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菲律賓在南海搞了一個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號稱擊沈了一艘「中國軍艦」!
這具體是怎麽回事呢?
事情的起因,是菲律賓和美軍搞了一個聯合演習,要攻擊模擬敵方船只的小型補給油輪「卡裏拉亞湖號」 (AF-81)。
這艘船原本是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所有的民船,2014年轉讓給菲律賓海軍作為軍用補給油船,在2020年退休,然後可能因為是「中國出身」,就被拉過來當靶艦了。
然後就有訊息說,但是萬萬沒想到,這艘靶艦先是挨了菲律賓空軍 FA-50 飛機發射一枚空對地飛彈,又挨了數枚美軍F-16飛機發射的制導炸彈,但都沒有沈!
最後菲律賓軍方和美軍花費兩個多小時進行狂轟濫炸後,才慢慢沈沒。
▲美國空軍F-16戰機向這艘325英尺長的油輪投下了多枚JDAM制導導炸彈,菲律賓海軍快速攻擊艇也向油輪發射了「長釘」飛彈
雖然菲律賓媒體在歡呼模擬擊沈「中國軍艦」,但也有人產生了疑問,靶艦這麽難擊沈嗎?怎麽打了兩個小時才沈?是菲律賓太弱雞了嗎?
其實這事吧,還真沒那麽簡單,因為實戰和打靶是兩回事。
我們翻翻各國海軍打靶的歷史就會發現,凡是充當靶艦的軍艦,似乎都沒那麽容易沈沒。
比如日本海軍的加賀級戰列艦的2號艦土佐號,本來都快造好了,但因為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再加上日德蘭海戰讓日本海軍認為該級艦無法適應海上大戰的需要,所以幹脆把土佐號已經造好的艦體當成了靶艦。
那麽這艘靶艦從投入使用到最終沈沒,用了多長時間呢?8個月!
從1924年6月開始,土佐號經歷了3輪魚雷測試、4輪水雷測試,還有兩枚大威力和特大威力炸彈以及近10枚356公釐-410公釐口徑戰列艦主炮攻擊,進水超過5000噸,就這樣都不沈!
▲準備拖出吳港的土佐號,前部左舷外板彈痕累累
結果一直到1925年2月9日,日本人看數據都拿的差不多了,就把土佐號拖到了日本四國附近的宿毛灣,開啟通海閥自沈。
相比來說,土佐號的上一艘同級艦加賀號航母(後來改裝的)就慘多了,1942年6月4日上午10時20分遭遇SBD俯沖轟炸機攻擊,14時遭遇了重創,19時就沈沒了。
美國那邊其實也差不多,不過美國人用來打靶艦的武器可就厲害多了,是核武器!
二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部出現了一個腦洞,原子彈會不會是未來的海戰神器?一枚原子彈,能否摧毀一個特混艦隊?
為了驗證這一腦洞,美國組織了一個十字路行動,測試原子彈對軍艦的毀傷程度,而靶艦也是現成的,就是日本投降後被美國接收的一系列戰艦。
結果實驗結果讓美國大吃一驚,1946年7月1日第一次實驗中,原子彈在日本長門號戰列艦以西600公尺上方引爆,結果長門號除了面向引爆點的裝甲表面發生融化現象之外,其他幾乎無失真!
▲原子彈爆炸時的長門號(左下角)
然後美國人又在7月24日搞了第二次實驗,這次原子彈在水下27.4公尺處引爆,爆炸激起1830公尺高的超巨型水柱,結果造成長門號進水,右舷約5度的傾斜。但盡管如此,長門號仍然浮在海上。
一直到4天後的7月29日早晨,長門號才因為進水沈沒,而美軍評估後認為,如果進行及時損管的話,長門號還能繼續使用。
那是不是因為日本軍艦太結實了呢?並不是,因為一同參與試驗的,還有美國退休「獨立」號航空母艦。
結果也差不多,「獨立」號航母距離爆心800公尺,原子彈爆炸摧毀了飛行甲板及桅桿、煙囪等,燃起的大火燒毀了艦體內部,並持續了1晝夜,但該艦並沒有沈沒。
一直到1951年,「獨立」號航母才再次作為靶艦被擊沈。
而中國這邊呢?中國海軍一直比較窮,隨便一艘艦都跟寶貝一樣,當然舍不得拿去做靶艦,原來打靶都是用軍艦拖一艘木船,一直到八九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退休軍艦做靶艦的情況。
比如2014年,編號514的053H型護衛艦鎮江號就被作為了靶艦,接受了反艦飛彈的洗禮之後,不但沒有沈沒,甚至連大火都沒有燒起來,只是前甲板的上層建築受到了損害。
當然最出名的還要數882「鄱陽湖」號補給艦,因為噸位較大,被用來作為模擬航母的靶艦。
結果呢?「鄱陽湖」號補給艦前後一共挨了5發鷹擊18反艦飛彈,楞是沒沈!
最後,上層建築已經一塌糊塗的「鄱陽湖」號補給艦,最後還被安全拖到造船廠進行拆解,可謂榨幹了最後一點價值。
所以,靶艦不容易沈,各國都存在,也沒法證明菲律賓戰鬥力不行。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靶艦不容易沈呢?這就要從靶艦的用途說起了。
我們都知道,靶艦是海軍裝備檢驗最直觀的工具,一方面,要檢驗打擊武器的毀傷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要試驗艦艇的抗沈效能。
也就是說,一方面要檢驗矛,一方面要檢驗盾。
最終目標是檢驗的過程獲取的數據,而不是看船沈不沈。邏輯很簡單,彈藥命中之後,需要實驗人員上艦評估毀傷情況,隨後才進行後續計畫的測試,如果船一打就沈了,你還怎麽上去進行毀傷效果的評估?
所以各國對靶艦,一般都不會一次性擊沈。
比如在彈藥使用上,是「先小後大」,不是一上來就給他個王炸,而是先用小威力彈藥,然後去看一下,評估一下毀傷效果,記錄一下數據,然後再打新的彈藥。
你看美國「布坎南」號(DDG-14)飛彈驅逐艦,2000年被當成靶艦期間,一開始試驗的是三枚「地獄火」飛彈,然後是一枚GBU-24「寶石路」III型雷射制導炸彈,最後才是魚叉反艦飛彈和魚雷。
「地獄火」飛彈彈頭才6.8公斤炸藥,拿它去打軍艦,不是撓癢癢麽?
再比如在位置選擇上,一般是先上後下,先打吃水線以上部位,這些部位打穿了也不會有海水灌入導致沈沒,如果上來就用魚雷,那後續還怎麽玩?
此外,為了延長靶艦壽命,能多試驗一些計畫,各國一般都會對靶艦進行一些防沈處理。
比如,軍艦在被用作靶艦之前,一般都會把所有有回收價值的裝置都給拆除,抽幹油料,卸下所有彈藥,把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拿走。這樣一來,靶艦的風險等級降低了數個數量級,大大降低了火災機率、規模以及蔓延速度,有的甚至把上層建築都拆了,堆幾個貨櫃湊數。
再加上在現在的精確制導武器時代,很多武器試驗的是準確度,所以大多數會使用減裝藥,甚至直接不使用爆炸型彈頭,盡量減少對靶艦的損傷,畢竟靶艦也是很寶貴的,一發就給幹沈了就太浪費了。
▲減裝藥效果
而在國外的很多反艦飛彈測試,甚至直接將彈頭取下,只安裝導引頭。而驗證大型彈藥毀傷效果的時候,一般也要等靶艦實在沒什麽價值了,在最後才會用魚雷一發入魂。
這麽來看,靶艦因為其用途的特殊性,不會遇到火災中彈藥、油料的接連殉爆,也不會遇到大火順著輸油管路蔓延,更不會遇到飛彈拼命沖著一個地方打,也不會遇到魚雷沖著吃水線招呼,所以挨打幾個小時不沈,太正常不過了。
很多人可能產生疑問了,既然靶艦抗沈性這麽強,那如何判斷武器對軍艦的毀傷程度呢?
其實我們根本不用擔心,真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鷹擊-83反艦飛彈,以及又粗又長的鷹擊-21反艦彈道飛彈,可都是裝有威力巨大的彈頭的。
而對方的航母也不可能不裝航空燃油,不搭載航空彈藥,所以只要命中,就很大機率可以給與重創,致使其喪失戰鬥力或幹脆殉爆沈沒。
所以,回到開頭提出的問題,菲律賓費半天勁才擊沈中國造的補給艦,並不能說明中國船品質好,也不能說菲律賓的戰力差,只能說這是靶艦試驗的正常結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