並扶植傀儡政權。

盡管面對強大的蘇聯軍力,阿富汗人民並未屈服,而是持續透過遊擊戰進行抵抗。

長達十年的戰爭讓阿富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也展現了驚人的韌性與戰鬥力。

戰後,阿富汗並未獲得期待中的平靜與重建機會。

美國的介入使得這個國家持續動蕩不安。

盡管面臨種種困難,阿富汗依然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堅韌不拔、戰鬥力極強的國家。

如果有一天阿富汗能夠實作穩定,那麽其龐大的資源潛力有望使這個國家走向繁榮。

結語:

阿富汗,這片充滿歷史厚重與復雜性的土地,不僅是地緣政治的舞台,也是各民族為生存而鬥爭的歷史證明。

每一次的國際介入和政治變革都在這塊土地上刻下了不可磨滅的銘印。

然而,現今的阿富汗不僅需要外界的理解與援助,更重要的是尋求內部的和解與復興。

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教訓是:真正的和平與穩定,只有透過阿富汗人民的自身努力和創造才能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