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桅桿,微信公眾號:走進歷史的深處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70多年。這場戰爭,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至今仍是大家研究和討論的熱點。
本號10月31日釋出了曾偉嘉先生文章:【韓戰的贏家究竟是誰?美國真的後悔了嗎?】筆者看後很感興趣。本人對韓戰有一點粗淺研究,在同意曾先生對「 誰勝誰負 」作出客觀評價的同時,認為應該有所補充,特別是 「誰得誰失 」,需要進一步辯證分析。
一、兩個概念:韓戰與抗美援朝戰爭
筆者同意曾先生的看法:要討論韓戰究竟誰勝誰負,首先需要將韓戰與抗美援朝戰爭,這是兩個概念區分開,不少人將韓戰與抗美援朝戰爭混為一談。實質上,這是兩個既相互關聯又有所區別的概念。
韓戰是指1950年6月25日,由北韓發動的、以統一北韓半島為目標的戰爭。戰爭爆發後,美國隨即(後以聯合國軍名義)參戰。之後,在北韓的請求下,中國出兵參戰。直到1953年7月27日,中朝聯軍與聯合國軍簽訂北韓軍事停戰協定(南韓拒絕簽字)並於當天生效,韓戰中止。
註意,是「中止」,不是「終止」。之所以說是「中止」,因為嚴格地講,韓戰至今只是軍事停戰,並沒有最終結束。
抗美援朝戰爭是指在北韓的緊急請求下,以保衛北韓、進而保衛東北邊防安全為目標,中國於1950年10月19日出動誌願軍出兵援助北韓作戰。歷經運動作戰和陣地防禦作戰兩個階段,到1953年7月27日北韓軍事停戰協定簽字生效,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抗美援朝戰爭是整個韓戰 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兩者密切關聯,但有幾個不一樣:
1、戰爭的主體上不一樣。韓戰的主體是南北韓,而抗美援朝戰爭的主體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名義上是中朝聯軍)對陣美軍(名義上是聯合國軍)。
2、戰爭開始的時間和起點不一樣:韓戰爆發於1950年6月25日,起於三八線;而抗美援朝戰爭始於1950年10月25日誌願軍首戰,起於鴨綠江邊。
3、戰爭的目標不一樣:韓戰的目標是統一北韓半島,而抗美援朝戰爭的目標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二、戰爭勝負:參戰各方觀點不一
關於戰爭(及戰役、戰鬥)的勝負,軍事上的衡量標準,是參加各方是否達成戰爭(戰役、戰鬥)目標。達成目標者勝,未達成目標者敗。韓戰主要涉及南北韓、美國、蘇聯和中國。對於戰爭的勝負,各方或都有不同的觀點。
先來看南北韓:
對於北韓南北雙方而言,戰爭起於三八線,終於三八線,北韓半島繼續維持分裂局面,看上去似乎是個平手。但具體到南北雙方:戰爭是北方發動的,目標是統一北韓半島,但最終止於起點,戰爭目標沒有實作,屬於失敗一方。
南韓先是敗退到洛東江一隅,後在美國的幫助下,最終守住了三八線,可以算是勝利一方。
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雙方血拼三年,財產和人員損失不計其數,卻又回到原點。應該屬於兩敗俱傷。表面上看,雙方是戰爭的主體,實際上只是 大國的棋子 。
再來看美國:
韓戰爆發後,在中國出兵前,美國有兩個不同的階段目標:
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組建「聯合國軍」司令部,統一指揮參加幹涉韓戰的各國部隊,其目標是「 保衛南韓 」。
10月7日,美國再次操縱聯合國大會,決議「采取一切適當的步驟以保證全北韓情況的穩定」。這時的目標轉為「 統一北韓 」。
就美國而言,美軍參戰起於釜山,終於三八線,成功保住了南韓,達到了參戰第一目標。但由於中國出兵,經過2年又9個月的較量,誌願軍將美軍從鴨綠江邊打回三八線,美國參戰的第二目標沒有實作。
所以,就整個韓戰而言,美國人經常說是打成平手,或者說取得勝利,都是可以說得通的。但就抗美援朝戰爭而言,美國糾集17國聯軍,占據絕對海空及裝備、後勤優勢,最終被誌願軍逼回三八線並停戰,無疑是失敗的。
再來看看蘇聯:
無論是韓戰還是抗美援朝戰爭,蘇聯都沒有直接加入,僅派少量空軍並以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名義參戰,向中國提供了大量軍事裝備。因此,蘇聯不屬於參戰方。但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一直在幕後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蘇聯雖然不是參戰方,但卻是 重大利益相關方 。從戰略層面考量,蘇聯算是贏家:史達林設局縱容北韓發動戰爭,使中國出兵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成功地把美國從鐵幕對抗主戰場的歐洲,轉移到了北韓半島,削弱了美國實力,為蘇聯在二戰廢墟上治療戰爭創傷、發展國防尖端技術、進而縮小與美國的差距,爭取了時間。
但令史達林意想不到的是,毛澤東破了他為中國設的「局」: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不僅敢於參戰,而且戰而勝之。蘇聯期望透過韓戰,保持其在中國東北權益、進而控制新中國的戰略目標落空。
此外,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這些裝備除少部份無償贈送外,大部份是半價並以物資交換、分期付款的方式(直到1965年才完全付清)購買的,一來借此出售大量二戰剩余軍事裝置,二來其軍工企業得到大量訂單。
最後來看看中國:
前面說過,就抗美援朝的戰爭而言,起於鴨綠江邊,終於三八線,中國無疑是取得了勝利。尤其是新中國建國才一年時間,以遠遠落後的軍事裝備和捉襟見肘的後勤供應,把世界頭號強國為首的17國聯軍,從鴨綠江邊打回三八線,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次巨大的勝利。
從戰役層面看,以戰役目標是否實作為評判標準,運動戰階段打了五次戰役,中國三勝兩負;陣地戰階段,中國取得最終勝利。從戰略層面看,抗美援朝戰爭完全實作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一既定參戰目標,保住了北韓,進而保障了新中國的國家安全,應該算是完勝。
三、傷亡情況:「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
由於戰後各方公布的傷亡數據差異較大,現將各方公布的傷亡情況列示如下,不作評論。
中朝方面:
1953年7月27日,即【北韓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訂的當天,中朝聯合司令部發表了戰績公報:自1950年10月25日(即中國參戰日)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朝聯軍共計傷亡失蹤62.8萬余人,其中誌願軍傷亡失蹤36.6萬余人(陣亡11.4萬余人、其他病傷事故等犧牲4.2萬余人)。
另有一組數據:位於遼寧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透過民政部下發通知,同時派員到除西藏外的全國480多個地級市2670個縣區單位開展調查。經過十多年的調查核實,在抗美援朝戰爭60周年(2010年)之際,公布自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戰至1958年誌願軍全部撤回期間,共183108名誌願軍官兵為國捐軀,包括作戰陣亡和所有非戰鬥犧牲(包括病亡、傷重不治死亡、事故死亡等)。
兩相對比,中朝聯軍在1953年公布的數據,是非常接近事實的。
「聯合國軍」方面:
1953年10月23日,美國效仿中國,透過美聯社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公布:「聯合國軍」在韓戰中傷亡147.4萬余人,其中南韓軍131.3萬余人,美軍14.4萬余人,其他軍隊1.7萬余人。
美國公布的這組傷亡數據,比中朝聯軍1953年7月27日公布的109.4萬斃傷俘敵數還 多出38萬 人(我軍公布的殲敵數從來都是偏保守的)。
另有一組數據,即美國首都華盛頓「韓戰退休老兵紀念碑」上面所刻:聯合國軍(不含美國)總計傷亡225.6萬人(陣亡628883人,失蹤470267人,被俘92970,受傷1064453);美軍共計傷亡17.3萬(陣亡54246人,失蹤8177,被俘7140,受傷103284)。
需要說明的是,聯合國軍傷亡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由誌願軍的打擊造成的。
數據對比分析:
韓戰期間誌願軍的傷亡要遠少於聯合國軍。有人拿中、美兩軍的傷亡數位做對比,這是不合理、也是很無聊的:誌願軍的作戰物件,是17個國家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而不僅僅是美軍。但無論如何,中國雖然戰勝了世界上頭號強國所率領17個聯軍,但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數十萬先烈的熱血灑在了異國他鄉。正如美國韓戰紀念碑上所刻那句話: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Freedom is not Free)。
四、深遠影響:中國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利益
新中國被迫參戰的抗美援朝戰爭,在付出巨大犧牲的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利益。具體為:
國家安全:
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打出了數百公裏的戰略緩沖區,震懾了覬覦和敵視中國的列強,為新中國贏得了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
彭德懷說: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東方海岸架起幾門火炮就可以奴役一個國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世人眼裏積弱積貧的中國,自抗美援朝戰爭開始,躋身世界大國、強國之林。
由於中國參戰,史達林一改對中國的不信任,1952年和1954年,蘇聯分別將中長鐵路和旅順口海軍基地移交給了中國。
從1950年的世界大格局看,中國正受制於「美國全面圍堵、蘇聯意欲控制」的「局」中,是抗美援朝戰爭打破了這個「局」,在極端不利的形勢下爭取了最好的結局,打出了持久的和平環境和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
國際地位:
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一個幾千洋兵就可以打進首都、已經習慣於割地賠款的國家,在剛剛結束內戰、百廢待興之時,居然敢於同世界頭號經濟、軍事強國所率領的17國聯軍較量並戰而勝之, 一戰洗刷百年恥 ,極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和國際地位。
自抗美援朝開始,誰也不敢再小視崛起的中國。可以說,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立威之戰,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奠基之戰。
筆者喜歡做數據對比。請看: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陸續增兵到12000人,從廣州一路打到南京,割讓香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18000人,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庚子事變,八國聯軍18000人攻入北京,賠款4.5億兩;九一八事變,關東軍15000人,三個月占領全東北;七七事變,華北駐屯軍8000人,竟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7國聯軍約120萬(美軍54萬),中國出兵北韓並取得完勝。
經濟建設:
抗美援朝戰爭成為推動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國家民族概念深入人心,民族自信心空前增強,全國人民空前團結,並積極投身國家的各項建設之中。
抗美援朝期間,新中國邊打仗、邊建設,中國1951—1953年GDP分別增長18.9%、18.3%和30.3%,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抗美援朝戰爭不僅沒有拖累經濟恢復和建設,反而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
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蘇聯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特別是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建了156個大型工業計畫,實際完成投資近200億元。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位,因為中國1953年的GDP剛過1000億元。
中國借助這些計畫的建設,迅速建立了比較完備工業體系,完善了國內的工業布局,從一個農業國 迅速走上工業化道路 。這是抗美援朝的一個重要成果!
這一點,很多人意識不到其重要意義。可作對比的是:與新中國基本同時建國的印度(1947年獨立),至今都沒有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系。
軍事力量:
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一支世界公認的強軍。經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錘煉、裝備的更新和作戰理念的提升,中國軍隊開始屹立於世界強軍之林。
大家還應該看到:抗美援朝期間,在英美沈默中,中國完成了進軍西藏,結束西藏半獨立狀態,使西藏重回中華民族大家庭懷抱。
抗美援朝戰爭之後,美國開始把新中國當作一個平等的對手。典型的例子是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認真對待中國發出的「不得越過17度線」的警告,始終不敢逾雷池一步。
同樣的事,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前,中國曾多次警告美國,不可越過38度線,可是美國置若罔聞,毫不理會。前後對比,反差非常強烈。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我們不可能有持續70多年的和平發展環境。
(本文作者:桅桿,微信公眾號:走進歷史的深處,「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