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抗美援朝影視劇中,誌願軍的射擊動作千篇一律地穿越成這樣:
無論是行軍、待機還是搜尋,手持槍時槍口都會下降,無論是栓步槍還是輕機槍,無論槍體有多長,都會有這樣的姿勢。
之所以說是穿越,是因為這是現在持槍的方式,據說是從美國和北約學來的。但是你覺得這個姿勢再科學帥氣,也不是上個世紀。抗美援朝的影視劇,連誌願軍槍都拿不到,不是忽悠觀眾嗎?
現在槍短了。當時誌願軍是什麽槍?剛入朝時,裝備最多的是三八大蓋、七九步槍等雜項步槍。後來,他們被德普輕機槍取代,德普輕機槍配備了蘇式裝備,莫辛納干步騎槍和槍長。三八大蓋統一分配給38軍,武器口徑統一,有利於彈藥保障。日本的三八大蓋子,即使沒有刺刀,也要用刺刀戳地面,上刺刀1.7公尺,怎麽下去?可編導不在乎,所以保持這副怪相,還整齊一致,所以說是煞有介事。
至於為什麽這麽尷尬,因為它和經典的抗美援朝電影大不相同。【上甘嶺】、攻擊侵略者、包括飛虎在內的【奇襲】等優秀作品、軍事教育電影如【激戰文登川】。情節包括幾乎所有的步兵戰鬥場景,所以沒有像誌願者士兵那樣持槍。1956年【上甘嶺】拍攝時,劇組前往北韓上甘嶺,深入部隊體驗生活。可以說到處都是軍事顧問,他們都是經過實戰的老兵。如果我們這樣拍攝誌願軍士兵,軍隊能做什麽?抗美援朝巨作集中軍地資源全力拍攝,在展現歷史真實性方面不如現在的商業片?不管怎樣,我不相信。
那一年美軍是這樣持槍的嗎?沒那麽說。
如果電影畢竟是藝術作品,不能作為歷史細節的證據,那就換紀錄片吧。看看美軍在二戰和韓戰期間是如何持槍的。美國在網上拍攝了很多戰場視訊。我發現了一段諾曼第登陸大君主作戰的視訊,截圖不清楚:
碳烯槍BAR是美國步兵班的主要支援火力,
斯登在加蘭德交火的角落休息,英軍在前進中搜尋
在整個視訊中,沒有槍口向下持槍,而是槍口向上或平端。顯然,美軍當年沒有這種持槍方式。
即使是美國電影,比如【豬排山】,也有美軍參與拍攝,邀請了大明星格裏高利·派克,根本看不到這一幕。
在電影和電視中,美國將軍稱我們為「中國軍隊對手精通武器」的誌願者:
嘿,對面的美軍拿著槍過來了,能裝嗎?
不僅槍身長的步槍不能有這個動作,而且槍身短,也不是這樣的持槍姿勢。1951年春天過後,蘇聯武器到貨,國產武器開始供應前線。誌願者步兵配備了大量波波沙和50型衝鋒槍。並非每個步兵班的副班長和戰鬥隊長都有衝鋒槍,而是步兵班幾乎占衝鋒槍的一半。具體來說,上甘嶺戰役守衛連隊的記載顯示,一個連隊的波波沙每天損壞50或60支球隊。北韓戰場上留下了大量誌願軍士兵持槍的照片。誰見過槍口向下?
後勤女兵,一個國產50式,兩個美國碳烯:
讓我們來看看「一致」教條主義者的堅持。讓我們來看看左邊的DP-28。這個體重近10公斤的家夥在62年的印度自衛反擊中用彈盤殺死了印度軍隊的錫克士兵。槍長類似於38個蓋子上的刺刀,比38個蓋子重一倍半。他還必須擺出這樣的姿勢:
據說左三拿著蓋德衝鋒槍出身「名門」。既然他是美國訓練的「精英」,為什麽不按照美國的教學模式糾正全班的基本持槍動作呢?諾曼第登陸的美軍和印緬戰場的美軍不是同一支軍隊嗎?
連槍都要穿越,不尊重自己的歷史。怎樣才能拍出抗美援朝的好電影?以後遇到這個動作的時候,我勸你趕緊畫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