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700抗戰軍民擊敗1000日軍,日軍部隊解釋:因為我們沒有狗

2024-11-04軍事

1938年末,在廣東佛山三水近郊的一場戰鬥中,700名中國抗日軍民以寡擊眾,成功擊退了日軍大阪第四師團第八聯隊近1000人的駐守部隊。這支被稱為"敗不怕的八聯隊"的日軍,不僅在戰鬥中損失慘重,遺失數個重要據點,更因為其荒唐的戰敗解釋在日軍內部引發軒然大波。面對上級質詢,他們竟然將失敗歸咎於據點周圍的警戒犬被遊擊隊提前宰殺。

商販作風染軍營 戰場一派逐利忙

在日本帝國陸軍的諸多部隊中,大阪第四師團堪稱一朵奇葩。這支部隊從成立之日起就與眾不同,被日本歷史學家關幸輔在【日軍第一窩囊師團】一書中冠以"最窩囊"的稱號。

日軍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部隊會帶有其駐地的特點。大阪作為日本最重要的商業城市,幾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市井文化,深深影響著這支部隊的性格。

大阪人骨子裏流淌著精明的商人血液,他們對大名的苛捐雜稅滿腹牢騷,也對天皇的權威不以為然。這種市民性格在第四師團官兵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部隊上下的一切行動都透著生意經,從軍官到士兵,人人都在琢磨著如何在戰爭中撈一筆。他們的行軍路線選擇,往往不是基於軍事需要,而是著眼於哪裏有生意可做。

在戰場上,第四師團創造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他們公然制定了"不打硬仗"的內部原則。這支部隊的指揮官們認為,既然能活著賺錢,為何要去送死。

整個戰爭期間,第四師團的傷亡人數遠低於其他日軍部隊。他們不是不會打仗,而是不願意打仗,把保命賺錢看得比效忠天皇更重要。

部隊裏甚至流傳著一句話:"打仗不如做買賣"。這種態度讓他們在日軍中備受詬病,卻也讓他們在戰爭結束後活得比其他部隊體面得多。

"商販師團"這個綽號不脛而走,在日軍內部廣為流傳。這個稱號既是對他們軍紀渙散的諷刺,也是對他們經商才能的認可。

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曾專門研究過這支部隊的特殊性。他指出,大阪第四師團的表現,實際上反映了日本軍國主義與商業文明的沖突。

在戰爭年代,當其他部隊的士兵在為天皇效忠而戰時,第四師團的官兵們卻在盤算著戰後的商業機會。他們隨身攜帶的不只是武器彈藥,還有賬本和貨物清單。

這支部隊的獨特之處,還體現在他們的軍事訓練上。與其他部隊註重戰鬥技能不同,第四師團的訓練內容常常包括市場調查和價格核算。

戰爭期間,第四師團創下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紀錄"。他們是日軍中唯一一支會因為做生意耽誤作戰的部隊,也是唯一一支會把軍需物資當做貿易商品的部隊。

他們的這種特立獨行,在日軍高層看來簡直是一種恥辱。但對於部隊中的官兵來說,這卻是一種實用主義的生存之道。

這支"最窩囊師團"的存在,為殘酷的戰爭增添了一抹特殊的色彩。他們的故事,也為我們展示了戰爭的另一面:在刺刀與槍炮之外,還有市井百態與人性百般。

師團征戰遲遲到 水牛戲水誤軍機

1938年,大阪第八聯隊接到了前往張鼓峰參戰的命令,這是他們第一次出征。誰知等他們抵達前線時,戰役已經落下帷幕,讓這支部隊的真實戰鬥力仍是個謎。

隨後,第八聯隊被編入侵華日軍21軍,準備向廣東發起進攻。當時大阪第四師團的部份兵力已在武漢會戰中嶄露頭角,卻是以糟糕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在日軍內部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有大阪兵參與的戰鬥,往往會讓中國軍隊士氣大增。原本勝券在握的戰鬥,也可能因為他們的加入而功虧一簣。

21軍指揮官古莊幹郎中將對第八聯隊的能力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他將這支部隊安排在第二梯隊104師團,給他們分配了一個相對簡單的任務:在大亞灣東側的鹽竈背登陸,然後跟隨大部隊向前推進。

登陸行動開始後,日軍第五師團和第十八師團迅速在大亞灣登陸,並向廣州方向挺進。由於粵軍主力此時正在增援武漢前線,廣東第七戰區的防守力量十分薄弱。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緊急調集了五個師的兵力,在增城一帶布防,準備阻擊來犯之敵。日軍104師團接到命令後,要求所屬部隊火速向增城方向集結。

然而,大阪第八聯隊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其他部隊都在快速推進,唯獨他們還在鹽竈背一帶磨磨蹭蹭,遲遲不見動靜。

上級發來嚴厲督促後,第八聯隊隊長宮田大佐不得不采取強制措施。他甚至用指揮刀的刀背抽打那些動作遲緩的士兵,試圖加快行軍速度。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風平浪靜的登陸地點,竟然有士兵因為背包太重而溺水身亡。這種離奇的傷亡方式,在日軍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當第八聯隊終於抵達廣州時,已經比預定時間晚了整整十天。日本軍部震怒,立即傳喚宮田大佐前來解釋延誤原因。

宮田大佐遞交的報告堪稱日軍戰史上的一大奇聞。他聲稱延誤的原因竟然是一群不聽話的水牛搗亂。

原來,第八聯隊在登陸後發現運輸馬匹紛紛病倒,無法繼續行軍。為了解決運輸問題,他們在途中搶奪了一群水牛用來馱載物資。

這些大阪兵對水牛的習性一無所知,只看到它們體型健壯,性葛文順,覺得是理想的運輸工具。他們把食鹽、食品和彈藥等重要物資都綁在水牛背上。

就在行軍途中,炎炎烈日下,這群水牛突然集體走向路邊的池塘。在所有日軍目瞪口呆的註視下,水牛們馱著各種軍需物資,悠然自得地泡起了澡。

日軍士兵們不得不跳入水中,一邊拉扯水牛,一邊搶救被泡濕的物資。這場鬧劇讓整支部隊疲憊不堪,不得不就地休整三天,等待彈藥和物資晾幹。

這起荒誕的事件成為日軍內部的笑柄,也讓古莊幹郎中將對第八聯隊徹底失去信心。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讓這支部隊擔任重要任務。

對於一支正規軍隊來說,因為不了解水牛習性而耽誤軍情,這種理由實在難以啟齒。但對於以精打細算著稱的大阪商人來說,這或許只是一次失敗的"投資"。

遊擊智謀破軍營 警犬喪命成把柄

1939年春天,大阪第八聯隊在廣東佛山三水近郊地區駐紮,建立了數個軍事據點。這些據點分布在戰略要地,用於控制當地交通要道和村鎮。

日軍按照慣例,在每個據點周圍都布置了警戒犬,用於夜間巡邏和防範敵人偷襲。這些軍犬是日軍的重要防衛力量,能夠及時發現並示警潛在的威脅。

當地的抗日遊擊隊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了第八聯隊的防衛漏洞。遊擊隊由500名正規軍和200名民兵組成,他們制定了一個周密的突襲計劃。

遊擊隊決定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分成多個小組同時對幾個據點發起進攻。行動之前,他們派出善於捕獵的民兵,悄悄潛入據點周圍。

這些經驗豐富的獵手利用腌制過的特殊肉食,在夜色掩護下放置誘餌。警戒犬聞到香味,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過去。

行動當晚,遊擊隊員們利用嫻熟的捕獵技巧,無聲無息地制服了這些警戒犬。沒有了犬吠示警,日軍的第一道防線就這樣被悄然突破。

遊擊隊選擇在淩晨分時發動突襲,這個時候日軍士兵警惕性最低。他們分成幾路,同時向不同的據點發起猛攻。

日軍始料未及,倉促應戰。沒有警戒犬的預警,據點內的日軍守備力量根本來不及進行有效的組織和部署。

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遊擊隊采取了突擊與包圍相結合的戰術。他們先控制了據點的制高點,切斷了日軍的聯絡和支援路線。

日軍在混亂中展開反擊,但由於缺乏統一指揮,各個據點只能各自為戰。遊擊隊則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對日軍進行分割包圍。

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個上午,遊擊隊成功攻占了幾個重要據點。日軍死傷超過百人,其余人員狼狽撤退。

這場戰鬥的勝利,讓當地百姓看到了抗日力量的成長。遊擊隊不僅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還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日軍上級得知戰鬥結果後,立即對第八聯隊進行質詢。他們要求聯隊長詳細解釋為什麽會在兵力優勢的情況下遭遇如此慘重的失敗。

第八聯隊的報告顯得異常狼狽,他們把全部責任都推到了那些死去的警戒犬身上。報告中說,正是因為警戒犬被提前殺害,才導致據點遭到突襲。

這個解釋在日軍高層中引發軒然大波。其他部隊的指揮官們紛紛表示,一支正規軍隊的防禦不能完全依賴軍犬。

古莊幹郎中將對這個解釋更是氣憤不已。在他看來,這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再次證明了第八聯隊的不堪一擊。

這場戰鬥成為了廣東抗戰史上的一個經典戰例。它證明了只要運用智慧和勇氣,即使裝備落後的抗日力量也能戰勝精良的日軍部隊。

當地百姓把這個故事傳頌開來,特別是遊擊隊智取警戒犬的計謀,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個故事也成為了嘲諷大阪第八聯隊無能的一個有力證據。

營生之道深套牢 戎馬生涯似經商

大阪第四師團在整個二戰期間的表現,被美軍情報部門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評估。他們給這支部隊貼上了一個獨特的標簽:"愛好和平的軍事單位"。

這個評價可以說是一語中的,既道出了第四師團不願戀戰的本質,也揭示了他們與其他日軍部隊的根本區別。在戰場上,他們更像是一群穿著軍裝的商人,而不是視死如歸的武士。

戰爭期間,第四師團在各個戰場上都留下了獨特的"商業銘印"。他們往往會在駐地附近開設商鋪,與當地居民進行貿易。

這支部隊的補給線總是異常充足,原因並非軍需處供應及時,而是他們善於經商。他們會把軍需物資當作商品,在當地販賣或者以物易物。

部隊中流傳著一套獨特的"生存法則":戰場也是市場,子彈再多不如鈔票管用。這種理念讓他們在作戰時總是格外謹慎,能避則避。

當其他日軍部隊在前線浴血奮戰時,第四師團的士兵們卻在研究當地物價,記錄各種商品的供需情況。他們的軍營裏不僅有武器彈藥,還堆滿了各種交易品。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第四師團展現出了驚人的適應能力。他們是最早接受戰敗現實的日軍部隊之一。

戰後第二天,令人咋舌的一幕出現了:第四師團的一些士兵居然在街頭擺起了攤位,向美軍兜售商品。這種迅速轉換角色的能力,讓美軍人員都感到不可思議。

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其他日軍部隊的官兵們面黃肌瘦、衣衫襤褸地歸國時,第四師團的士兵們卻個個面色紅潤,衣著整潔。他們不僅保住了性命,還在戰爭中保持了不錯的生活水平。

這種鮮明的對比在當時的日本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當地民眾都在議論,為什麽這支部隊能在戰敗後依然過得滋潤。

第四師團的經歷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一個特殊註腳。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在戰爭機器中保持商人本色也是一種生存之道。

這支部隊的故事被多位日本作家記錄下來,成為研究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素材。他們的經歷展示了戰爭年代裏的另一種生存方式。

在日本軍隊的正史中,第四師團的表現被認定為"不光彩"的典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或許代表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理性。

歷史學家們在研究這支部隊時發現,他們的行為模式與大阪商人的傳統驚人地相似。在最殘酷的戰爭中,他們依然保持著市井百姓的精明世故。

這支部隊的存在,為戰爭史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什麽叫"和平",即便是在戰爭年代。

時至今日,"商販師團"的故事仍在日本民間流傳。他們留下的不僅是一段軍事歷史,更是一個關於生存智慧的寓言。

這個特立獨行的師團,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從軍教到商賈的轉變。他們的故事,成為了二戰歷史中最具諷刺意味的篇章之一。

在戰後日本的集體記憶中,第四師團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符號。他們證明了即便在最黑暗的時代,保持本色也是一種難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