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無形空間的「電磁哨兵」
——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西部戰區某部一級上士陳楊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曉波 彭小明
盛夏高原,雲淡風輕。一場激烈的對抗演練悄然打響。西部戰區某部一級上士陳楊克服高寒缺氧,靜默潛伏72小時,一舉突破對手在電磁空間布下的層層迷霧,成功捕獲關鍵訊號,為戰勝「對手」立下頭功。在無形空間戰鬥了15年,陳楊深入過熱帶雨林,攀上過雪山之巔,行程數十萬公裏,8次執行重要軍事任務,榮立三等功1次,獲得全軍一等成果3項、二等成果3項、三等成果1項,被大家譽為「電磁哨兵」。
「爺爺曾是駐守邊防的戰士,他的故事讓我從小就在心中埋下了當兵的種子。」陳楊說,他的家鄉在重慶市大足區一個偏遠的小鄉村,從小就聽參加過保衛邊疆的爺爺講戰鬥經歷,保家衛國成為陳楊一直不變的追求。如願參軍來到部隊後,陳楊與數據打上了交道,為守護無形空間而努力拼搏著。
2019年,是陳楊入伍的第10個年頭。那天,陳楊第一次以組長身份帶隊執行演練任務。前往高原的航班上,他摩拳擦掌,反復推敲演練科目,思考取勝方法。「這一仗,你來打!」西部戰區某部高級工程師曾文龍出發前的鼓勵,讓他不敢懈怠。10年來,與曾文龍相處的點點滴滴也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當初,陳楊參加一次崗位選拔,整整1個月都沈浸在復雜電磁環境裏,背要點、練技能、找訊號,瘦了10多斤。最終,在末位淘汰制中頂住壓力順利透過,考官曾文龍對他印象極佳。
9年前,一次小組例會,陳楊講到要註意從新增訊號中判斷藍軍動向,話音未落會場響起了掌聲,參加小組研判的機關參謀曾文龍,為一名戰士有如此較真精神而鼓掌。再後來,陳楊調到了曾文龍所在的業務室。從此,曾文龍堅持批註陳楊每天寫的工作日誌、委派他幹復雜的數據分析、要求他值班做到零誤差……這10年,陳楊的耳朵練得越來越機敏,能夠在復雜用頻聲音中聽出目標訊號;眼睛越來越敏銳,能夠在電磁頻譜圖裏掃出目標線條。隨著他的專業技能越來越精,遂行重大任務越來越多。
如今,陳楊終於等到大顯身手的機會。這次任務地域山高崖陡谷深,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他帶著小隊,背著沈重的裝備爬了這山爬那山,終於找到一個適宜的點位,在常常零下30多攝氏度的地方,一守就是2個多月,最終出色完成任務。隨後陳楊走上成果評審講台,以第一作者身份流利答辯,讓評審專家眼前一亮。
「新質新域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要想勝敵一手,必須招法更新。」陳楊深有感觸。2015年,陳楊首次到軍隊院校培訓時,老師講述了一起鮮為人知的特情處置故事,令他熱血沸騰,下決心要在創新的道路上沖鋒。回到單位,陳楊從最基本的大數據分析原理開始學起,從模擬訊號到數位訊號,從「聽風者」到「分析師」,刻苦打牢實踐創新的理論基礎。進入指揮機構值班,他發現數據融合耗時長、手段單一、報錯率高等問題,於是邊值班邊研究,提出的7條建議被采納,讓數據清洗、融合、分析工作用時大幅縮短。
天線飛轉、螢幕閃爍、無形空間、電波交織……陳楊受邀參加紅藍對抗演練,充當「磨刀石」。在紅軍的眼裏,這位電磁藍軍軍士很「狡詐」,不僅精通對手通訊規則、反復變頻換道,還經常用「偏門」的語言通訊。幾個回合下來,陳楊的良苦用心讓紅軍得到了極大的磨煉。
這些年,從陳楊手裏流過的數據以百萬計,卻沒有出現過一次差錯,他也被表彰為「全軍優秀軍士」。現在的陳楊,在這個行業裏是經驗豐富的老兵,不僅練就了一雙查證異常數據的火眼金睛,還成了圈內小有名氣的士兵教頭。他奔波於各個單位的士兵講堂,傳授技能,教授經驗,常常是這一堂課還沒有結束,下一場培訓的邀請函已發到了單位。為了能讓更多的行業人員掌握相關技術,他和團隊成員建立了大數據共享中心,還把不少經驗編成了順口溜。「電磁傳播速度等於光的速度,而每一條電磁數據都承載著重要的指令,我們就是一群發現光並與之賽跑的人。」陳楊和戰友們正跋涉在新域作戰領域,為新質戰鬥力的生成奮鬥不止。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2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