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探測美國最先進核潛艇,中國有了全新手段:已在南海進行測試

2024-06-16軍事

反潛領域向來被西方認為是中國海軍的薄弱環節。盡管解放軍已經有艦載型直-20直升機、高新6號反潛巡邏機以及大批配備拖曳聲吶的驅逐艦和護衛艦服役,但西方認為這不過是勉強追上了世界反潛的主流水平,但面對先進的美國全核子動力水下艦隊,其能力仍嫌不足。

如今,中國科學家正在尋找常規反潛手段以外的新招來對付美國最先進的核潛艇。

香港【南華早報】12日透露,以「海狼」級為代表的美國先進核潛艇的傳統優勢就是可以在水下高速航行搶占有利陣位而又能保持相當安靜的噪音水平,避免暴露自身位置。因此安靜的水下高速航行能力向來被視為先進核潛艇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但中國科學家公開發表的最新論文顯示,潛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時,會在水面產生微弱的特殊波紋,而先進的傳感器能夠察覺並將其辨識出來,從而進一步能夠追蹤潛艇的航行方向、速度甚至型號和大小等特征。

據稱,潛艇在水下航行時必然會擾動周圍海水,這些擾動傳到海面產生的波紋,可被裝備高分辨率雷達的軍機或衛星偵測到。但這些水波的形成和散播主要受海流、溫度和鹽度等環境因素影響,在不同海域會呈現出訊號強度和模式的顯著差異,因此此前很難以此作為追蹤水下潛艇的依據。

但實際上,這些細微的水波可能透露出重要資訊,如潛艇的位置、速度、航向,甚至型號等。「由於軍事敏感性,過去公開的研究一直集中在理論模型上,而避免使用實際數據。」而中國科學家首度創新地采用了南海的實際數據,從而得以對潛艇在實際海域激發的水面響應波場特征進行系統性研究,並「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報道稱,這項研究的原本目的是使用傳感器在南海收集了實際環境數據,以研究水面尾波,「為中國潛艇的航行安全提供一些建議」。

報道提到,相關研究區域集中在台灣西南方的東沙群島,而東沙群島是南海北部最重要的潛艇水下通道之一,在解放軍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習中,反潛機經常在相關海域上空活動。

結果呢,在東沙群島的測試結果顯示,一艘長約100公尺、直徑超過10公尺的大型核潛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時,可能會與周邊海水發生共振,導致海面出現意外的擾動。據研究團隊估計,當這艘潛艇在水下100公尺深處以20節以上的速度航行時,海面上會大量出現高達數厘米的漣漪。如此特殊的跡象,無疑將會暴露潛艇的具體動向。

至於說為什麽要拿「長約100公尺、直徑超過10公尺」的潛艇做測試呢?看看之前在南海撞上海底山脈的美國「海狼」級核潛艇「康乃狄克」號,長107公尺,直徑13公尺——是不是完美符合?根據美國海軍的調查結果,在撞山之前,它正以24節的速度在水下高速航行,結果由於海圖不熟悉以及艦上官兵的疏忽,導致了這次嚴重事故。

但話又說回來,此前美國先進核潛艇在南海地區應該也沒少活動,只是「康乃狄克」號因為撞山事故才暴露了行蹤而已。必須承認的是,常規反潛手段對於探測這種美國海軍最強大的水下作戰平台依然存在相當挑戰。而如今的研究結果顯示,以後「康乃狄克」號這樣的大型核潛艇再想以超過20節的速度在南海這樣既復雜,又受嚴密監控的水域航行時,就可以透過在海面監測可疑的波紋,進而察覺其行蹤。報道稱,「海狼」級出現這樣的漏洞,是因為它的原始設計是40年前完成的,當時探測水面漣漪主要靠目視,無法依靠傳感器和特殊演算法辨識出是否與潛艇航行有關,因此傳統觀點認為這樣的潛艇在水下高速巡航也是安全的。

筆者不確認相關報道的真實性,但從另一方面也證明,美國看似強大的水下艦隊能力,其實在中國新一代技術面前正逐步暴露出各種問題。台灣中時新聞網稱,盡管潛艇還可以透過增加下潛深度以減少水面波紋,但近年來對於潛艇的尾流探測技術進展迅速。「據中國科學家去年8月宣布的一項海上測試,采用6G技術的新型反潛雷達可以偵測到海面上極其微小的潛艇尾流行蹤」。另外中國研發的一系列仿生潛航器已開始在南海實際部署,而更大的武裝偵察任務型號也正在研發。它們對於強化中國在南海的反潛能力顯然幫助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