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歷史的塵埃——日本陸海軍百年對立史:激戰太平洋到二戰後的暗鬥

2024-02-26軍事

全文目錄

1.前言

2.日本陸海軍的創設

3.德國式和英國式

4.陸戰與海戰

5.陸主海從

6.兩個假想敵國

7.華盛頓條約

8.日德防共協定

9.德意日三國同盟與日本陸海軍間的對立

10.進駐法屬印支北部

11.北進還是南進?

12.圍繞開戰的對立

13.太平洋戰爭和陸海軍之間的鬥爭

14.圍繞終戰工作而展開的對立

15.戰後

13.太平洋戰爭和陸海軍之間的鬥爭

在日美開戰後,日本海軍在夏威夷珍珠港大勝,日本陸軍在半年之內橫掃了東南亞各地,雙雙沈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

1941 年 12 月,航空母艦 "加賀 "號(左)和 "瑞鶴 "號(右)在進攻珍珠港的途中。

突入吉隆坡的日軍

攻陷香港

1942 年 5 月,美國遠東軍在菲律賓科瑞吉多爾島投降。

進攻峇里巴板

進攻緬甸

陸軍稱此次作戰為「南方作戰」,海軍則稱之為「第一段作戰」。雙方在命名上的差異就體現出兩者觀點的不同。

陸軍認為:在攻占了南方戰略要地後,留下大約6個師團兵力確保占領地即可。其余兵力應該抽調至滿洲或者中國大陸方向進行作戰。另外,關於南洋諸島的防衛,應該交由海軍負責,陸軍不打算派遣一兵一卒。

海軍認為:南方作戰的結束僅僅宣告第一階段的結束,接下來在太平洋上和美國海軍的對決才是真正的重頭戲,必須予以認真對待。

為此,陸海軍之間的對立急劇上升,多次爆發毫無結果的口水戰。這些正是陸軍把蘇聯作為假想對手、海軍把美國作為假想對手的老傳統的體現。陸海軍關於作戰構想上的隔閡,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未能消失。

由於在珍珠港重創美軍,海軍變得氣勢洶洶起來,作戰構想也越發龐大:主張攻占夏威夷,並占領澳洲。(從東京到夏威夷有6280公裏,到澳洲大約有7000公裏)陸軍以兵力、國力不足為理由,認為作戰和補給必將十分困難,堅決反對海軍的計劃。

1937-1942年間日本的擴張

結果,作為雙方妥協的產物,為了切斷美澳之間的聯系,制定了攻占菲濟、薩摩亞、新卡萊多尼亞三島的計劃(日方作戰名稱:F.S作戰)。

陸軍負責派遣3個大隊左右的兵力,協助海軍占領上述三島。雖然後來由於戰局變化,F.S作戰被中止。但是僅僅依靠這麽少的兵力,這次作戰是絕對無法實作的。

在陸軍準備F.S作戰之際,海軍受到山本司令長官的強烈邀請,參加中途島作戰(日本一側作戰名稱為MI作戰)。陸軍則派出一木支隊,以示協助。

中途島戰役日軍進攻路線圖

結果,中途島海戰以日本損失4艘航母(赤城、加賀、蒼龍、飛龍 )而慘敗告終。而海軍覺得顏面無光,對此事東捂西遮,並埋怨陸軍應該派出更多兵力協同作戰。據說東條大將也是在一個月以後才得知此次慘敗的真相。

即將沈沒的「飛龍」號

海軍的這種態度直到後來也沒有改變。在昭和19年(1944年)10月12日的台灣海空戰中,海軍發覺存在謊報戰果的情況,但是並沒有通知陸軍。在接下來的菲律賓戰役中,此次謊報的惡果暴露無遺。

瓜達康納爾島,成為轉換攻防位置,使得日本踏上敗北之路的島嶼。日本海軍在瓜島上秘密建設機場,卻沒有通報給陸軍。

直到昭和17年(1942年)8月7日,美軍在瓜島登陸,占領了飛機場之後,海軍這才急急忙忙地請求陸軍派兵支援。

此時的日本陸軍,連瓜島究竟在什麽地方都還沒搞清楚。因此,對於美軍的進攻目的、兵力更是一無所知。在錯誤的形勢估計下,開頭就犯下了致命失誤。

1942 年 10 月 24 日,瓜島馬塔尼考河口,被全殲的迂回部隊-住吉支隊。

10月25日被打死的第2師團官兵

原本應該密切配合,互相協助的陸海軍,居然在緊要關頭對自己人隱瞞軍情,實在是太見外了。陸海軍沒有密切聯絡配合,也是日本戰敗的原因之一。

受到美軍攻擊即將沈沒的日本航母「瑞鶴」號

盟軍反擊路線

太平洋方面的防禦任務,原本由海軍擔任。海軍雖然開始就放下豪言壯語,保證萬無一失;隨著戰局變化,逐漸感到不安,並要求陸軍派兵增援。

作為回應,陸軍在昭和18年(1943年)年末之前,向特魯克群島(Truk Islands,現在稱為Chuuk群島)以東的數十個島嶼上共計派遣了約2個師團左右的兵力。

在昭和19年(1944年)2月以後,陸軍又向上述諸島以西的5島派遣了大約15個大隊的兵力。

另外,陸軍還在塞班島(Saipan Island)部署了第43師團、在關島(Guam)部署了第29師團、在帛琉(Palau)部署了第14師團、特魯克群島部署了第52師團,強化當地防禦力量。

被派遣到上述島嶼的陸軍部隊,在登陸後發現島上的防禦設施極為薄弱,可以說不堪一擊。頓時產生了海軍這些無能的家夥之前都在幹些什麽這樣的抱怨。

事實上,海軍本身就不精通陸戰,情有可原。再加上當初陸軍自己沒有在這些島嶼上派兵駐守,因此自己也有一定的責任。

1944年塞班島海軍守備隊軍官,第一排中間白色軍服者為南雲中一

如果在南方作戰結束之際,能夠派遣陸軍駐守在當地,構築永久性防禦工事,再加上一定的海上作戰協助的話,應該能夠讓進攻的美軍受到重大損失的。

塔拉瓦島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屍體

由於此次向塞班和關島派出了戰略單位的師團,大本營的參謀們覺得這次應該萬無一失了。

然而,在塞班的第43師團好不容易上島,還沒來得及完成簡單的防禦陣地,登陸後軍需品也未整理完畢的情況下,美軍就發起了進攻。

激戰後,塞班守軍最終全部「玉碎」。關島等地的情況也大同小異。

塞班島灘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塞班島戰死的日軍士兵和95式輕戰車殘骸

關島攻防戰示意圖

美軍在關島登陸後8分鐘升起的第一面星條旗

關島上的日軍艦爆殘骸

隨著戰爭的長期化和日本國力的急劇衰減,為了爭奪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陸海軍之間的爭鬥越發激烈。

後來,雖有人提出將陸海軍合並一元化,但是由於海軍的強烈反對,最終未能實作。

1944年,受到各方面指責的東條首相,鼓吹國務與統帥權的一致性,逼迫杉山參謀總長辭職,並自己親自兼任該職。

在此之前,東條已經兼任了外務大臣、文部大臣、商工大臣、軍需大臣等職務,但是對海軍卻沒能一絲染指。

這是由於此時已經喪失了眾多艦艇的海軍,由於擔心被陸軍和並吸收,喪失發言權,而拼命作出抵抗的緣故。

14.圍繞終戰工作而展開的對立

日本海軍的長老—岡田啓介、米內光政兩位大將很久以前就屬於反陸軍派。另外,自從中途島慘敗後,二人對日本的戰爭前途喪失了信心,傾向於和平手段結束戰爭。

岡田啓介

米內光政

在中途島一戰之後,日本在瓜島又是以慘敗收場,一部份重臣對戰局走向變得悲觀起來。在以和平方式結束戰爭的前提下,他們開始策劃打倒堅決主張繼續戰爭的東條內閣。

昭和18年(1943年)11月,岡田、近衛、平沼等重臣就開始計劃如何讓東條提前下台。而海軍省教育局和軍務局的部份中堅份子甚至開始制訂暗殺東條計劃。

昭和19年(1944年)2月9日,圍繞航空相關資源分配問題,陸海軍之間爆發論戰。最初,海軍要求的數位為:陸軍2萬8千架/海軍3萬2千架。

而最終結果為:陸軍2萬7千架/海軍2萬5千架。很明顯,陸軍占據了上風。

這次分配的結果,直接導致了海軍內部對嶋田海軍大臣的不滿轉向表面化。教育局長高木惣吉少將認為嶋田海軍大臣軟弱無能,使得陸軍總是壓制海軍,無法為海軍爭取正常權力。

因此,高木悄悄地接近岡田、米內等海軍元老人物,商議如何撤換嶋田,並打倒東條內閣,提前結束戰爭。

高木惣吉

同年7月,印帕爾作戰失敗以及塞班島「玉碎」,加上因物資不足而導致的日本國民生活困苦,使得很多國民都增加了對前途的不安和恐懼。

向印帕爾進發的第15師團

在緬甸吃野菜的日軍士兵

此時,打倒東條內閣的標誌性事件—更換嶋田海軍大臣—成功了。

岡田、米內等人和木戶商議,要求對內閣實施改組,希望東條不再同時兼任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更換嶋田海軍大臣,並把原來的部份重臣重新招入內閣。

東條同意內閣改組,但是由於和這些重臣串通一氣的岸信介國務大臣的造反,內閣改組以失敗告終。

岸信介

1944年7月18日,東條內閣在執政2年零8個月後,宣告倒台。

新成立的內閣,主要任務就是進行終戰處理,由小磯國昭擔任首相。米內大將重返現役,擔任副首相,並就任海軍大臣。井上成美海軍次官和高木惣吉這對組合,則秘密進行終戰工作。

小磯國昭,陸軍大將,曾擔任第41任首相

井上成美

井上次官認為:進行本土決戰實在是輕率,只會繼續增加不必要的傷亡。堅決主張提前結束戰爭。

陸軍三巨頭:總參謀長、陸軍大臣、教育總監則認為應當把戰爭持續到底。

不過,從北韓總督升任至首相的小磯大將上任之後,出乎海軍和和平派重臣們的預期,提出了「抵抗到底」的政策。

此時日本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尤其是海軍,其實力還不到開戰之時的1/4。聯合艦隊司令部也於1944年9月轉移到東京郊外的日吉台,並改名為「海軍總司令部」,成了上陸的河童—不頂事了。

位於神奈川縣日吉台的聯合艦隊司令部掩體入口(今日慶應義塾大學日吉校區)。

進入昭和20年(1945年)後,「陸海軍統合」成為正式的議題。陸軍在3月3日正式向海軍提出了合並要求,被海軍一口回絕。

這裏面既有根深蒂固的對抗意識在起作用,同時海軍還認為一旦合並後,會被陸軍完全驅使,走上本土決戰的死路。這樣的話,海軍的和平終戰計劃就無法實作。

海軍的高木人事局長假稱因病療養,辭職前往伊豆,秘密進行終戰相關工作。

在塞班陷落後,日本本土陷於美軍航空部隊的直接攻擊範圍內。由於無差別轟炸,主要都市接二連三受到淪陷性打擊。

1945年3月10日的東京大空襲,不僅死者達到約10萬人,同時東京化為一片廢墟。

B-29 飛越富士山,美軍轟炸東京機組的第一個地標就是富士山。

3 月 10 日淩晨東京大空襲空襲後,從淺草的松屋百貨屋頂看到的仲見世及其周圍地區。

3月10日空襲中的死者

小磯內閣在支撐了9個月後,1945年4月初終於宣告倒台,鈴木貫太郎內閣成立。鈴木在表面上裝成主戰派,對國民演講時宣稱「力戰到底」,暗地裏卻在進行終戰工作活動。同時,米內海軍大臣為了終戰工作,在新內閣中繼續留任。

鈴木貫太郎

陸軍主戰派對鈴木的做法非常不滿,認為這是日本的「巴多格裏奧內閣」(墨索裏尼下台後,繼任的巴多格裏奧內閣負責和盟軍秘密談判,以便讓義大利及早結束戰爭),並有人叫囂著要暗殺主謀者—米內海軍大臣。

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之前,義大利無條件投降之際,德意日三國同盟的一角就已經崩潰,如今德國也戰敗投降,三國同盟徹底瓦解。

而且,1945年4月5日,蘇聯宣布中止履行「日蘇中立條約」。這使得日本陷入西面楚歌、孤立無援的絕境之中。

本土決戰變得迫在眉睫。陸軍急忙編成了第一(東日本)、第二(西日本)總軍、航空總軍,並召集了本土絕大部份在鄉軍人,總兵力合計達到了約400萬。

只是,這些部隊中大多數是老弱殘兵,所持有的武器也多為破舊品。由於很多士兵的步槍並沒有配備刺刀,因此不少人在腰間懸掛著竹子削成的竹刀來充數。

天皇根據侍從武官的視察報告,得知了這些情況。

盟軍和日軍在日本本土進行決戰計劃的示意圖。

在6月8日的禦前會議上,河辺虎四郎參謀次長作出如下發言:「發揮一億特攻的攻擊精神,徹底貫徹或勝或死的信念,依靠拼刺刀戰法作戰,決不允許登陸敵兵一人幸存」。

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呼籲日本及早投降。為了壓制軍隊內部,特別是陸軍內部強硬派的反對意見,鈴木采取了默殺的做法,沒有做出明確表態。

久等未見答復,盟軍方面則誤認為這是日本拒絕接受公告的表現,為了徹底打垮日本,同時督促蘇軍盡快加入對日作戰,美國決定使用原子彈。

8月6日和8月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一顆原子彈,兩座城市瞬間化為人間地獄,10多萬人喪生。

廣島原子彈爆炸瞬間

長崎原子彈爆炸瞬間

8月9日,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攻入旅順的蘇聯太平洋艦隊步兵

進退兩難的日本,圍繞著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而召開了最後的禦前會議。由於陸軍的強烈反對,無法統一意見,因此破例采取了請天皇親自裁斷的方法。經過再三考慮,天皇最終決定接受公告,向盟軍一方投降。

對此,阿南惟幾陸軍大臣認為:

為了維護日本國體,應當「一億玉碎,死中求活」,並表示陸軍有信心在本土決戰中獲勝。

(對於阿南,還有一種看法:認為他的公開發言實際上只是做戲給陸軍主戰派看,暗地裏和鈴木首相、米內海相等共同致力於日本戰敗的事務處理。

如果從主和派的鈴木肯啟用阿南,到即將日本投降之前阿南的行動抑制了陸軍可能引起的暴動來看,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梅津美治郎總參謀長也表示贊同陸軍大臣的意見,主張決戰到底。然而,就憑上述介紹的那樣裝備的軍隊,來進行本土決戰,能有多大的勝算呢?另外,如果真的做到「一億玉碎」 ,那麽到那時靠什麽人來維護日本國體呢?

梅津美治郎

為了代表全體陸軍向天皇謝罪,阿南大將留下一封遺書「一死以テ大罪ヲ謝シ奉ル 昭和二十年八月十四日夜 陸軍大臣 阿南惟幾神州不滅ヲ確信シツツ」,在陸軍大臣官邸中剖腹自盡。

阿南惟幾遺書

在自盡之前,阿南大將同時留下這樣一句話:「米內を斬れ(砍死米內)」。雖然這是酒後的醉言,但是也側面反映出了陸海軍之間的對立抗爭直到最後關頭也沒有消除。

15.戰後

正如「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所述,日本自衛隊在成立後,力圖更正舊軍隊的種種弊端缺陷。

從自衛隊的生成過程來看,和舊軍隊的創立過程十分相似。隨著韓戰的爆發,駐日美軍出動後,日本國內治安開始惡化。

作為警察的輔助勢力,建立了警察預備隊。這和舊軍隊為了確保治安而創設鎮台非常相似。

警察預備隊

經過一段時間,警察預備隊變成保安隊,後更名為「陸上自衛隊」(JGSDF=Japan Ground Self-Defense Force)。

在此之間,「海上自衛隊(JMSDF=Japan Maritime Self-Defense Force)」和「航空自衛隊(JASDF=Japan Air Self-Defense Force)」相繼成立。

舞鶴港內的海自軍艦,從左至右:DDG-177 "愛宕"、TV-3508 "鹿島"、DD-105 "稻妻"、TV-3519 "山雪"。

最晚成立的航空自衛隊由於人才不足,不得不從陸海兩自衛隊中「借用」部份幹部。因此,早期的航空自衛隊內部關於派系問題引發的爭鬥非常多。

為了統一運用陸海空三支自衛隊,保持相對平衡,設立了「統合幕僚監部(Joint Staff Office)」。其最高指揮權由內閣總理大臣(即首相)透過三支自衛隊的最高將領—「幕僚長」來釋出命令。

位於防衛省庁大樓A棟的統合幕僚監部

在指導手冊中明確規定:陸海空三自衛隊均以美國式為模範,立足於同一思想體系上。這一點和舊軍隊的陸軍德國式、海軍英國式有根本性的不同。

此外,為了培養陸海空的「幹部自衛官」,在神奈川縣橫須賀市設立了「防衛大學校(National Defense Academy of Japan,簡稱NDA)」。為了培養三軍一體感,增加交流合作,促進相互之間的理解,培養夥伴意識,陸海空的學員們將在這裏共同度過4年寄宿生活。

戰後,把舊軍隊的海陸軍省合並為「防衛庁(Japan Defense Agency)」。為了防止過去陸軍暴走失控的事件再次發生,規定「防衛庁長官」級別以下的職務,全部為民間人士(也就是公務員)擔任。

因此,「防衛庁」是日本最大的公務員組織,支付給防衛廳職員的薪水總額達到了日本國家公務員總額的約2/5左右。

只是,有的防衛廳長官就職時間實在太短(部份人就職連半年都不到),因此防衛廳長官的更替非常頻繁。恐怕沒有人能夠背誦下來歷任防衛廳長官的名字(到2006年為止已達到70多人!)。

內閣總理大臣(即首相)作為自衛隊的最高指揮官,擁有了舊軍隊將領無法相比較的絕大權力。只是,首相的更換同樣頻繁,恐怕有的首相連手下的自衛官名字和長相都還沒記住就下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