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如願——追記寧國籍「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

2024-01-05軍事

- 任新民 -

他是共和國的「兩彈一星」元勛,是偏僻山村走出來的天之驕子,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發奮讀書立誌報國;他是繁華異國留不住的尖端人才,在百廢待興的解放初期萬裏歸來鑄劍為國。12月22日,任新民及夫人虞霜琴同誌骨灰安放儀式在寧國市寧陽公園舉行。為科學事業奔波勞累一生,任老終於回到了以他為傲的故鄉——寧國。魂歸故裏,山河依舊,當初殘破的故園早已換了人間。不負這奮鬥百年的家國情懷,不負這奔波萬裏的上下求索,這盛世如您所願。

「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 好啊!好啊!非常好啊!」

2003年,這位在神五發射現場充滿喜悅為成功發射連連叫好的就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任新民,當時已經88歲的任老樸實得就像一位鄰家爺爺。

而在中國航天界,任老的名字如雷貫耳: 中國科學院院士,火箭發動機專家,「航天四老」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從參與研制第一枚火箭到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從負責衛星通訊工程到把載人飛船送上太空,他都傾註了太多的心血和智慧。

「我1988年就到航天部工作了,那個時候任老是我們航天部的副部長,一直帶領我們」,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原辦公廳主任傅敏的記憶中,任老是「大家長」,是」領路人「,」他是我們中國航天火箭和發動機的奠基者,帶領著航天事業,把我們的國家的航天事業從沒有到有。「

— 任新民祝賀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從零起步「幹」航天

1915年,任老出生在寧國,在父輩的教導和熏陶下,從小便立誌用知識改變命運。19歲考入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化工系。「七七」事變爆發後,面對祖國破碎的河山,任老毅然轉入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造兵系,決心走「科學救國」之路。為圓飛天之夢,他又赴美國密執安大學深造,先後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 任新民在美國留學時校園留影 -

1949年8月,幾經周折和艱辛,任老如願回到祖國的懷抱。從新中國第一份發展火箭的建議書到「331」工程背後的「總總師」、氫氧發動機的軍令狀;從第一枚飛彈到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通訊衛星、第一顆氣象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憑借著一次次零的突破,任老就像與他大半生相伴的火箭助推器一樣,將中國航天推到一個個光輝的制高點。

- 任新民在發射基地 -

仿若不知疲倦,永遠在路上,永遠在研究,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原辦公廳主任傅敏印象裏任老的樣子,他說,「任老總是每天從早上起來到辦公室,深入到基地,深入到科室,到我們的研究室,深入到我們的發射場,深入到發動機的研究,每天從早到晚他都從來不知疲倦,到了八九十歲還依然是到我們一線去參加工作,這是給我們所有的技術工作者和工作人員都留下深刻印象。」

落葉歸根還故裏

在任老的家鄉,寧國人民一直以擁有這樣的傑出人才而驕傲,而任老也一直將家鄉記掛在心上。

「寧國父老鄉親們,我叫任新民。生在寧國,在寧國長大的,我衷心祝願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家鄉堅持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我堅信寧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電話那頭濃濃的鄉音,字字句句叩響著我們的心弦,他嚴謹樸素的作風也影響著子女和家鄉人民。

「我父親最大的特點就是這一輩子他做的事情,但是他並沒有感覺到他所做的事情個人能有多大的作用,他說一句真情話,如果中央國務院不決定搞航天,我什麽都不是,我什麽都做不成,航天是個系統工程,不是哪一個人能辦成的,是整體的團隊力量把中國的航天事業推到了世界。」在任之翔的印象裏,父親常常告訴她,「一個人作用都是渺小的,只有團隊的齊心努力才能幹成事。而航天的所有東西,一個螺絲釘都是人凝聚的智慧。」

- 被譽為「中國航天四老」的黃緯祿、任新民、屠守鍔、梁守槃(從左至右)-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作為最後一位「中國航天四老」離開人世,享年102歲。

這片充滿親情和鄉愁的土地上,始終是他的牽掛。面對女兒的問詢,任老只說了一句話,他說,「我還是希望回寧國」。

「因為我父親和我母親是從寧國走的,他最後回歸故裏了,最後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就是落葉歸根吧,能回到自己出生的土地上。」任之翔說道。

- 12月22日,任新民及夫人虞霜琴同誌骨灰安放儀式在寧國市寧陽公園舉行 -

遵照任新民生前遺願,他們夫妻的骨灰被安放在了這片充滿親情和鄉愁的土地上。如願,山河無恙,如願,安睡故鄉……

巨星隕落,給時代留下了永恒的註腳。雖然任老的旅途已畫上了句號,但他在人們心中留下的精神力量,是一個又一個省略號。

我們將在肅穆中回首,讓夢想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