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現代海戰怎麽打?載入史冊的奪島大戰(上)

2024-02-26軍事

(原創 觀雨大神經 觀雨大神經 )

前段時間,我軍055驅逐艦在太平洋上單挑美軍航母戰鬥群的事跡引起了廣泛的關註。

人們在稱贊解放軍英勇無畏的同時,還開始思考起這麽一個問題:

如果未來中美兩國真的在大洋之上開啟一場現代海戰,戰爭將會如何展開?如果我們真的要奪島,具體又將怎麽去奪?

要搞清楚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研究現成的案例。

而提起現代海戰的案例,大家肯定會首先想到美國。

在二戰後的世界裏,就數美國海軍的露臉次數最多。我們經常能在國際新聞上看到他們滿世界砍瓜切菜的身影。

那麽美國海軍打過的哪一場現代海戰最值得研究呢?

很遺憾,並沒有。

二戰後的美國海軍雖然到處耀武揚威,但卻沒有進行過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正規海戰。

所謂「正規海戰」,就是指發生在海上的,以爭奪制海權為目的的戰爭。

而美國海軍的「問題」,是沒人跟他們爭奪制海權。

原因無他,實力太強。

美國海軍巔峰時的戰鬥力超過了全球其他海軍之和的5倍。在他們面前,大多數國家能守住自己家門口就不錯了,大洋之上的制海權想都不用想。

我們經常在新聞裏看到的那些美國航母到處錘人的畫面,其實都不是正規海戰,而只是海空力量對敵方地面目標的單方面投送。

也就是說美國海軍因為強過了頭,所以每次開局都是從別人家門口起步,根本不存在「爭奪制海權」這個步驟。

因此他們對現代海戰的實戰素材積累毫無貢獻。

難道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演示過真正的現代海戰嗎?

那倒不是,正當各國海軍苦於缺乏學習資料時,有一個國家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填補了這項人類海戰史的空白。

這個國家就是世界牛肉之鄉,曾經的南美土財主,現在的大型人類社會實驗基地:阿根廷。

該國雖然在世界杯以外的國際競爭中沒有什麽存在感,但卻是人類海戰史上繞不過去的高山。

因為他為各國海軍提供了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大規模現代海戰的實戰經驗包。

初生牛犢

在一場戰爭開始前,往往會出現一些預兆。

而最常見的預兆,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如果說通貨膨脹是對普通人的搶劫,那麽嚴重的通貨膨脹就是對普通人的殺雞取卵了。

殺雞取卵當然會引發眾怒,而面對憤怒的民眾,統治者只有兩個選擇:

要麽對外搶劫「補貼家用」,要麽對外轉移矛盾安撫公眾。

無論哪一個選項,都非常容易滑向戰爭。

所以正常國家對待通貨膨脹都非常謹慎,一般會盡可能地把年通脹率控制在5%以下,實在不行也要力保不超10%。

如果超過這個數,社會就會暗流湧動。

而1981年的阿根廷就比較厲害了,當時的他們已經連續7年通脹率超過100%,其中1976年甚至超過了400%。

該國在1975年初賣1塊錢的東西,到1981年底的時候已經可以賣到1200多塊錢。

這特麽連雞骨頭都不剩了。

當時的阿根廷社會已經是翻江倒海,大街上全是示威的民眾,國會裏全是掀桌的反對黨,所有壓力都砸到了時任總統加爾鐵裏的身上。

不過這個總統多少有些冤枉,因為他是在1981年年底才上的台。

當然了,他也怨不得別人,因為這個位子是他自己非要透過軍事政變搶來的。

軍事政變這個詞放在其他國家會讓人感覺比較驚悚,但在阿根廷卻是家常便飯。

該國自從40年代裴隆上台以來,政局就沒穩定過。

該國政局基本上就是一個 「民選政府上台討好民粹濫發福利--經濟崩潰後軍政府政變上台高壓維穩--經濟變得更糟後民選政府再次上台」 的無限迴圈。

而加爾鐵裏的情況又稍微復雜一些,他透過軍事政變推翻的是上一個透過軍事政變上台的政府。

不管怎麽說,自己搶來的位子,含淚也要坐下去。

面對雕敝的經濟和動蕩的時局,加爾鐵裏的解題思路是在外交上全面倒向歐美,在經濟上大搞休克療法,選擇自由主義經濟路線,公共服務能停就停,國有企業能賣都賣...

沒錯,和今天的阿根廷總統米萊頗有些「異曲同工」,這其實是該國的傳統操作之一。

那麽效果如何呢?

並沒有什麽用,阿根廷在1982年年初的通脹率繼續一飛沖天。

此時民眾的耐心余額已經嚴重不足,於是上台才四個月的加爾鐵裏就走到了下課邊緣。

怎麽辦?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軍人出身的加爾鐵裏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事已至此,不如出去幹他一架。

透過外部矛盾轉移內部矛盾,這是所有政治家的基本功。

其實這個辦法還是挺好使的,哪怕是你在家裏跟媳婦吵架了,最好的辦法也是趕緊從外面樹立起一個共同的敵人出來,保證「藥到病除」。

真正的問題是:選誰做這個敵人呢?

加爾鐵裏盯上了大英。

一百多年沒打過對外戰爭的阿根廷,起手就是五常。

自信,就是這麽渾然天成。

當然,加爾鐵裏之所以會選擇大英,主要還是因為兩國之間本來就存在著一個現成的矛盾:領土糾紛。

有時候,矛盾本身也是一種資源。

這個存在糾紛的土地就是位於阿根廷東面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稱福克蘭群島)。

該群島由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12萬平方公裏,距離阿根廷500公裏,距離英國13000多公裏。

這個島的位置非常偏僻,上面的居民總共也就兩三千人,屬於典型的「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不過因為該島的旁邊就是連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峽,所以歷史上法、西、英等殖民帝國都先後主張過對這裏的所有權。

阿根廷是在1816年趕走西班牙殖民者並宣布的獨立。

在他們看來,馬島是西班牙的殖民遺產,而西班牙人是自己趕走的,所以這份「遺產」理所應當的歸屬自己。

英國則懶得廢話,他們在1833年直接派兵占領了馬島。

對此阿根廷人雖然不服,但無奈實力差距太大,所以只能長期保持嘴炮反對的狀態。

那麽1982年的加爾鐵裏怎麽就突然敢動手了呢?

因為這個時候的英國已經是肉眼可見的落魄了。

大西洋臥龍鳳雛

二戰後的大英輝煌不在,其賴以立足的海軍力量更是嚴重縮水。

1978年,在工黨的努力爭取下,該國45000噸級的主力彈射航母「皇家方舟」號被退休拆除,曾經縱橫四海的大英從此告別彈射航母。

到1982年的時候,皇家海軍的兜裏就只剩下兩艘排水量不到2萬噸的輕型航母了。

更糟的是,因為政府不想繼續支付維護費用,就連這兩艘僅存的航母也被擺上了貨架,分別被印度和澳洲預訂。

眼瞅著大英海軍就要進入「零航母時代」, 「日不落帝國」的排場算是徹底掉坑裏了。

因此大英在戰後不僅半推半就地放棄了大量殖民地,連蘇伊士運河的主權都被迫還給了埃及。

看著病病歪歪的「日正落帝國」,更加病病歪歪的阿根廷萌發出了「趁你病要你命」的想法。

既然那麽多殖民地你都不要了,也不差我馬島這一個。

從實際條件來看,阿根廷也並非毫無底氣。

它雖然不是什麽工業和軍事強國,但幾十年下來靠賣資源的錢也買了不少新式裝備,這裏面甚至還包括一艘航母(從荷蘭購買的英國三手貨)。

而且因為阿根廷在外交上全面倒向歐美,所以他們看上去擁有不少西方朋友,什麽美國法國德國之流,都是老鐵。

於是加爾鐵裏總結了一下當前的局面:

大英病入膏肓了、戰場就在家門口、西方都是好哥們。

天時地利人和都齊活了啊!

既然如此,那還等什麽?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首先拿位於馬島東面1300公裏的南喬治亞島試了試水。

他們派出了一群由海軍陸戰隊假扮的廢金屬商人登上該島並升起阿根廷國旗。

英國駐馬島部隊立刻派出「堅忍」號破冰船前去驅離,但該船火力過於弱小,最終無功而返。

南喬治亞島是個鳥不拉屎的無人島,位置比馬島還偏,被譽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島嶼之一」,所以此事並未引起英國人的太多關註。

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阿根廷的又一次「碰瓷行為藝術」。

然而在阿根廷人看來,這說明英國人怕了自己。

看看,帶英不過如此!

於是在4月2日,阿根廷正式對馬島動手,他們出動了一支4000人左右的奪島部隊進行登陸。

整個奪島過程很輕松,駐島英軍只抵抗了3個小時就全部被俘。

這倒不是因為阿軍有多能打,而是因為這裏的英國守軍加起來還不到200人。

攻占馬島的訊息傳回阿根廷後,該國上下一片歡騰。興奮的民眾紛紛揮舞國旗走上街頭,毫無保留的表達著自己的興奮之情。

戰爭也讓阿根廷空前團結,所有的反對黨都在這一刻表示了對加爾鐵裏的支持,曾經一團亂麻的國內問題似乎都在剎那間煙消雲散。

而另一邊的英國民眾則是在極短的時間裏連續學到了兩個知識點:

  • 我們在那麽遠的地方居然還有一個島!
  • 居然有人敢搶我們的島!
  • 這回走到下課邊緣的就是時任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了。

    這位英國第一任女首相自從上任以來,日子就沒舒坦過。(延伸閱讀:英國的未來:女王的「末代首相」能否重現柴契爾的榮光?)

    當時的英國經濟困難,通脹嚴重,雖然沒有阿根廷那麽誇張,但其通脹率自1975年以來也有多次超過10%。

    面對雕敝的經濟和動蕩的時局,柴契爾夫人的解題思路是在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國,在經濟上大搞休克療法,選擇自由主義經濟路線,公共服務能停就停,國有企業能賣都賣...

    這個改革得罪了很多人,於是大街上全是示威的民眾,議會裏全是掀桌的反對黨。

    柴契爾夫人如果想把改革堅持下去,就需要把自己的威信樹立起來。但現在工作還沒做出什麽成績,又突然被一個萬裏之外的落後國家打了一巴掌。

    這一巴掌差點把柴契爾夫人直接扇出唐寧街。

    怎麽辦?

    有時候,矛盾本身也是一種資源。

    事已至此,不如出去幹他一架。

    大西洋南北的兩個領導人,同時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了對方的淪陷上,這是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對稱美。

    4月5日,柴契爾夫人向議會送出了「派遣艦隊遠征南大西洋收復失地」的議案,並說出了那段著名的演講:

    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國!

    戰爭讓英國空前團結,議會全票透過了該議案,西敏宮頓時掌聲雷動。

    此時的英國海軍已經提前完成了戰爭動員,隨著英國政府的一聲令下,集合了全英海軍三分之二家當的遠征艦隊拔錨起航。

    4月6日,英國成立戰時內閣,柴契爾夫人正式成為戰時首相。

    隔海相望的一對「臥龍鳳雛」,終於要會獵於大西洋了。

    奪島三步走

    對於這場戰爭,大英的很多專家是拒絕的。

    因為英軍能夠投送到目標海域的空中力量非常薄弱,那兩艘輕型航母總共只能攜帶28架海鷂式戰機。

    該型飛機雖然可以在小型航母上垂直起降,但效能和作戰半徑都非常捉急。它不僅載彈量少,速度還很慢(亞音速),在阿根廷空軍正經的超音速戰鬥機面前根本占不到什麽便宜。

    而且輕型滑躍式航母有一個硬傷:沒法起降艦載預警機。

    所以英軍在戰場上想開個地圖都費勁,只能靠效能低下的預警直升機湊合。

    不過即便已經如此寒磣,英國海軍在同行的襯托下仍是當時的世界第三。

    他們派出的遠征艦隊規模龐大,包括航母在內的各類艦船數量達到了一百余艘。

    於是4月初的大西洋上旌旗獵獵、艦船如織,皇家海軍如同一股洶湧的波濤,呼嘯著向阿根廷奔騰而去。

    英軍以位於英國和馬島中間的阿森松島作為遠征軍的中轉基地。這樣英軍進攻馬島的距離就從13000公裏一下子縮短到了6000多公裏。

    面對此情此景,剛開完香檳的加爾鐵裏慌了。

    臥槽你們真來啊?

    他的第一反應是去向美爹求救。

    美國也不希望自己的兩個盟友互相掐架,於是就派出了國務卿黑格進行斡旋。

    但雙方的立場差距實在太大:

  • 英國要求阿根廷撤軍,這等於是讓加爾鐵裏自殺。
  • 阿根廷要求英國歸還主權,這等於是讓柴契爾夫人自殺。
  • 能談得下來就有鬼了。

    最終黑格的斡旋毫不意外的失敗,美國自己也被迫要選邊站。

    怎麽選呢?

    一邊是商業互吹的酒肉朋友,一邊是血濃於水的手足兄弟,猶豫一秒都是對盎撒血統的不尊重。

    很快啊,雷根政府在4月30日正式宣布支持英國。

    隨後美國就給予了英國大量的軍火和補給支援,甚至許諾如果戰爭長期化,還會繼續提供額外幫助。

    大哥的立場如此清晰,歐洲小弟們自然也沒什麽好說的,包括法國在內的各大軍火供應商紛紛對阿根廷毀約斷供。

    加爾鐵裏瞬間從大西洋社交達人變成大西洋天涯淪落人。

    那麽萬裏赴戎機的英軍具體計劃怎麽打呢?

    老牌帝國自有底蘊在此,盡管是勞師遠征風險巨大,但英軍的思路還是非常清晰的。

    他們的艦隊司令伍德沃德把整個奪島戰役分為了三個大步驟:

  • 第一步,打擊對方艦隊,奪取馬島海域制海權。
  • 第二步,依托本方艦隊和航母艦載機,建立以馬島為中心的空海立體封鎖區,割裂馬島與外界的一切聯系。
  • 第三步,對馬島守軍進行遠端火力打擊,並伺機登陸。

  • 4月21日,抵達南大西洋的英國艦隊開始對最先遺失的南喬治亞島發起進攻。

    經過幾天的嘗試,英軍於4月26日完成了對南喬治亞島的占領,並將其設為進攻馬島的前沿根據地。

    4天後,英國海軍完成了對馬島周邊的部署,正式宣布以馬島為中心的200海裏區域為總禁區,所有進入禁區的飛機和船只都將受到攻擊。

    至此,決戰正式打響。

    英軍對馬島打出的第一槍,是5月1日轟炸馬島機場。

    為此他們專門從阿森松島(也叫亞松森)上起飛了兩架火神轟炸機。

    不過火神轟炸機的航程僅為7000多公裏,根本無法完成從阿森松島到馬島來回13000多公裏的路程。

    因此英國不計血本地為這兩架轟炸機配備了十一架空中加油機,硬是透過互相接力加油的方式把它們「扛」到馬島。

    帝國全力一擊的決心讓人熱血沸騰,然而經過一通狂轟濫炸後,人們發現大多數炸彈都丟歪了...

    最終只有一枚炸彈命中跑道,還只是炸了個小坑出來,地勤人員用水泥填一填就修好了。

    英軍這波油錢隔著螢幕都讓人覺得心疼。

    不過馬島機場在後來的戰爭中確實沒有起到什麽作用,這倒不是因為英國轟炸機的「勢不可擋」,而是因為這個機場只是一個小型民用機場,本來就起降不了阿軍的主力戰機。

    之前阿軍在上島後只知道開香檳,從沒想過要為後續的作戰需求去緊急擴建機場,所以無論英軍的轟炸效果如何,這個機場都沒什麽用。

    棋逢對手了屬於是。

    不過戰火既然已經燃起,旁邊的英國艦隊自然也不能閑著。他們馬上靠近馬島,使用艦炮和艦載機進行火力配合。

    眼看馬島即將被圍,阿根廷海軍包括航母在內的所有主力艦船全部出港,兵分三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對馬島進行保護。

    那麽阿根廷海軍哪來的信心去正面迎戰英國海軍呢?

    這裏面的關鍵是四個字: 敵明我暗。

    真實的戰場是存在「戰爭迷霧」的,對戰雙方一開始都不清楚對方的具體位置。

    誰能先發現對方,誰就可以先發制人。另一方面,海上沒有地形遮擋,挨揍的一方根本無處躲藏。

    所以誰能先發制人,誰就先贏了一半。

    在這一點上阿根廷有個優勢,他們可以從本土起飛大量固定翼偵查機進行長時間巡邏偵查,為己方艦隊「點亮地圖」。

    而英國艦隊只有垂直短距起降的鷂式戰鬥機和直升機,它們的偵查效率比阿根廷的專業偵察機低得多。

    英軍之所以會這麽被動,主要原因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一點:沒有艦載預警機。

    不過話又說回來,艦載預警機是個高端貨,沒有是正常的。

    這玩意不僅本身的技術門檻很高,而且因為身上還背著一個笨重的大圓盤雷達,所以只能在彈射航母上起降。

    現在全球只有美國研發有固定翼艦載預警機。另外中國的相關研發工作也接近完成,等到福建號彈射航母正式服役後,我們將成為全球第二個配備國產固定翼艦載預警機的國家。

    這時候可能會有小夥伴提出疑問了:難道英國人不會用衛星嗎?

    英軍在馬島戰爭中確實得到了美國衛星的大力支持,但衛星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定時對固定區域進行拍照,不能即時追蹤目標。

    也就是說它可以告訴你敵方港口裏的軍艦都消失了,但沒法告訴你它們開到哪裏了。

    阿軍航母正是在這片戰爭迷霧的掩護下,悄悄地從馬島北面逼近英軍。

    然而就在他們等待起風的時候(阿軍艦載攻擊機需要足夠的逆風強度才能起飛),英軍突然就後撤了。

    很顯然,這說明阿軍的行蹤早已暴露,他們所謂的「敵明我暗」,只存在於自己的幻想中。於是阿軍只好命令所有艦船返港。

    這個情況讓阿根廷人非常疑惑,沒有預警機的英國人是怎麽發現自己的?

    還是那句話:老牌帝國自有底蘊在此。

    雖然沒有預警機,但英國人除了靠偵察機碰運氣外,手裏還有另一個殺手鐧。

    一騎封海

    阿根廷艦隊並不知道,就在他們「悄悄」逼近英軍時,身邊其實早就有一個「英國朋友」在跟著自己了。

    那就是英國的潛艇。

    一般來說,潛艇是不會成為海戰主力的。

    因為普通發動機要燒油,燒油需要氧氣,而水裏沒有氧氣。

    常規潛艇在水面航行時可以正常燒油,航速保持在20節(37.04公裏/時)左右沒問題。但一旦下潛,油就沒法燒了,這個時候只能依靠自身搭載的電池來提供能源。

    而電池這個東西的容量很有限。

    水下航行的速度雖然在理論上可以飆到二三十節,但如果真的這麽飆,開一兩個小時就沒電了。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常規潛艇的水下航速會保持在2~4節的水平(3.7-7.4公裏/時),跟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逼不得已的時候才會臨時踩一腳油門。

    這就導致潛艇的主要打法是在固定地點守株待兔,你讓它去主動跟蹤和追殺水面艦船,臣妾是做不到的。

    但英國是五常,他的潛艇不是常規潛艇,是核潛艇。

    核潛艇和常規潛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

    它不用燒油,在水下也能全力工作。

    依靠源源不斷的核子動力,核潛艇可以在水下常態化地飆到接近30節(55.56公裏/時)的高速,追殺任何一艘水面艦船都不在話下。

    因此,如果敵方沒有足夠的反潛裝置,那麽核潛艇就可以在水下逮誰滅誰,一艘就差不多可以封鎖一片海域。

    而英國派來了兩艘(後又增派了兩艘進行輪換),其中負責盯梢阿軍航母的是「壯麗」號核潛艇。

    這一路跟下來,「壯麗」號其實隨時可以把阿軍航母送入海底。

    它之所以沒這麽幹,並不是因為沒能力,而是因為英國政府對戰爭升級有所顧慮。

    英國人只是想要回「自己的」島,並不想跟阿根廷打全面戰爭,所以對著阿根廷這艘唯一的航母有些下不去手。

    不過在馬島南面行動的阿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萬噸級巡洋艦(下文簡稱「貝將軍」號)就沒那麽幸運了。

    它的身邊也跟著一個「英國朋友」:「征服者」號核潛艇。

    英國人雖然放過了航空母艦,但並不打算放過巡洋艦,畢竟它對英軍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

    戰爭,終歸要見血。

    5月2日下午,危險已經逼近正在返航的「貝將軍「號,但它卻渾然不覺,因為它基本沒什麽反潛能力。

    一支海軍的反潛水平,可以很好地體現出這支海軍的真實戰力。

    因為反潛裝置這個東西從外觀上看並不顯眼,但又非常費錢(科技含量高),只有真正為實戰而生的海軍,才會在這上面下大功夫。

    如果某個國家建設海軍的目的只是為了在表面上嚇唬對手,那麽他就很容易忽視反潛裝置的配置。

    「貝將軍」號是美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造的一艘爺爺輩火炮巡洋艦,於1950年退休後被阿根廷低價購入。

    這個大家夥開到海面上威風凜凜,面子價效比拉滿,但並未安裝現代化的反潛裝置。

    所以英國核潛艇可以一邊跟在它的屁股後面一邊等待上級的攻擊指示。

    遠在倫敦的柴契爾夫人權衡完利弊後,最終決定將「貝將軍」號擊沈。

    隨著這位女首相的一聲令下,「征服者號」在不到1500公尺的極近距離對著「貝將軍」號一口氣發射了3發重型魚雷,其中2發直接命中。

    兩聲巨響過後,阿根廷萬噸級面子工程瞬間被一片火光和濃煙吞沒,沒過多久就沈入海底。

    該艦有323人遇難,占到了阿軍在整個馬島戰爭中死亡人數的一半。

    這是人類海戰史上第一個由核潛艇擊沈軍艦的戰例,它很直接地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 核潛艇是海軍大國的硬門檻。

    沒有核潛艇,你可能沒有資格來打這個仗哦。

    事後阿根廷民眾群情激憤,他們認為當時「貝將軍」號已經駛離了英國規定的200海裏封鎖區,英軍不應將其擊沈。

    然而很遺憾,戰場不是足球場,這裏不會有裁判出來給英國潛艇出示紅牌。

    面對這記當頭一棒,阿根廷海軍痛定思痛,馬上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全體龜縮,不打了。

    在「貝將軍號」沈沒之後的日子裏,整支阿根廷海軍就一直蹲在港口裏,頂著全國人民的罵聲而無動於衷,就這麽一直蹲到戰爭結束。

    摸魚之心天地可鑒。

    按理說阿根廷海軍只是損失了一艘戰艦而已,其他包括航母在內的主力艦依然完好,怎麽就這麽慫包了呢?

    這裏面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阿根廷海軍不僅是「貝將軍號」缺乏反潛能力,它的整個艦隊都缺乏反潛能力。

    可以說核潛艇和反潛能力是現代海軍必備的一組矛與盾。

    比如說中國海軍除了擁有大量核潛艇外,配備完善反潛力量的軍艦數量也達到三位數以上,即使是最基礎的1400噸級056A護衛艦都配備了先進的拖曳聲吶。

    合格的現代艦隊本身就是一張龐大的反潛戰鬥網,這是阿根廷海軍這種級別的選手所無法理解的。

    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阿根廷海軍並不是一支從實戰角度出發去打造的軍隊,他們的主要功能定位其實是「擺出來嚇唬別人」。

    所以對於反潛裝置這種非常重要但不漲面子的東西,他們舍不得花錢。

    而戰爭會撕去一切假面。

    英國「征服者」號核潛艇的排水量是4800噸,能攜帶26枚魚雷。你要是沒有靠譜的反潛能力,這一艘就能把你全家給團滅咯。

    所以馬島戰場上雖然只露臉了一艘「征服者」號,但已經足以把整支阿根廷海軍嚇得不敢冒頭。

    不知道英國人看到這個場面,會不會後悔自己帶了太多船過來。

    現在阿軍戰艦既然不敢出門,那麽馬島海域自然就成了英軍的天下。

    島嶼和陸地最大的區別就是島嶼資源有限,所以守島的關鍵就在於持續補給。

    一個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死島,是註定守不下去的。

    英國海軍從對馬島開炮到徹底封鎖馬島,前後僅用時兩天,整個過程不說是輕松愉快,也至少是降維碾壓。

    仗打到這個份上,所有人都認為故事已經走到了大結局。

    一個是老牌帝國,一個是養牛專業戶,打成這個樣子也算意料之中。

    看起來英國人接下來需要做的事就只剩下一邊準備登陸,一邊等著阿根廷人自己放棄了。

    一直以來,阿根廷這個國家留給世人的印象並不算積極,除了足球以外,人們更多的會用「躺平」、帶不動」之類的詞匯來形容它。

    然而再拉胯的國家也有英雄。

    就在阿根廷兵敗如山倒之際,一群真正的潘帕斯雄鷹站了出來。他們在兩天後賭上自己的性命,打出了這個國家百年以來為數不多的血性。

    而人類海戰的模式,也將在兩天後被這群南美牛仔徹底改變。

    屬於英國人的殘酷時間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