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追趕馬斯克的中國90後:拒絕美國名校,自己造火箭

2024-02-26軍事

在民營航天領域,中國人正不聲不響地創造著奇跡。

2024年1月11日,民營航天公司「東方空間」,用他們最新研制的「重力一號」火箭,圓滿完成了一次海上發射任務,將3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域。

這枚火箭一上來就重新整理了一連串的紀錄:

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

全球第一個海上發射的捆綁式運載火箭;

中國運力最大的民商運載火箭……

● 「重力一號」點火瞬間

這個高30公尺、重405噸、推力600噸的龐然大物,比國際上現役的第二大固體運載火箭——歐空局研制的「織女星-C」足足重了195噸,推力高出了141噸。

並且,它的近地軌域運載能力達6.5噸,這意味著,它可以滿足百公斤級衛星「一箭30星」的發射需求,快速完成低軌衛星的大規模組網。

在地球近地軌域資源幾乎被馬斯克「霸占」的今天,「重力一號」的出現足夠令人振奮。

但同樣讓人驚訝的,是「重力一號」背後的男人。

他叫姚頌,90後學霸,是東方空間的聯合創始人和聯席CEO,29歲開始造火箭,短短3年便帶領團隊造出了「重力一號」。

● 姚頌

在科技創業的浪潮下,這個從普通人家走出的孩子,依靠知識改變命運,實作了自己人生的蛻變。

1.史上最郁悶的二等獎

姚頌是湖南人,1992年出生於長沙。

他從小就是學霸,初中時因成績優異,被保送進長沙一中讀書。

高中時又因獲得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二等獎,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就讀於電子工程系。

他自嘲自己拿到的是「史上最郁悶二等獎」,比一等獎只差了0.05分——一等獎142.5分,他則考了142.45分。

● 2011年,國內媒體對姚頌的報道

初到清華,姚頌一度非常迷茫。

這裏匯聚著全國各地的頂尖學霸,班裏的省高考狀元就有3個,他拼命苦學,勉強在全年級270人中排到52位。

這讓當慣了第一的姚頌備感挫折。

● 學生時期的姚頌

不過很快,姚頌學會了與自己和解,他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天賦,自己需要找到最擅長的領域。

於是,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姚頌主動聯系了一位研究積體電路的教授,申請加入其實驗室。

這名教授叫汪玉,也是姚頌後來的導師和領路人。

本科期間,姚頌研究的都是芯片設計、硬體安全、AI演算法等高精尖技術。

四年下來,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了3篇論文,並獲得了AMC大學生科研競賽金牌。

這項競賽被譽為電腦界的「奧林匹克」,含金量非常高,姚頌也在業界初露頭角。

多所海外名校拋來橄欖枝,其中包括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讀博邀請。

姚頌無一例外地全都拒絕了,他決定留在國內創業。

2.三億美元賣掉創業成果

姚頌很早就預料到,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於是2015年本科畢業後,他聯合其他幾位清華校友,一同創立了深鑒科技,專研智慧安防和自動駕駛領域的AI技術。

姚頌23歲,擔任公司CEO (執行長) 。

創業初期,他們的情況非常艱難。

為了籌集資金,姚頌一年內跑了50多家投資機構,卻一筆投資都沒能拉來。

因為沒人相信,這樣一個剛剛畢業的毛頭小子,能在AI領域做出什麽名堂。

直到一年後到矽谷參加會議,他們才拿到了5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

這筆錢成了深鑒科技的「救命稻草」,在這筆錢的支持下,姚頌帶領團隊深耕研發,先後推出了人臉檢測辨識模組、ARISTOTLE架構平台等多款產品。

這些產品一經推向市場,就引起了強烈反響,業內甚至有人稱贊深鑒科技為「中國的NVIDIA (輝達) 」。

他們逐漸受到了更多資本的關註。

2018年7月,在深鑒科技成立的3年後,Xilinx (賽靈思科技公司) 以3億美元天價,將深鑒科技收購。

深鑒科技也由此成為清華大學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以來,第一家完成轉化與報酬閉環的企業。

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希勤對此高度評價:「深鑒的案例,將是清華歷史上重要的一筆。」

3.29歲,決定造火箭

賣掉深鑒科技後,姚頌獲得了豐厚的資金報酬,26歲已經實作了財務自由。

他加入「經緯中國」,這是一家創投公司,專註於投資一些初創型高科技企業。

早年創業時四處碰壁的事情歷歷在目,他希望自己能幫助那些有前景、卻苦於缺少資金的企業渡過難關。

當時的經緯中國,在商業航天領域有不少投資。

姚頌工作期間,與這些企業打了很多交到,對商業航天也有了深刻的認知。

他註意到,以馬斯克的SpaceX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為首,很多外國公司開始大量發射衛星,搶占有限的地球近地軌域資源。

● 馬斯克

姚頌坐不住了:如果中國在這方面再不發力,很可能會錯過很多機會。

他認識到,20多歲的自己,不能一直耗在金融領域,而是要站在人類、國家和社會的層面,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就這樣,2021年,29歲的姚頌加入東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聯合創始人和聯席CEO,投身於造火箭中。

民營企業造火箭,註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於姚頌來說,這個決定絕不是頭腦一熱,他進行了充足的準備,招攬了大批航天領域的專業人才,公司另一位聯席CEO布向偉,更是擔任過長征十一號火箭的結構總設計師。

另外,姚頌還請來自己的幾位清華老師和中科院計算所的老師,為火箭做好軟體和計算平台。

可以說,這支團隊雖然年輕,但水準一點兒都不差。

4.「要造,就造大的」

立項初期,公司內部很多人認為應該從小型火箭做起,積累經驗,逐步試錯。

畢竟,火箭研制過程復雜且成本高昂,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發射失敗。就連馬斯克擁有強大的火箭團隊,研發早期也經歷了多次火箭爆炸。

但姚頌認為,做小型火箭雖然能弱化風險,卻缺乏商業考量。

「要造就造大的,只有火箭造得足夠大,實作一箭多星,才能把發射成本攤薄。商業航天最重要的除了安全,還有成本。」

這也是商業航天與國家航天最大的區別:

國家航天可以調動龐大的資源和財力,為國家安全和發展保駕護航;而商業航天更多地要考慮價值增長和盈利。

● 「重力一號」發射前

在敲定方案之後,姚頌帶領團隊,開始了沒日沒夜地攻關研究。

最終,在經過近3年的研制後,「重力一號」成功問世。

它采用固體燃料為推進劑,與傳統液體燃料火箭相比,固體火箭在相同體積下推力更大,且儲存安全、發射便捷,最快12小時即可完成發射準備工作,機動性非常強。

更重要的是,固體火箭能適應海陸兩棲發射。

海上發射可以靈活選擇發射點,當在赤道附近發射時,能有效利用地球自轉,節省火箭的推力和燃料,並且火箭殘骸的落區安全問題也更容易解決。

2024年1月11日,山東附近海域,當「重力一號」伴著震耳欲聾的轟鳴沖向天空、巨大的焰尾沖擊在海面時,現場5000名觀禮人員無不沸騰。

2分鐘後,助推器分離成功,「重力一號」跨過了捆綁式火箭發射的重大難關。

10分鐘後,星箭分離,「重力一號」搭載的「雲遙一號」18—20星共3顆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這一刻,姚頌和同事們相擁而泣。

● 「重力一號」發射成功後,姚頌和同事相擁而泣

「重力一號」的成功,是中國民商航天取得的重大成就,從「重力一號」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姚頌極強的前瞻性。

以中國版星鏈——「GW」星座計劃為例,整個計劃需發射約1.3萬顆衛星,形成覆蓋全球的龐大衛星網路,預計10年內完成。

折算下來,平均每天要發射3.5顆衛星。

而「重力一號」一箭30星的發射速度、以及優越的海上機動效能,無疑能助力星座計劃的高效推進。

它為星座組網提供了一種可行性,也為中國商業航天帶來了一道曙光。

5.路雖遠,行則將至

雖然年紀輕輕就成了富豪,但姚頌從未想過享受生活。

當初,在賣掉深鑒科技的第3天,他和同事便一同向清華大學捐贈500萬美元 (約合人民幣3400萬元) 。

其中2000萬設立「孟昭英講席教授基金」,另1400萬設立「劉潤生勵教勵學基金」,用於支持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

2021年,姚頌向母校長沙一中捐贈100萬元,成立「清琢基金」,獎勵優秀的學弟學妹們。

2022年,他又向上海崇明徐根寶足球基地捐贈了50萬元,支持足球青訓事業。

他喜歡足球,也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力中國足球培養人才。

他說:「吃穿用度不是我的追求,還是想做對人們更有意義的事情。」

● 姚頌(右)向清華大學捐款

姚頌一直對「東方空間」有著非常清晰的商業規劃。

在他看來,「重力一號」的發射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第二步,則要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

火箭的很多元器件都非常昂貴,尤其是芯片,一顆宇航級芯片能買一輛寶馬轎車,而這些發射成本,最終都要客戶來買單。

所以姚頌的計劃是,用工業級的元器件做替代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成本。

此外,姚頌也在積極布局研發可回收火箭——「重力二號」,預計一年後進行首次火箭回收測試,並在兩年左右實作「重力二號」的首飛。

塔克辛心十足:「重力二號之後,我們完全可以追上馬斯克當前的發射成本。」

有媒體稱贊姚頌為「中國版馬斯克」,姚頌則很誠懇地說:「中國商業航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在努力追趕。」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有成。

這個有著太空夢的孩子,正以極高的天賦和耐力,努力為中國商業航天按下加速鍵。 文/牧龍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