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二戰德軍GrW 36輕型迫擊炮:從創簡單到復雜的曲折之路

2024-04-28軍事

設計初衷與初步研制

在二戰前夕的1934年,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著手設計一款新型的迫擊炮——GrW 36輕型迫擊炮。這款武器的設計初衷是提供一種比手榴彈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投擲武器,以滿足步兵在戰場上的火力支援需求。經過兩年的精心研制,1936年,這款迫擊炮正式投入使用。

德軍1941年的步兵排編制簡圖,可以看到排裏除了4個10人制步兵班之外還會有這麽一個額外的3人制迫擊炮小組

可伸縮炮筒的嘗試與困境

GrW 36輕型迫擊炮在設計初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采用了可伸縮的炮筒。這一設計在當時看似先進,旨在適應不同戰場環境和作戰需求。然而,隨著實戰的檢驗,德軍發現這種復雜的設計不僅增加了制造和使用的難度,而且在實際作戰中並未帶來預期的戰鬥效果。因此,在1938年以後,德軍逐漸放棄了這種可伸縮炮筒的設計。

實戰套用與局限性顯現

盡管存在設計上的不足,但GrW 36輕型迫擊炮在戰爭初期仍然被德軍廣泛使用。每個標準德國步兵排中都有一個炮兵班負責攜帶一具LeGrW 36型50公釐迫擊炮,作為排一級步兵單位的支援武器。然而,隨著戰爭的推進和戰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德軍逐漸發現了GrW 36的局限性。其火力較弱,射程較近,無法有效應對戰場上日益激烈的戰鬥。

替代與淘汰

面對GrW 36輕型迫擊炮在實戰中的種種不足,德軍開始尋求替代方案。1941年後,德軍逐漸減少了GrW 36的生產,並將產能轉向更為實用的81mm迫擊炮。到1942年,前線部隊逐漸停止配備這種武器。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在戰爭末期,二線部隊和駐軍仍然在使用這種已經顯得有些落後的迫擊炮。在替換過程中,德軍有時甚至會使用俘獲的法國或蘇聯50公釐迫擊炮。

回顧GrW 36輕型迫擊炮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從創新設想到實戰考驗的曲折過程。德軍試圖透過復雜的設計來提高武器的效能,但往往忽略了實際戰場上的需求和士兵的操作便利性。GrW 36的短暫服役歷程,不僅反映了德國在二戰時期軍事工業的發展水平,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在武器設計中,實用性和易用性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只有真正符合戰場需求、易於操作的武器,才能在戰爭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生產歷史

研發者

萊茵金屬

研發日期

1934

生產日期

1936-1945

基本規格

重量

14 kg (31 lb)

槍管長度

465 mm (18 in)

操作人數

2

炮彈

0.9 kg (2 lb) TNT 裝藥

口徑

50 mm (1.97 in)

射擊仰角

42°到 90°

回旋角度

33°到 45°

射速

15-25 發/每分鐘

槍口初速

75 m/s (246 ft/s)

有效射程

50 m (54.7 yd) 最小
510 m (557.7 yd) 最大

最大射程

520 m (568.7 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