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段時間以來,中歐的貿易問題成為了國際經濟的焦點,當然主動挑事的是歐盟,目前圍繞電動汽車問題還在談,從時間點來說還有十幾天時間,否則就「過期了」。
然而根據【南華早報】報道,雙方分歧很大,歐盟態度強硬不像是談的態度——中國希望透過談判達成一項總括性協定,為所有出口商設定一個價格,而歐盟則堅決要求各公司必須自行達成協定。
根據報道,分歧似乎是不可調和的。雙方無法就價格承諾的基本原則如何運作達成一致,更不用說誰將支付什麽了,這使得在電動汽車關稅解決問題的希望渺茫。另外,歐盟也在上周表示過,讓我們必須讓步。
說白了,歐盟的態度就是,自己「有理有據」,貌似有談判余地,實際沒有余地。不僅如此,歐盟也說了,對中國采取行動也做好了準備。
諷刺的是,上周歐盟承諾為白蘭地生產商提供財政支持,大機率也是補貼計劃,訊息一出官員們的電話就開始被豬肉和奶農打來的電話打爆,他們也受到了關稅威脅,要求賠償。
簡直像極了當年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役後,川普各種說補貼農民,結果是大忽悠,美國農業出口極大受到影響,後來不得不找中國談,然後就有了所謂的「第一階段協定」。
另外,歐盟還關註了風力渦輪機、鋰電池和熱泵,因為進口增加,歐洲公司抱怨被「傾銷」,最近又涉及到了化學品,膠合板之類的。
側面反映出,未來歐盟可能會更多的行動,不得不考慮應對措施,原因很簡單,當初歐盟為什麽開始炒作「產生過剩」?往上推,歐盟從貿易逆差入手——2022年,歐盟對華長期貿易逆差達到創紀錄的3960億歐元(合4330億美元)。去年,這一數位降至2920億歐元,但布魯塞爾表示,「失衡仍然很嚴重」。
當然,歐盟的期望就是在歐洲投資建廠,大機率是要求成立合資企業,手段和美國學的,但要求比美國低一些,美國連合資的機會也不會給,現在就一個想法-減少依賴。
目前來看,中歐達成一致的希望不大,也許會給一個拖延時間也未可知,因為美國大選懸在歐盟頭上,要求川普當選,歐盟一個頭兩個大。
例如,周日川普接受采訪就說了,要重新談判國際貿易協定,他補充說,美國被墨西哥、中國、加拿大和歐盟「搞砸了」。
因此,歐盟在不確定的性下,不想完全得罪中國,而且在全球經濟復蘇的今天,三大巨頭,中美歐,就屬歐盟經濟最差,一旦美國找麻煩,自己挑事中國又被打臉,結果就是急劇的衰退再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