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上甘嶺戰役:為了面子從戰鬥發展到戰役,美軍的底氣為何是韓軍?

2024-08-23軍事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註】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0月20日,誌願軍兩高地防守部隊全部退守坑道。上甘嶺之戰進入個新階段。

1、從戰鬥發展到戰役

上甘嶺之戰是由戰鬥發展為戰役的。在實際行程中,這個轉換是怎樣發生的呢?

在陣地戰階段,誌願軍實施的戰役,屬攻堅性質的在組織指揮上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分散組織,卻戰役方針、目的、時間中誌司掌握,各部隊根據誌司預先號令和當時情況選擇有利目標,在規定時段內,以準備好為原則自行發起,但為了更好地配合,有時也以兵團或地區統一組織進行,或在誌司統一規定的時點發起。

再一種是集中組,即由誌司規定具體任務,如打什麽地方、什麽敵人、什麽時候打、達到什麽目的,以及所需的兵力火力和器材等,各兵團則根據誌司的計劃選定攻擊方向,區分各軍任務、調整部署、組織兵力火力和兵種協同與各種保障等。

至於防禦戰役,則是被動實施的,一般是誌司給予方針性的指示,各兵團、各軍自行組織,誌司除令後勤系統做好物資保證外,必要時排程兵力、火力予以支援。上甘嶺戰役就屬於最後這種情況。

上甘嶺打響前,無論誌司,還是第3兵團,本來都沒有在此時此地發起這樣一場戰役的意圖和計劃。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爭奪開始時,誌司和兵團也沒有把它看作一場戰役,因而沒有下達過明確的戰役企圖和戰役方針。

戰役第一階段,它仍只是第15軍及第45師在本級編成和任務範圍內組織實施的一次戰鬥。

後來這個戰鬥發展成戰役,直接原因在於美軍作戰的指導和行動失去了控制。

本來,克拉克和範佛裏特批準實施這次「攤牌行動」,事先是作了計劃和論證的——動用2個營兵力,持續作戰5天,以傷亡200人的代價,奪占五聖山防禦陣地前沿兩個高地。然而,仗打起來以後,實際上的作戰行程就完全不是預想的那個樣子了。

無論是作戰持續時間,還是投入的兵力、付出的傷亡代價,都大大超出原定計劃,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大相徑庭。

一次原本是為顯示「聯合國軍」攻擊力而精心設計的行動,卻出現這樣一種下不了台的局面,這對美國人來說,面子上是怎麽也過不去的。

就此收手,實在於心不甘,既然勢成騎虎,那幹脆就破著頭皮打下去。於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被動員起來,集中投向這塊狹小的戰場,致使作戰規模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正如克拉克後來在回憶錄中所說的,「這個開始為有限目標的攻擊,發展成為一場殘忍的挽救面子的惡性賭博」。

一方要進行「惡性賭博」,另一方決心奉陪到底,作戰規模升級勢在必然,於是,一次戰術性的戰鬥便一步步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戰役。

2、15軍的決心

10月20日,第15軍召開緊急會議,研究作戰部署調整問題,決定「讓守的部隊和擔任反擊的部隊專門化」,以利於集中精力、集中兵力恢復陣地。

當日,第3兵團下達粉碎敵軍向上甘嶺地區重點進攻的指示電。

這一指示電同意第15軍以第45師全力實施反擊,而將該師擔負的其他防禦任務交給第29師的安排;同時決定,從第12軍抽調1個團(第91團)並1個炮兵營歸第15軍指揮,加強平康方向防禦力量。

10月21日,誌司電示各兵團各軍:

結束秋季戰術反擊作戰,「自十月廿二日起,轉入正常積極防禦」,「按預定部署交接防務,迅速完成冬季防寒準備工作,並準備打擊敵人可能的報復」。

至此,誌願軍秋季反擊行動宣告結束。整個戰線上,只有上甘嶺地區的作戰仍在繼續。

當日晚,鄧華打電話給秦基偉,指出:

目前敵人成營成團地向我軍陣地沖擊,這是敵人用兵上的錯誤,是殲滅敵人的良好時機,應抓住這一時機,大量殺傷敵人,我繼續堅決地戰鬥下去,可置敵於死地。

這表明,誌司領導人的關註點也開始轉向上甘嶺。他們看到,在這個戰場上,「聯合國軍」部隊脫離自己的陣地而暴露在誌願軍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陣地面前,形成了一個期待已久的「送肉上砧」的良好戰機;抓住這一戰機,可以取得大量殺傷消耗敵有生力量的結果。

誌司決定,將剛從金城地區撤下來,正按計劃轉移至谷山地區整補的第12軍,由第20兵團歸還第3兵團建制,作為該兵團預備隊。

這樣,就在第15軍身後偏好設定了一個可隨時機動前出,能對五聖山、上甘嶺方向實施支援的完整的軍,為正逐步發展成戰役的上甘嶺作戰提供了有力的後續支撐。

如果說,在此之前,上甘嶺作戰只是在第15軍及第45師編成內的一次戰術級戰鬥,那麽,第12軍的參戰,便是這一戰鬥發展成為戰役的重要標誌。

然而,開始時,無論是第45師,還是第15軍,其內心的想法,還是希望能夠自己獨力解決上片嶺問題。

第45師最初制訂的作戰計劃,就有「盡力使自己反擊取得全部勝利,不用廿九師輔助」的語句。

對於第45師在自身傷亡重大的情況下「仍維持飽滿的戰鬥情緒和勝利信心」,秦基偉給予贊揚,同時告訴崔建功:由於該師後續梯隊已經用盡,只憑自身力量恢復陣地已無可能,必須投入其他部隊。

當時第15軍能夠呼叫的機動兵力,只有作為軍預備隊的第29師第86團和第87團各1個營。秦基偉決定,將這些兵力全部用上去,參加第45師的反擊。

秦基偉心裏清楚,上甘嶺這樣打下去,勢必需要別的部隊來增援,但他還是想盡可能地以本軍的力量打,不到萬不得已,不用別的軍的部隊。

他在26日日記中寫道:

「爭取不用91團,由四十五師和廿九師先打恢復全部陣地,這樣榮譽更大,是最理想的。同時我們準備更殘酷、時間更長些,直到我們能夠抽出來的力量,不能繼續打的時候,再使用91團的部隊。」

在秦基偉看來,讓第29師協助第45師反擊,恢復上甘嶺陣地,仍是用本軍的部隊完成本軍的任務;而如果用了第91團,那就是讓第12軍部隊來幫助自己完成任務,這對極為崇尚榮譽的第15軍指揮員來說,多少還是有些不情願的。

3、西方山方向的牽制

上甘嶺打響後,第15軍在用兵上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從「聯合國軍」尚未有大的行動的西方山方向抽調第44師兵力去加強五聖山、上甘嶺方向。

在防禦作戰中,從沒有遭到敵方攻擊的地段機動部隊去支援和加強正遭受敵重點攻擊地段的防禦,是符合戰術要求的。但秦基偉一直沒這樣做,原因很簡單,就是當時他還是有個「最大的擔心」,即「敵人還有力量向我陣地縱深繼續發展,這時我縱深已呈現空虛狀態」。

秦基偉後來回憶說,當時軍裏也有人提出應調第44師部隊增援上甘嶺,可他沒有同意,因為他認為,眼下戰鬥雖然集中在五聖山,但第44師的西方山防禦正面一馬平川,仍是美軍虎視眈眈的重要目標。

一旦削弱西方山守備力量,美軍機械化部隊把頭掉過去,開啟西方山防線,那就如洪水決堤,一發而不可收拾了。所以,上甘嶺越是緊張,西方山方向就越要警惕。

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作為此戰的指揮員,幾十年來他一直心存疑竇,「總認為範佛裏特還備有另一種不為人知的陰謀,即在上甘嶺戰鬥登峰造極之時,他的一只眼睛盯著五聖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著老大窺探我的西方山。只是由於我們在西方山死死按兵不動,範佛裏特才悻悻作罷。如果我們因為上甘嶺戰事吃緊而運用西方山部隊,範佛裏特極有可能回馬一槍,打我們一個聲東擊西。他畢竟是機械化部隊,撤出戰鬥快,重新投入戰鬥也快。那樣一來,上甘嶺戰役就成了西方山戰役,戰役的最後結局是什麽樣子,那就很難想象」。

第一階段作戰結束時,第15軍進行部署調整,只是將原配屬第44師擔任發利峰、王在峰防禦的第29師第87團東調,陣地由第132團接替,而未從位於西方山、鬥流峰之線的第44師抽調一兵一卒去上甘嶺。

兵團最先加強給該軍的第12軍第91團,一開始也配屬給了第44師,作為該師二梯隊,以防美軍在西方山方向發動更大的進攻。

西方山一側的敵情顧慮,使得第15軍不敢輕易從這裏機動兵力去增強五聖山、上甘嶺。但是,上甘嶺陷於激戰,第44師也不是一味按兵不動,該師在嚴陣以待的同時,也在尋機出擊,在上佳山西北無名高地、391高地、381高地東北山等處與敵展開爭奪,對當面之敵形成牽制和擾亂。

第44師師長向守誌說,敵人在東邊打,我們在西邊打,敵人打上甘嶺兩個山頭,我們也打敵人幾個山頭,這是對上甘嶺作戰的直接配合,也是對第45師的最好支援。

4、15軍兵員補充的難題

值得註意的是,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進攻上甘嶺的美軍、韓軍的傷亡數要比誌願軍高得多,但第二階段部署調整時,美軍第9軍並沒有要求範佛裏特從二線機動師抽調新的部隊上來增援,反倒將攻擊597.9高地的美軍第7師撤了下去,把陣地甩給已有537.7高地北山作戰任務的韓軍第2師。

也就是說,第二階段作戰,韓軍第2師的任務不減反增,其責任範圍由一個高地增加到兩個高地。韓軍這個師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原因在於其兵員補充及時,能夠邊打邊補,因而具備較強的持續作戰能力。

據誌願軍方面掌握的情況,開戰時,韓軍第2師實力為12000余人,戰中遭到慘重傷亡,但透過不斷補充兵員,直到戰役結束時,該師還保持著與開戰時大致相等的實力數(11000余人)。對於這一點,也是誌願軍完全沒有估計到的。

據美軍戰史記載,1952年5月李奇微離職前,他遞交了一份韓軍新兵名單,總共補充36萬名新兵,除分布在擴編的炮兵、坦克部隊和安全部隊外,還有可組建10個步兵團的兵力。

克拉克接任後繼續推進韓軍擴充計劃,使得新兵擴充和訓練系統平均每天可向部隊派去700名韓軍士兵。

美軍戰史寫道:

「直至後來,由於前線的消耗率降低曾一度產生人員過剩的現象。」

第15軍戰後總結裏講,戰鬥打響後第一周,看到韓軍傷亡很大,便以為他們堅持不了多久,再狠狠打幾下就能迫其收手,但結果並不是這個樣子。

反觀誌願軍方面,作戰過程中的兵員補充遠不如韓軍。開戰時,第15軍全部預備兵員只有1237人,補充到一線後,又從軍、師、團各級機關直屬隊抽調人員下到一線連,連秦基偉軍長、崔建功師長的警衛員也到前沿當了戰鬥員,但能夠拿上去的補充兵員畢竟數量十分有限,遠遠不能彌補一線連的戰損。

對於這一情況,誌願軍指揮員感慨良多。秦基偉認為,預備兵員的準備及訓練,對於保證部隊持續作戰而不損傷元氣極為重要。

他說:

「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最不好。為了減少運輸,減少在北韓吃飯的人數,從軍到誌司都沒有預備兵員,戰鬥打起來再從國內調動實際上來不及,使部隊失去元氣再補充,不能保持原有作戰能力,這是最大的損失。我們看偽二師、偽九師的補充比我們強得多。二十余天的戰鬥,敵人能堅持打下去,我們則使用兩個師不能堅持到最後,敵人的死傷超過我們的戰鬥減員兩倍到三倍。」

第3兵團也指出:

「我們最大的困難也是我們不能克服的困難是兵源問題。雖然我們也抽機關人員參加戰鬥,兵源終不能解決問題,迫不得已不得不使用十二軍。如果兵員能隨時補充,十二軍可以不用或者只用一個師(31師)。…由於不能隨打隨補,新投入的部隊對各種情況不甚熟悉,勢必增加困難。為了繼續戰鬥必須編並連隊,這樣都是打的骨幹和幹部,大大的損傷了元氣。這是我們很值得註意的一條經驗(教訓)。」

5、15軍的後援者

第12軍最先受命到上甘嶺參戰的部隊是第31師第91團。該團是個紅軍團,戰鬥力頗強。全團3187人、馬144匹。在金城一線擔任防禦時,第31師作為第12軍的右翼師,與第15軍的左翼第45師互為友鄰,兩師陣地相距僅200公尺,可用側射火力相互支援。

當時為保證接合部作戰,第31師第92團和第45師第133團還共同建立了聯合指揮所,制訂了相互支援計劃。此次向上甘嶺增援,呼叫第31師的部隊最為便利。

第91團是在向休整地轉進途中於10月20日晚接到配屬第15軍作戰的命令的,21日晚,團長李長生即率3個營幹、9個連排幹部乘車趕赴第15軍受領任務。22日晚,全團出發,以兩日行程趕到平康以北指定位置。

25日14時,王近山打電話給第12軍軍長曾紹山,指示再派第92團加強第15軍。該團2962人,配屬炮兵第11團1個營。11月1日,兵團又令第93團停止向休整地開進,也轉向五聖山地區參戰。

就這樣,第12軍第31師所屬3個團,一個接一個地相繼配屬給了第15軍。

時任第12軍副軍長李德生回憶說,當接到兵團調第91團配屬第15軍作戰的命令時,軍領導就有全軍開赴上甘嶺的思想準備,並緊急指示各師、團:

在向休整地開進中,各級指揮員均不得隨便離開指揮位置;師、團電台未經允許不得擅自撤收,隨時保持與軍的聯系;各師、團每日向軍報告部隊所到位置及行軍情況,並適當縮短行軍隊形長徑,以便有情況時能迅速收攏和呼叫,總之,「各部隊必須樹立隨時返回投入戰鬥之準備」。

隨著戰事發展,上甘嶺之戰成為第3兵團乃至整個誌願軍的焦點之戰。

在誌願作戰史中,10月21日至29日為上甘嶺戰役的第二階段堅持坑道戰鬥和準備反擊的階段。

這個階段,兩個高地表面陣地幾乎全失,誌願軍防守分隊退守坑道,展開艱苦卓絕的坑道戰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註】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