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持續增長:全球軍費緣何漲聲一片

2024-02-27軍事

近日,美國【2024 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公布,根據該法案,美國2004財年軍費將達到破紀錄的8863.49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增加280多億美元增幅超3%,而這只是各國2024年軍費普漲的一個縮影。那麽究竟是哪此原因導致全球軍費普漲?

全球軍費「漲聲」一片

美國軍費的大幅增長始於2018年,該年透過的 2019 財年軍費預算達 7160億美元,比2018財年的6220億美元猛增近千億美元,增幅超過15%。此後5年,美國軍費一路飆升,2024財年的軍費與2018財年相比,增幅已超過42%,其金額超過全球軍費排名第2到第9名國家的總和,無論增幅還是總額都極其驚人。

美國大量采購先進武器,圖為F–35A戰鬥機

然而,這並非美國獨有的狀況。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3年釋出的數據,截至2022年,全球軍費已連續8年增長。美國軍費增長固然驚人,但從增幅來看,有些國家甚至超過美國。比如,日本2024財年防衛費達7.95萬億日元(約合540億美元),同樣創下歷史新高,比上一財年增長16.5%,而2023財年的防衛費本身就比2022財年大漲了27%。這還不算完,按日本政府提出的規劃,未來幾年軍費還將進一步增加,到2027年將達8.9萬億日元(約合600億美元)。相比之下,南韓2024財年軍費預算為59.6萬億韓元(約合446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加約4.6%,雖少於日本,但也保持了4%以上的增長。法國2024財年國防預算為497億美元,也比去年增長7.5%,創下冷戰後增速新高。即使是遠離熱點區域,軍隊規模有限的紐西蘭,今年的軍費也猛增8%以上,達到33億美元。

身處軍事沖突之中的國家,其軍費增幅更為驚人。比如,俄羅斯2024年財政預算案中,軍費開支達10.8萬億盧布(約合1200億美元),比上一年猛增68%,在財政預算中的占比27%,穩居世界第三。此外,俄羅斯2024 年財政預算中還有3.6萬億盧布(約合430億美元)用於國內安全,也可納入廣義的安全費用中去。兩者相加,占到俄羅斯財政預算的近40%。

俄烏沖突另一方的烏克蘭,2024年也列出16850億格裏夫納(約合 447.5億美元)的巨額軍費。雖與上一年相比的增幅只有6.7%,遠低於俄羅斯,但其在財政預算中的占比超過54%,又遠高於俄羅斯。值得註意的是,烏克蘭2024年的預計財政收入僅有15600億格裏夫納,約為其財政支出的一半左右,這就意味著另外一半財政支出要靠舉債或外援。

大量西方援烏的裝備戰損,圖為在俄烏戰場上被摧毀的豹6坦克

同樣身處軍事沖突中的以色列,2024年1月透過了修正後的2024年財政預算,其中軍費超過310億美元,比2023年猛增83億美元增幅超34%。此外,還有超過65億美元用於撤離和安置加薩走廊周邊的居民,以及加強警察等安全部門。

從全球範圍的軍費普漲可見,當前國際安全環境已發生重大變化。

危機感倒逼歐洲諸國

軍費普漲彰顯了彌漫全球的危機感,但危機感的來由及表現卻迥然不同——有的國家是自己制造出來的危機感,有的國家是被其他力量所影響而形成的危機感,也有的國家就是假借危機感「趁火打劫」。

軍費「大戶」美國可謂諸多危機感的源頭。 其實美國軍費在冷戰後曾長期保持穩定,歐巴馬政府期間還出現過較大振幅的下降,2015年的降幅一度達15%。然而川普上台後,美國國家戰略重回「大國競爭」於是從2018年起,美國軍費就進入一路狂漲的模式。

按美國政府說法,增加軍費是為了應對其他國家威脅。在美國看來,冷戰後的幾十年因放松軍備發展導致其軍事優勢不再, 難以應對其他國家迅速增長的威脅。這種說法,將美國的霸權主義邏輯暴露無遺。當前美國仍是世界第一強國,他們所謂的優勢不再,只不過是自認為不再擁有壓倒性優勢,在技術上失去了代差級領先而已。盤點2024財年的美國軍費可發現,用於裝備采購的預算為1691.69億美元,用於研發、測試和評估的預算為1459.45 億美元,用於營運和維護的預算為 2888.23 億美元,用於軍事人員的預算為 1767.65 億美元。其中,研發費用比例較前些年大幅增加,增速高於其他類別,而且美軍大力推動的研發計畫涵蓋了高超聲速武器、新型戰略核潛艇、新型核武器等尖端科技,顯現出其急於在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進而拉開差距的心理,這也與近年來美軍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戰略」相呼應。

此外,2024財年美軍延續了「買買買」的風格,其采購清單中既有攻擊型核潛艇、F-35戰鬥機、伯克級驅逐艦這些持續批次采購的計畫,也有B-21轟炸機、新式洲際飛彈等新研制的武備。各種彈藥的生產也是美軍重點投資領域,軍費中約有300億美元被用於生產包括各種飛彈在內的彈藥,這顯然是受俄烏沖突影響所致。

美國采購的伯克3型驅逐艦首艦「盧卡斯」號

值得註意的是,2024財年美國軍費增幅雖是近5年來最低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要減緩其軍備擴張速度,只是因為目前軍費基數太大,同時國家債務飛漲,影響到了財政預算而已。其實,僅其增加的絕對值280多億美元,就已超過加拿大2024年的軍費預算。

如果說美國的軍費增長是主動為之的話,那麽歐洲諸國增加軍費多少有點心不甘情不願。川普政府時期,美國提出要求歐洲承擔更多防務支出,甚至明確要求北約各國把軍費增至GDP總額的2%標準。歐洲諸國對這一要求的響應雖並不積極,但在壓力下也不得不逐步增加軍費。到2019年,北約軍費支出比2015年增加了17%,大多數北約國家的國防支出都有所增長。其中,德國軍費增長最為顯著,相比上一年增長10%,達493億美元。

此後雖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國軍費增長放緩,但俄烏沖突改變了一切。德國在2022年2月底設立1000億歐元特別國防基金,用於購買各種武器裝備。2023年9月,德國總理朔爾茨提出,將在2028 年前每年額外增加250億至300億歐元軍費。同樣是在2022年,法國計劃未來每年增加30億歐元軍費,直到年度軍費達到500億歐元。英國則宣布,到2030年軍費支出將比目前水平增加一倍,達到1000億英鎊,最終實作英國軍費預算占GDP3%的目標。

對歐洲而言,最大的麻煩是,經過冷戰後30多年的和平,各國的彈藥與武器裝備產能已嚴重下降,無法迅速擴大軍隊規模及更新現有裝備,更不用說補充庫存了。為盡快彌補戰力缺口,歐洲諸國把目光投向海外。比如,波蘭在2023年9月決定,斥資100億美元購買486套「海瑪斯」火箭炮及配套裝置。此前,波蘭已從南韓采購了主力戰車、自行火炮、戰鬥機等大量裝備。德國不僅決定為空軍采購美制F-35A 戰機以替換「狂風」戰機,還將為陸軍采購美制CH-47F直升機替換CH-53G直升機。因此,歐洲諸國軍費的增長,最大受益者並非本土軍工企業,而是美國的軍工集團。

南韓K–2主力戰車大量銷往波蘭

印太情況各不同

作為另一大熱點地區,印太各國軍費上漲的背景又與歐洲諸國有所不同。

日本和南韓作為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盟友,在川普提出增加軍費要求時就積極響應。按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南韓2018年的實際軍費就達430億美元比前一年猛增10%,2021年達502億美元,比前一年又增加10.3%。日本軍費同樣不斷創下新高。

不過,日韓增加軍費與其說是受美國的壓力所迫,倒不如說是以美國壓力為借口主動為之。從2013年開始,日本的防衛預算就進入增長通道。盡管有的年份增長振幅不大,但累積下來仍相當驚人。俄烏沖突爆發後,日本又有了更多借口,在2022年制定的【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中,日本政府計劃撥款43萬億日元(約合3180億美元)用於未來五年(2023至2027財年)的國防開支。

在高額軍費支持下,日本啟動了一系列軍備制造/研發計劃,包括建造新型驅逐艦、新型護衛艦,從美國采購「戰斧」巡航飛彈,自行研制遠端巡航飛彈、高超聲速飛彈,研發下一代戰鬥機等。其最終目標是要增強自衛隊的進攻能力、改變原有的防衛內容,實作所謂「正常化」。

南韓也同樣在謀求軍事方面更大的自主權。2023年 12月,南韓公布五年國防規劃,決定從2024年起到2028年投入 349萬億韓元(約合2606億美元),用於國防領域。這份五年規劃與前一年公布的規劃(2023年至2027年)相比預算增長5%。看起來增幅不大,但考慮到多年保持這個增長速度,累積起來也相當可觀。值得一提的是,南韓的重大裝備研發制造計畫是不算在軍費瑞的,這表明其實際軍費支出遠比公開數據高。與日本一樣,南韓增加的軍費主要用於增強自己的攻擊能力,其重點是構建「南韓型三軸作戰體系」,南韓2024年軍費預算中就有7.16萬億韓元(約合53.5億美元)用於該體系建設。該體系由「殺傷鏈系統」「南韓式飛彈防禦系統」和「大規模懲罰報復作戰計劃」組成,主要用於對抗所謂「北韓飛彈威脅」。

南韓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新武器開發,圖為南韓KF–21戰鬥機

同樣與美國深度繫結的澳洲,2024年的軍費預算也達到驚人的525.88億澳元(約合347億美元)。相較於澳洲的人口和軍隊規模而言,堪稱「天價軍費」,已超過澳洲GDP的2%。澳洲的軍費除用來「買買買」外,還有不少花在更新軍事設施方面。2023年4月,澳防長宣布,將在未來四年內撥款38億澳元(25 億美元)用於北部軍事基地的現代化建設。這些基地的主要使用者一直是美軍,其用意不言而喻。

除美國的盟友外,一直致力於成為「有聲有色大國」的印度軍費同樣保持高速增長。2023年2月,印度公布的2023至2024 財年國防預算為 5.94萬億盧比(約合726億美元),達到GDP的2%,比前一年度增長 13%。值得註意的是,印度每年公布的國防預算與其實際使用的經費間出入較大。比如,2022至2023 財年國防預算為5.25萬億盧比,然而實際使用的經費達 5.85 萬億盧比,比預算多出11.4%。

印度的軍費額雖高,但人員費用占比達到畸形的高度。比如,2023 至2024財年軍費中,有2.77萬億盧比用於軍餉和軍人福利,1.38萬億盧比用於退休軍人養老金,兩者相加超過4.15萬億,占軍費總額的近70%,遠高於其他國家。這樣一來,用於其他計畫的經費勢必要壓縮,在保證軍備采購費用的前提下,印度國防科研方面的投入就少得可憐,2023至2024 財年只有2326.4億盧比(約合28億美元)用於研發,只占軍費總數的4%,這也是印度自研裝備進展慢的要因。

值得警惕的「推波助瀾者」

這一輪全球軍費暴漲的直接因素,無疑與俄烏沖突、巴以沖突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地區緊張局勢息息相關,但從更深層次看,美國因素也不容忽視。

印度國防預算中用於人力資源投入的占比非常高

首先,美國一國的軍費就占全球軍費的40%,最近五年美國軍費增幅超過40%,自然會帶動全球軍費大幅增長。同時,美國近年來軍費增長的背景是其國家戰略重回「大國競爭」。為此,美國不僅自己窮兵黷武,還威逼利誘各盟國提高軍備投入,並給北約成員國列出占GDP2%這條「及格線」。此外,美國還積極鼓動地區對抗,在亞洲,挑動日、韓、澳、菲等國挑釁中國,在歐洲,施壓各國對抗俄羅斯。事實上,俄烏沖突的爆發,也與近年來美國持續在烏克蘭問題上步步緊逼密切相關。

面對美國這種蓄意制造對抗、營造緊張氣氛的諸多行徑,其他國家在增加軍費投入的同時,也積極進行軍事科技的研發突破。比如,俄羅斯近年來在高超聲速武器方面取得不少成就,震懾美國,俄烏沖突爆發後又成為美國進一步加強軍備、恐嚇盟友的借口,這就在事實上形成了多個區域範圍內的軍事競爭,進而導致軍備競賽。

其次,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給現有軍事技術和戰略戰術帶來巨大沖擊,世界各國都在根據實戰經驗對本國武裝力量進行改造提升。比如,受俄烏沖突中天量彈藥消耗的刺激,現在許多國家都在著手提升彈藥產能。歐洲各國155公釐炮彈的產能已從2022年初的24萬發/年提至40萬發/年。而無人機的廣泛套用,也進一步助推了全球無人機領域的大發展。

再次,一些國家借全球動蕩之際,謀求更高的國際地位或更大的國際影響力。比如日本和南韓,就對只能給美軍打下手、當小弟的定位頗為不滿。尤其是日本,因歷史原因,美國一直對其管控打壓。如今出於地區對抗的需要,才逐步放松了對日本的壓制。日本自然借機加強軍備整備,不斷尋求突破。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歐洲。波蘭近年來一直在謀求取代德法,成為歐洲領導者。所以,俄烏沖突爆發後,波蘭不僅為烏克蘭提供大量援助,還以「抵抗俄羅斯威脅」為借口,大力增強軍備。2022年,波蘭的軍費占GDP 2.4%,2023年增至占GDP3%,近日釋出的2024年國防預算達到 1181.4 億茲羅提(約合298億美元),約占GDP3.1%。若再加上武裝部隊支持基金,國防預算總額將達 1590 億茲羅提,占GDP 4.2%。

日本在海軍建設方面始終堅持投入

全球沖突不斷、硝煙不散,加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強國不斷制造不安全感,且對風險外溢效應推波助瀾,導致緊張局面不僅難以緩解而且進一步加劇,進而刺激更多國家加強軍備,這才形成了當下軍費普漲的惡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