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十余萬日本女人,最終都去了哪裏?

2024-11-04軍事

1945年9月,隨著日本天皇宣讀停戰詔書,大量的日軍放下了手中的槍,乖乖地接受了被遣返回國等待審判的結局。但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卻仍然留下了超過百萬的日本僑民,其中就有十余萬的日本女人。

那麽,這些數百萬的日本僑民為什麽會被留在中國?那些日本女人最終都去了哪裏呢?

來自日本的開拓團

人們說起抗日,往往習慣性地說出「八年抗戰」,但實際上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卻遠遠不止「八年」,而是從1931年炮擊北大營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就已經從實際上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

其實,日本人早就覬覦中國東北的土地,早在1927年田中義一的【田中奏折】中就明確的提到「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滿蒙必先征服東北」,可見日本人對於東北這一片黑土地的評價是極高的,同樣也是極為重視的。

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國內的好戰分子們無比振奮,開始紛紛「獻計獻策」。當時日賓士城縣高中校長加藤完治和農林次官石墨忠篤,打著「為國家增加農業收入」的旗號,向日本皇室獻上了【滿蒙移民事業計劃書】,雖然當時日本政府內部還是有一些反對聲音,但很快就被那些狂熱分子所壓制。

1936年,日本關東軍透過了這個向東北移民的方案,進一步出台了【開拓團法】和【開拓農場法】等相關所謂的「移民法」,從第二年開始,由日本內政部門和關東軍先後出動了近千艘船只向東北進行移民運輸。

起初,日本方面向中國派遣的人員大多是商人以及工業技術人員,這些人和戰爭爆發之前便留在中國的日本僑民們基本住在大城市。當數以萬計的移民運動開啟之後,這些先到中國的「頭部人物」則開始向東北地區開闊地帶轉移,逐漸成為了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及遼寧北部地區「開拓團」的負責人。

在日本政府的規劃中,從1936年開始,將會陸續向中國進行移民,在20年的時間裏實作移民100萬戶、500萬人的「宏偉目標」。而這些開拓團則將會在為日本進行耕種、生產的同時,也間接實作了日本軍隊穩定地方治安、繼而占領中國的最終目標。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這些打著「耕種」旗號進入東北地區的開拓團,實際上就是一群一手拿著鋤頭、一手拿著長槍的侵略者。

不過,日本這個「移民500萬人」的「宏偉計劃」,並沒有來得及實作,或者可以說並沒有「完全實作」。

被拋棄的女人們

根據日本方面統計,日本先後向中國東北派遣了860多個開拓團,人數更是達到了33萬余人,其中不僅有日本政府給予優厚補助的「甲等集團移民」,還有「主動響應政府號召」的那些在日本貧瘠土地上活不下去的「下等人」,這些人到了東北之後則成為了「乙等自由移民」。

不論是甲等移民還是乙等移民,這些人在日本時都是守法的「順民」。但到了中國之後,因為有了日本關東軍做後台,還給這些「開拓團民」發放了武器,這些曾經的青年學生、農民、小商販、手工從業者們,就搖身一變成為了「紅著眼睛吃人的狼」。

人口是有限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把有限的人口強行填充到有限的土地中,勢必將會對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造成生存的擠壓。

這些開拓團到了東北之後,夥同當地的日本占領軍,以為「維持治安」為由把原本中國百姓的耕種區劃定為「危險區」,在「危險區」內的中國百姓不是被驅趕,就是被抓走當壯丁,剩下的一部份百姓則大多成為了「開拓團」的廉價勞動力。

1945年日本戰敗進行交割時,「開拓團」向當時的民國政府「交還」了3.9億畝的土地,而當時日本國內的耕地面積也不過600萬町步,僅相當於歸還耕地的27%。

可見,當時的日本開拓團,已經把東北的土地當成了他們「新的家園」,所以在這裏進行「開拓」的同時,這些人也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這裏。

在第一批和第二批運往中國的開拓團中,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女性,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當局認為東北地區的抵抗還是比較激烈,女性的人身安全相對難以保障,但當日軍開始了全面侵華之後,則開始有大量的日本女性被送到了中國,開始為「日本人口做貢獻」。

這些日本女性在登上趕往中國的運輸船之前,就已經長時間接受日本政府「生子有榮」的洗腦教育,所以在她們的認識中,男人是負責開拓、負責耕種的,而女人能夠做的就是給他們「多生孩子」。

在這樣畸形的思想下,東北開拓團中的人口比例開始出現了畸形的發展方向。根據當時日本【拓務時報】的報道,從1936年開始,偽滿洲國的「開拓村」的生育率持續增高,其中幾個最高的村竟然達到了42%,要遠遠高於包括日本在內的所有地區。

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最先一批到達東北的開拓團基本以年輕力壯的青年人為主。即便到了戰敗前夕,開拓團地區的出生率也達到了11%,依然要比日本國內2.8%平均出生率要高得多。

當然,必須要承認一點,與日本的生存條件相比,東北的黑土地更加適合這群「為了生育而生存」的女人。

這些在中國為日本「造人」的女人們,以及在中國出生的孩子們,他們都沒有想到,僅僅幾年之後,她們在中國東北「平淡」的生活將會被打破。

1945年8月,蘇聯遠東部隊進入了東北地區,開始對東北地區的日軍以及開拓團進攻,隨後不久,日本天皇便宣布了「停戰詔書」。這意味著這些開拓團在東北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了,他們不得不面對究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不過,這些問題似乎並不是他們能夠選擇的,因為作為戰敗國,這些開拓團的成員們並沒有自己的權利,他們能夠面對的,只有被遣返、被關入戰俘營或者被殺掉。好在他們的身份當時被定義為「非軍事人員」,大部份開拓團成員能夠得到被遣返的「待遇」。

之所以說是「大部份」,因為在遣返人員構成方面,當時日本政府並沒有選擇「全部接回」,而是有選擇性地讓一部份依然有勞動能力的男性以及未成年的男性回國,以方便繼續建設戰後的日本,而那些曾經為日本生兒育女的女性,以及曾經被視為「帝國未來」的未成年人,都沒有被列入接收回國的名單內,其中大部份未成年人都是女性。

在日本那種軍國主義思維極其嚴重的國家中,女性的地位自然是低下的,但這樣的結果仍然是很難讓人接受。不過,這些被國家和家庭拋棄的女人們,又能夠怎麽辦呢?

根據日本方面不完全統計,除去少數被帶回本土的女性之外,當時沒有能夠回到日本的女人以及女童,總人數接近12萬人,這個數位還不包括在聽到日本戰敗訊息後選擇自殺的人,以及在逃亡途中意外死亡的人。

這些曾經在日本政府政策下被洗腦,曾經無比向往著美好生活的人們,準確地說是女人們,如今美夢驟碎,她們能夠為自己爭取的,只能是活下去。

活下去,活下去

人與人的際遇是不同的,這一點在這些成為戰爭棄子的日本女人身上尤為明顯。在這些人中,有一部份年輕女性成為了蘇聯軍人的「戰俘」,或被押在軍營,或被運往國內,其所面臨的境地可想而知。而大部份女人,則不得不隱姓埋名繼續留在曾經給她們帶來美好生活幻想的黑土地上。

誠然,這些日本女人曾經跟著她們的丈夫、父兄到中國的土地「開拓」,也曾經給中國人民帶來苦痛,中國的百姓對於她們也曾經無比痛恨,但當她們的身份從「開拓團成員」變成了「戰爭棄子」之後,中國人骨子中的善良和敦厚,則給了她們再一次活下去的機會。

這些曾經為日本生兒育女、為日本耕種經營的日本女人、曾經在東北土地上以「上等人」身份生活的日本女人們,不得不紛紛閉上嘴、低下頭,開始做起了與中國百姓一樣的工作。在面對當初那些「低等人」時,她們只能竭力掩飾自己日本人的身份,原因無他,只是為了活著。

漸漸地,這些日本女人發現,淳樸的中國百姓對於這些被迫滯留在中國的日本女人們,並沒有當初開拓團那樣的嚴苛甚至殘酷的態度,相反卻能夠用一種相對寬和的態度接納她們。這些被祖國拋棄的女人們,則大多在曾經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電視劇【小姨多鶴】中,孫儷扮演的主人公竹內多鶴在16歲時經歷了被祖國和家庭拋棄的過程。作為遺孤,她在中國用中國人的身份生活了幾十年,並且還生下了三個孩子。當中日重新建交之後,多鶴與一個兒子重新回到了日本。

多鶴的故事雖然有一定的文學加工成分,但這也是透過對那一批留在中國的日本女人大多數人經歷過的真實事件加工而成。這些留在中國的日本女人一部份「幸運兒」被人們接受,在學習中文之後融入了社會,一部份則成為了「啞巴紐娘」,還有一部份則只能成為有名無分的「外室」。

總之,這一部份日本女人,在中國社會中活了下來。

1972年,中日重新恢復邦交,不久之後,兩國之間便開始針對遺留在中國的日本僑民是否回國的問題進行了溝通,不過,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奇怪的國度來說,這註定是一條崎嶇的路。

因為時間原因,那些遺留在中國的女人及其子女,一部份已經得到了中國國籍,從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中國籍」和「日本籍」兩種情況,並且這些人中一部份已經故去,還有一部份年紀已大不想回國,剩下的一部份則是想回國但是卻已經無法聯絡國內親人。

不過,在中日官方的共同努力下,1981年第一名回國的日本遺孤還是回到了日本,將徐明的中國籍身份換成了池田澄江,從那之後,更多的日本遺孤開始陸續回國。

然而,這些回到日本的遺孤的生活也並非想象中那麽美好。只有少數有家族背景的「甲等移民」在家族的護佑下能夠正常生活,大部份當初的「乙等自由移民」在回到日本之後依然無法融入社會,只能從事最低等的工作勉強維持生活。

老年人重新學習已經數十年沒有接觸的日語還相對比較容易,畢竟那曾經是母語。但讓從小生活在中國式家庭、中國式教育、中國式生活方式的相對年輕的遺孤來說,融入有一定歧視的社會、找到生活的方法則是相對困難的。

為此,日本政府只能透過為這些歸國的遺孤提供專項救濟金的方式提供幫助。相對而言,反倒是繼續留在中國的那些女人,生活得更加穩定。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統計,從1972年到1995年期間,攜帶直系親屬返回日本的遺孤有9970余人,更多的人則是選擇在中國繼續生活。

【小姨多鶴】中,竹內多鶴在回到日本之後的生活並不如意,但她卻能夠帶著辛苦工作積攢下來的積蓄回到中國探望那些曾經生活在一起的「中國親人」,證明了即便是回到日本的日本女人,心中也會對生活數十年的中國百姓和中國土地有所眷戀。

這裏不得不提到一個至今日本政府都不願面對的事實,那就是在滯留中國的日本女人中,還有一部份是以「慰安婦」身份進入到中國的。這些女人被洗腦「自願」成為軍國主義的犧牲品,但等待她們的卻是祖國無情的拋棄,然而卻是中國重新給了她們活下去的機會和希望,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如今,這些曾經滯留中國的女人們大多已經老去,但她們的後人仍然健在,也將會把「戰爭棄子」的前後因果繼續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畸形的軍國主義,給其國民所帶來的災難。

參考資料

【日本遺孤二代的社會意識】國際社會科學雜誌 2023年04期

【跨越國界的大愛——日本遺孤與中國家庭的歷史記憶】新校園

【日本移民開拓團的社會史考察】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日本「開拓團」回國的歷史往事】炎黃春秋202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