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抗戰故事丨成立於蠡縣的人民子弟兵——第七團

2024-01-10軍事

作者:魏漢民

冀中區人民子弟兵第七團,是我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軍三師七團的前身,是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蠡縣愛國青年為抵抗日寇侵略,於一九三七年十月組織起來的一支人民子弟兵。

這支隊伍,在抗日戰爭年代,縱橫奔馳在華北、西北戰場上,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前仆後繼,東擋西殺,曾多次沈重打擊日寇,在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中,又不斷地榮立戰功,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功勛卓著的英雄團隊之一。

蘆溝橋的炮聲,激起了蠡縣人民抗日救亡的怒潮。城鎮鄉村,群情激憤,紛紛成立武裝,抗日烽火,燃遍全縣。以呂正操為司令的人民自衛軍和以孟慶山為司令的抗日遊擊軍,在高蠡邊沿地區蓬勃發展起來,成為冀中區抗日武裝的中堅力量。

一九三七年十月,蠡縣南區李殿榮、李錫榮、杜凱軒等人,企圖在原南區「聯莊會」的基礎上建立一支武裝,打著抗日救國的旗號,也可保護個人的財產,遂找到七器村當時滯留在家的共產黨員李繼之同誌,商量共同組織武裝。李請示縣委同意後,於十月中旬,同去人民自衛軍司令部請委,呂正操司令孫誌遠主任及侯玉田同誌熱情地接見了他們,並行給了遊擊軍第三支隊的委任狀,任命李殿榮為支隊長,李錫榮為副支隊長,李繼之為政治主任,在蠡縣南區一帶著手組建工作。

早在一九三O年前後,蠡縣南區為防匪患,曾組織過「聯莊會」。據李繼之談,聯莊會一次就購進駁殼槍一百廿余支,零散購置的長短槍亦為數不少;另外,還有些地主、富農也都私自購買槍支用以看家護院。這些武器至今還大都在農村收藏著,是建軍工作上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當時決定人槍的來源都按地畝攤派,有人的出人,有槍的出槍,無人無槍的出錢,由於當地條件充足,辦法適宜,組建工作進度很快,到舊歷年底就召募了五百余人,長短槍五百余支。

剛組建的這支隊伍,成分復雜,舊軍人較多,地區觀念深,農民意識強,個人主義思想嚴重。但有一個服從命令的好習慣。透過細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嚴格的紀律管理,思想覺悟逐步提高了,為今後改編打下了基礎。

與此同時,中共蠡縣縣委也開始了建軍工作。在三七年十一月間,縣委呈請冀中區遊擊軍司令部孟慶山批準,由李繼之、王耀華、張遜之等同誌親自著手組織遊擊軍第五支隊。

從無到有,白手起家。人槍籌集主要透過三條途徑:第一、縣委向各區村黨組織下達指示,號召黨員帶動赤色群眾,攜槍來縣參軍;第二、縣委直接派人下鄉宣傳動員招募人員和槍支,第三、利用各種關系動員參軍。如鮑墟村農民素有習武練功的習慣,本村共產黨員王夫同誌就把這些農民組織起來,成立了「武術大隊」,由舊軍人出身的張子敬任大隊長,王星橋(後改名王敬)任指導員。成立不久,便拉到城內,集體參加了第五支隊。

李繼之、張遜之兩同誌原系蠡縣縣立高小畢業生,後又返校任過教師。他們便利用同學關系,師生關系,以及親屬、同事、朋友等關系動員參軍。在黨的政策影響和正確領導下,很多黨員、進步教師、學生、工農兵商等紛紛投奔縣城,踴躍參加第五支隊。

這支隊伍,黨員多,成份好,骨幹力量強,工作進行迅速順利。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就發展到五百余人,長短槍達四百余支,成為冀中區戰鬥力較強的一支抗日武裝。

及時進行整頓編制工作。首先把第五支隊分編為四個連,選撥有軍事知識的人員任連排長,教師和青年學生負責政治宣傳工作,共產黨員任軍政幹部,由戰地動委會負責糧菜供應。每人每天小米一斤,菜金五分,服裝自備,冬天住教室,鋪草當被,合衣而眠,頂風冒寒上操訓練。五個月沒有發過津貼,生活十分艱苦,但同誌們無一怨言,到處歡聲笑語,救亡歌聲此起彼伏。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拂曉,駐蠡縣於八村的人民自衛軍第二團,遭到高陽日軍板垣師團42聯隊3中隊的圍襲。我五支隊聞訊,由張遜之、李則涵兩同誌率領戰士前往支援,形成兩面夾擊,將來犯之敵全部殲滅,繳獲日軍炮車兩輛,收發報機一台,步槍8支,斃敵廿七人,我無一傷亡,這個輝煌勝利,揭露了日本不可戰勝的無恥讕言,鼓舞了群眾,鍛練了自己。

從七七事變以來,在黨和抗日政權的領導下,縣、區、村相繼建起了人民自衛隊,縣設總隊部,區、村設大、中、小隊部。各村自衛隊員不脫產,主要任務是維持地方治安,有時也配合大部隊作戰或運輸。

一九三八年二月,呂正操司令,率部隊來蠡縣活動,根據冀中區黨委擴軍計劃,並征得蠡縣縣委同意,將我縣三支隊、五支隊及縣區村部份自 衛隊,合編為人民自衛軍第七團,團長李弗畏,政治主任李繼之,副團長王耀華,參謀長李憲周,組織科長張遜之,供給處主任魏化成,管理處主任魏洋之,特務連長車相臣,衛生隊長杜德林,團特派員劉鳴琴。

團下設三個營,一營由原遊擊第五支隊組成,營長韓福全,副營長劉永義,教導員王福吉,為七團的主力營。二營由原遊擊第三支隊組成,營長李殿榮,副營長杜凱軒,教導員李澤民,副教導員戶國俊。三營由各區村自衛隊組成,營長張洪濤,個副營長李則涵,教導員劉德漢。每個營均轄四個連,連同特務連,七團共十三個連,一千五百多人,長短槍一千余支,是當時人槍較充實的一支隊伍。團領導除李弗畏、張洪濤、車相臣、劉鳴琴四人為上級派遣外,其余都是蠡縣人,真是名副其實的蠡縣人民子弟兵。

張遜之少將

七團成立以後,稍加整訓,便進入了實戰。保定、定縣之敵,經常向安國、高陽地區掃蕩,到處燒殺搶掠,曾在高陽莘橋鎮制造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大慘案。七團開赴蠡縣東北地區嚴加警戒。

一九三八年三月底,高陽日軍企圖進犯我縣大百尺鎮,行至荊邱、北玉田,未敢冒進,又返回高陽。翌日中午,日軍出動汽車五輛,士兵一百余人,再次到達荊邱、玉田。我七團早已埋伏在榮營、大柳樹。戰鬥打響了,敵人倉皇逃竄,被我擊斃27人。因過早暴露目標,我一連長王秉義,機槍班長劉景陽等18名同誌亦壯烈犧牲。

這支部隊在歷次戰鬥中,不論隸屬關系和作戰地區如何改變,始終保持著我軍的優良傳統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根據縣委組織史資料整理

編者追加語

1937年7月7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在日寇的瘋狂進攻下,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黨、政人員紛紛南逃,潰散的士兵沿途搶劫,地方封建勢力乘機騷動,盜賊四起,土匪橫行,蠡縣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人心慌慌不安,社會秩序異常混亂。

為了穩定局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奮起抗戰, 中共蠡縣支部於7月10日,在蠡縣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一、透過聯合陣線(即統一戰線)的形成,成立蠡縣各界抗日救國會,動員群眾,迅速掀起抗日熱潮;二、積極恢復和發展黨的各級組織,領導群眾進行對日鬥爭,三、籌備武裝,建立抗日義勇軍,開展敵後遊擊戰爭,還決定中心支部成員均參加救國會,以便形成救國會內黨的領導核心。

按著中心支部的決議,7月14日,組成了蠡縣各界抗日救國會。出版了【救亡報】,印發了大量宣傳品,組織了歌詠隊到鄉村宣傳演出,群眾的抗日情緒非常高漲,在黨的領導下,組建了「華北抗日自衛軍第一大隊」和「人民子弟兵一一第七團」走上了抗日前線。從此,黨領導蠡縣人民對日寇展開了艱苦卓越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