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至關重要還是無關痛癢?二戰時美國對蘇聯的援助究竟有多大?

2024-03-17軍事

每段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註歷史首先是為了未來。

關註頭條@不負人生優雅,為您講述別開生面的歷史軍事故事。

向蘇德邊境集結的德國國防軍。

前言

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英國對蘇聯的物資援助的作用和意義,現在互聯網上的態度基本上是兩級分化——相當一部份人認為,英美的援助就是毛毛雨,對於強大的蘇聯戰勝德國有沒有都是一個樣;還有些人(包括俄國的一些歷史研究者)卻堅持認定,沒有西方的援助,蘇聯不但無法抵抗德國的入侵,甚至衛國戰爭都將以失敗告終。

歷史的真相不是靠嗓門大就能判定的,來,讓我們用數據和事實來一探究竟吧!

史達林的至暗時刻

盡管英美兩國政府都曾向史達林發出警告,說德國即將發動進攻,但是當希特勒的軍隊於1941 年6月22日開始「巴巴羅薩」計劃時,蘇聯政府卻仍舊給打了個措手不及——史達林正在遠離莫斯科的地方度假,紅軍也沒有進行全面的戰爭動員。而最有力的證據則是,蘇聯開展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是以假定1941年不會發生戰爭為前提而制定的。

在戰爭的最初6個月裏,蘇聯最高統帥部的心情可謂是大起大落:從開始的大吃一驚,暈頭轉向,直到近於恐慌的狀態;然後在1941年底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又變得過分樂觀。

在41年那個最寒冷的冬季裏,美國也好,英國也罷,他們認為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命運都十分危急,蘇聯政權的整個前途也岌岌可危。德國的前期進攻一直非常順利,蘇俄最肥沃和富饒的地區都在德軍的鐵蹄下呻吟,而蘇聯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組織和控制,而是實際生產。

蘇聯最為發達的西部地區幾乎全數被德國占領,這麽巨大的損失想要彌補,是需要花費高昂的時間和代價的,實際上,在1941年,蘇聯的軍工生產數量就一直在下降,11月時的工業總產量已經比6月份減少了約50%。(註1)

來自英美的供應當然是遠遠不能彌補這樣的損失的,但是,除非工業生產能夠恢復,否則紅軍長期作戰的力量就要面臨裝備缺乏的危險。

就連史達林本人,也曾經在1941年9月給丘吉爾的電文中聲稱:「這種極為不利的情勢下,蘇聯不是遭受失敗,就是將被削弱到在一個長時期內沒有力量對盟國提供幫助的地步」。(註2)

歡迎德軍的烏克蘭人。

在蘇聯的官方宣傳中,人們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覺,就是在戰前或者戰時搬遷到烏拉爾山東邊的眾多工廠,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已經全面恢復了生產,產能還全面超越了戰前。

而實際的情況卻是,直到1942年底,遷往烏拉爾地區的455家工廠中,仍有55家沒有恢復生產;而蘇聯政府透過把工廠大規模改為兵工廠的做法,也僅僅是 希望 讓1942年3月的工業總產量能夠恢復到1940年的水平——可是別忘了,1940年蘇聯還處於和平時期,軍工產量和戰時相比,能夠高到哪裏去呢?

也正因為如此,戰後許多人認為,蘇聯紅軍在1941-1942年冬季反攻的效果不太理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軍需品的全面不足。

進行戰時搬遷的工廠,無一例外的都遇到了燃料和原材料嚴重缺乏的問題,這導致蘇聯的戰時經濟經常出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在冬季的那幾個月裏,由於原料和燃料運輸的困難,生產最大減產振幅多達12%。即便在夏天,因為原料和零配件的供給不穩定而導致的生產線臨時停工次數,誰也說不清,道不明。(註3)

向入侵德軍獻花的烏克蘭婦女

雖然蘇聯在戰前的10多年就一直在執行中央統管的計劃經濟,但是在安排原料在整個工業系統中的分配和運輸方面,蘇聯人仍舊遇上了不少大麻煩,尤其是從西部發達地區搬遷到缺乏成熟基建、配套產業和運輸體系的東部後,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和英國不同,蘇聯的戰時經濟的獨立性非常高,甚至蘇聯的自給自足程度還要高於美國。在戰後出版的,由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N·A·沃茲涅先斯基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經濟】一書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來自英美的物資只占到了蘇聯戰時蘇聯工業總產量的4%。

可能許多人就此判定,英美援助物資的確數量少,意義不大——但是,租借物資和互助物資的價值,能夠簡單的用數量來判定嗎?或者說,這些物資對於蘇聯紅軍在戰爭中的幫助的評定標準,能夠按照英美軍隊的要求來套用嗎?

租借法案的來龍去脈

在戰爭爆發前,美國和蘇聯兩國的互相敵視,基本上旗鼓相當:1939年的蘇—德和約,緊接著就是1939—1940年冬季對芬蘭的進攻,都使得蘇聯在美國大失人心。

希特勒進攻蘇聯時,絕大部份美國人都在冷眼旁觀,特別是想起蘇聯紅軍在芬蘭的拙劣表演後,美國民眾普遍期待德國人迅速獲得勝利——因為這樣可以把英國的軍事壓力引開。

41年的8月,蘇聯人民的英勇抗戰開始贏得美國國內日益增多的認可,蘇聯在美國的財產很快就解凍了。而美國政府也就此同意蘇聯在美國購買軍需品。在蘇德戰爭爆發的頭兩個星期裏,少量的貨物已經開始從美國運往蘇聯(沒有作戰物資)。

突如其來的太平洋戰爭,差點讓蘇聯在美國的印象徹底完蛋:因為美國人普遍認為,美日交戰後,蘇聯就會加入到美國一起——至少也會同意美國使用它位於遠東的軍事基地。

莫斯科保衛戰期間,開赴前線的坦克部隊。

而蘇聯對日保持中立的做法,在美國人看來,是如此的詭異和矛盾:「當美國首當其沖地遭到日本襲擊時,日本的宿敵俄國卻站在一旁躊躇不決」。對此,美國輿論的看法是:「如果蘇俄在我們對日作戰時不幫助我們,那麽,美國便可以提出不止一個理由來中止它的援俄政策了。」

但是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改變了一切,因為這是珍珠港事件後的幾星期中,盟國方面僅有的 鼓舞人心的訊息——在蘇聯新任駐美大使馬克西姆·李維諾夫的周旋下,美國人開始相信——俄國遲早會參加對日戰爭的,而且也許只會早不會遲。

在蘇德戰爭爆發後一個月,羅斯福總統就下達了命令,「立即將大量援助物資運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但是,當時所有的軍用物資已經全部被指定供給美國、英國或其他國家;蘇聯需要的武器裝備,無論如何在一夜間是生產不出來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原來計劃交付英國的裝備轉給蘇聯——但最快也要到9月份才能啟運了。

蘇聯在美國購貨,起先是用現款支付的,但是1941年的9月11日,蘇聯大使開始和美國談判某種形式的信貸。談判的結果就是史稱的【對俄國供應第一號議定書】(有效期至1942年6月),11月4日,史達林同意了羅斯福在信件中提出的10億美元無息貸款的條件,3天後,在「十月革命」紀念日時,羅斯福公布了交換的信件,並宣布蘇聯已經取得租借援助的資格了。

和美國人比起來,英國人運送作戰物資給蘇聯要迅速得多,有部份原因是英國已經進入戰時狀態兩年多了,而且戰備物資的儲備也比較充足,因此早在【第一號議定書】生效前,英國就已經運輸了450架寶貴的戰鬥機給蘇聯——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和延長蘇聯人的抵抗——盡管英國的軍事專家普遍不看好蘇聯。

莫斯科保衛戰,步兵開赴前線

現在,美國和英國在支援蘇聯這件事情上已經沒有什麽異議了,唯一的問題就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船只,怎樣才能把急需的物資送到遙遠的蘇聯人手裏呢?

更何況,美國直到1941年底才加入戰爭,他們的國內產能要什麽時候才能滿足戰爭時期的可怕需要呢?

所以我們需要明確的第一個事實就是,在1942年裏,美國的國內總產值雖然比前一年提升了3倍,但是仍舊遠遠無法滿足自己和盟國的需要,也就是說,大家津津樂道的美國工廠暴「坦克」、「暴飛機」,下餃子一樣造航母、造貨輪,都是1943年以後的事情了。

而船舶問題,則是1942這一年裏,最讓盟國感到棘手和頭疼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上半年盟國被德國潛艇擊沈的貨船數量太多;二是因為當時的船廠的產能大部份都被用於生產軍艦了。

因為運輸方面、生產和物資供應等方面的困難,嚴重幹擾了【對蘇聯供應議定書】的履行,直到1942年3月,大部份應該運出的物資還滯留在美國。得知這一情況的羅斯福總統,下達了特別命令,讓蘇聯可以優先獲得指定給它的物資。

然後在4月份,運往蘇聯的物資激增——但是,這會兒正好是北極地區的極晝時間,於是,駛往莫耳曼斯克的運輸船隊,就不停地被近在咫尺的德國空軍和海軍聯合雙打,最終損失慘重。

1942年4月-6月,從美國港口出發的84艘貨船中,只有44艘完成了運輸任務,23艘在半路被擊沈,其余的貨船只好在蘇格蘭卸貨——於是蘇聯人指責英國人偷走了原來屬於他們的租借物資。

客觀來講,到1942年6月底【第一號議定書】到期的時,英美兩國確實按照條款履行了供貨協定,但因為協定中僅僅規定了要向蘇聯人提供物資,卻忘記考慮如何解決運輸問題,結果就是只有80%的物資完成了裝船,但其中的很大一部份沒有運出去。

在雙方的努力下,兩條更加安全的運輸路線被開辟出來:一條是從波斯灣港口出發,走陸路穿越伊朗(那會兒叫波斯),另一條就是用(美國造的)蘇聯船只橫跨太平洋。

【第二號議定書】從1942年7月1日生效,有效期1年,為了安撫蘇聯,美國和英國同意在這一年裏運輸440萬噸物資前往蘇聯,但是同樣因為運力有限和德國海軍和空軍的絞殺,在遭遇了兩次慘痛的損失後,1942年的運輸行動幾乎沒有,直到1943年初,才恢復正常的物資援助。(註4)

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反攻。

或者用金額更能說明提供物資的規模,在蘇聯最困難的1941和1942年,美國分別提供了價值2000萬美元和13.76億美元的貨物和勞務;而英國在這一時期提供的物資價值1.877億英鎊。

但是,光看租借物資和互助物資的數量或者價值,都是沒法十分恰當地說明它們對蘇聯的重要性的。比如橡膠和軸承,這些關鍵性的物資,幫助了蘇聯的戰時工業體系不會因為缺貨而大面積停產,再比如高辛烷值的航空汽油,生產飛機必不可少的鋁,等等等等,都是如此。

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援助物資

正如上文所述,討論援助物資對蘇聯戰時經濟或者衛國戰爭的重要性,不僅僅要看物資的數量和價值,還應該了解某些戰略物資在蘇聯的生產或戰爭中所占的比例,這樣才能有較為客觀的認知和判斷:

戰前,蘇聯經濟最薄弱的地方就是航空汽油的生產,車輛用的汽油生產緊隨其後,供數量龐大的裝甲部隊使用的汽油尤其短缺——到開戰前夕,航空汽油只能滿載實際需求的4%。

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569959噸高辛烷值的航空汽油,英國和加拿大提供了519711噸航空汽油;因為蘇聯的戰鬥機發動機對汽油的辛烷含量比較低,所以這些進口的燃料都要和自產的進行混合使用。(註5)

而蘇聯在統計戰爭時期的生產數據時,是將各類援助物資通通算入自己的產量的,因此,從1941年7月-1945年9月,進口的航空燃油占到蘇聯總產量的57.8%,是蘇聯自己生產數量的1.4倍。

汽車用汽油一共從美國獲得了242300噸,這個只占蘇聯戰時總產量的2.8%,但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蘇聯方面申請援助物資時,構成有些不合理——他們要了太多的汽車,卻只要了少量汽油。

示意圖

說到汽車,蘇聯在戰時自己一共生產了265600輛,而從美國運過來了409500輛,占到了蘇聯紅軍擁有汽車總量的32.8%(其余58.1%是自產,9.1%來自繳獲)。但是美國運來的汽車載重量更大,而且效能更加優良——不誇張地說,就是依靠進口的汽車,戰爭後期的蘇聯紅軍成功地實作了摩托化(提供了32200輛摩托車)。

在美援物資中,有一項是經常被人忽視卻作用極大的,就是鐵軌和機車、車廂。在戰前,蘇聯的鐵路系統就不堪重負,而戰爭爆發後,大量的鋼和生產裝置要用於武器生產,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物資支援,蘇聯的鐵路幾乎無法發揮作用:

美國向蘇聯提供了621930噸鐵軌(全是重軌),占到蘇聯戰時重軌產量的83.3%;美國還向蘇聯提供了1900台蒸汽機車和66台柴油機車,11075節車廂,有效地防止了蘇聯鐵路系統陷於癱瘓。

戰爭期間,盟國援助了蘇聯317900噸火藥和炸藥,占到蘇聯總產量的53%;387600銅材料,占到蘇聯總產量的82.5%。

另外,為了緩解蘇聯銅金屬匱乏的窘境,美國還提供了大量的無線電通訊裝置:戰地電話線1559421公裏,海底電纜3423公裏、水下電纜1793公裏;35800台無線電裝置、5899台無線接收裝置和348台雷達。

和銅材類似的是鋁材,這是航空工業和坦克發動機需要的重要材料,蘇聯戰時從西方一共獲得了328100噸鋁,這支撐著它得以生產出比德國多1.4倍的軍用戰機,而德國在1941-1944年獲得的鋁可是1704000噸。

而坦克和作戰飛機這一方面,美國援助了7057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英國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輛;飛機西方一共援助了18865架,其中作戰飛機有大約17000架,分別占到蘇聯總產量的12%和15%。

另外一項舉足輕重的援助物資就是汽車輪胎和橡膠,分別是3606000個和103500噸天然橡膠。

食品方面,美國援助了610000噸糖,占蘇聯總產量的41.8%;664000噸肉罐頭,是蘇聯總產量的108%,這些肉罐頭還占到了蘇聯戰時肉類總產量的17.9%。這些東西,給了蘇聯紅軍和居民很大的幫助。

除開裝備,可能對蘇聯幫助最大的就是各種先進的機床了,美國戰時提供了金屬切削機床38100台,英國提供了6500台機床和104台沖床;這些物資的總價值約為6億美元。

客觀來講,西方對蘇聯的物資援助,在數量上並不明顯,但是在價值和作用上意義重大;但是比較尷尬的是,大批物資順利進入蘇聯,已經是1942年年底甚至1943年了,在蘇聯最為艱難的1941年6月-1942年6月期間,因為各種原因,援助物資的數量和作用並沒有西方主流觀點認定的那麽大。

而從1943年開始,海量的物資才得以順利輸入蘇聯,蘇聯的軍工企業得以將本國有限的工業資源和原料盡數投入武器生產;在戰爭中磨練了兩年,又開始得到充足武器裝備的蘇聯紅軍,就此成為了二戰戰場上最令人生畏的陸軍部隊。

來自美國的援助物資大部份都是無償的,因為在羅斯福看來,蘇聯人早已經用自己的血肉,支付過高昂的代價了。

參加史達林格勒戰役的蘇軍騎兵師。

註1:本文關於蘇聯的大部份戰時生產數據來自: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N·A·沃茲涅先斯基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經濟】,這是蘇聯官方關於戰時經濟的重要著作。書中數據的真實性和傾向性大家可以自己去評判。

註2:英國駐莫斯科大使斯塔福德·凱瑞普斯爵士和史達林一次談話的報告,在談話中史達林談及了莫斯科可能失陷和蘇軍可能要退到窩瓦河東岸的可能性。

註3:數據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經濟】,但是蘇聯的官方歷史有個通病,就是為了宣傳的目的而隨意重寫。

註4:著名的PQ-17船隊被血洗,就是英美兩國的第一次慘痛嘗試。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我的相關文章:冰海大逃殺——「PQ—17」船隊的慘劇

註5:之所以出來這麽個有零有整的數位,是因為美國的計量單位是美噸——一噸2000磅,約合907公斤。

各位讀者朋友們,創作不易,喜歡這個故事的話,能否轉發再點個贊呢?

#文章先發挑戰賽##二戰##軍事##我要上頭條##頭條創作挑戰賽##歷史冷知識##歷史##精品長文創作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