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面對全球大變局挑戰,中歐學者攜手探索新興人權保障

2024-10-29國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安琪
從保護傳統人權到保障新興人權,從實作全球氣候目標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阻止地緣政治沖突升級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近日,「2024·中歐人權研討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來自16個國家的6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數位技術、氣候變遷、地緣沖突等與人權密切相關的議題開展深入討論,旨在為實作人的各項權利貢獻中歐智慧,探索通往全球和平、發展與繁榮之路。
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保障環境人權
氣候變遷應對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挑戰,也是當今社會最突出的環境問題之一,對人的健康和生存都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據聯合國估計,過去20年裏,因高溫而死亡的65歲以上人群數量增加了約85%,約四分之一的兒童長期身處熱浪之中,到2050年,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近100%。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趙樹坤表示,氣候變遷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對地球的生態系、自然資源以及人類社會都將產生深遠影響。氣候變遷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是人權問題,涉及人權中的健康權和發展權等多項權利。
「地球是我們在宇宙沙漠中唯一的生命綠洲,日益嚴重的氣候問題威脅著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國際科學哲學院主席、克羅埃西亞紮達爾大學哲學教授尤雷·佐夫科指出,人類對環境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道義責任。
「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中國綠色發展理念重在解決人和自然的和諧問題。」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王政勛表示,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弓境的基本國策,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學經管及社科學院副院長、國際關系系副教授艾菲·坎·顧坎爾提到,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全球環境治理行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透過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願景,中國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作出了超越國界的貢獻。
聚焦新興技術挑戰,探討數位人權
自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每一次大規模科技革新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如今,在經濟和科技全球化的推動下,人類正在步入由演算法、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驅動的數位化時代。數位化行程的發展帶來了社會變革,也引發了人們對新興人權的廣泛討論。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表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推動人的權利意識不斷提升。這些變化催生了許多新的權利,如數位人權、基因權利等,也賦予傳統人權新的數位化形態,如數位經濟與碳排放、網路空間的言論自由權、勞動者的離線權等。
「全球化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否存在我們都能接受的普遍價值觀?」國際科學哲學院主席、克羅埃西亞紮達爾大學哲學教授尤雷·佐夫科指出,隨著科技和資訊科技快速發展,應該在新背景下重新探討人權這一問題,探討可以將哪些新的人權模式作為人們生活方式的組成部份。
在各項新興人權中,對數位人權的討論尤為熱烈。牛津大學教育系副教授、牛津大學凱洛格學院研究員傑利米·諾克斯指出,「人工智慧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現有的不平等,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談到,數位技術譜寫了人類新歷史,也給人權保護帶來了新挑戰,「要關註數位技術如何改變我們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理解,以及這些變化對人類價值觀和倫理的影響。」
「在權利話語高度彰顯的時代,新興權利日益被人們所熟悉和行使。」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人權研究中心主任蔣建湘表示,新興權利概念及其保護實踐方式的多樣性,是國際社會文化多樣性的具體體現。深化中歐人權機構和學者間交流合作,能為新興權利的理論研究與保障實踐註入新智慧。
面對地緣沖突危機,捍衛基本人權
當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烏克蘭危機、巴以問題等地區沖突層出不窮,全球人權事業面臨嚴峻挑戰。研討會上,中歐學者聚焦和平與安全開展對話,並一致肯定了中國在推動世界和平行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戰爭不能作為實作人權的手段,它侵犯了人權,摧毀了和平,必須受到共同抵制。」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國際法研究所前所長法比奧·馬爾切利表示,在推動世界和平的行程中,中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各國應同中國開展對話合作,共同推動世界走向和平。
「我們最迫切的需求,是超越狹隘的地域地緣政治。」德國智庫席勒研究院院長黑爾佳·策普·拉魯什指出,要保護人權,必須考慮所有國家的利益並建立全球性的安全機制。「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全球三大倡議超越了狹隘的地緣政治和局部利益,為全球人權保護提供了新視角。」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前促進民主和公平的國際秩序獨立專家艾爾弗雷德·莫裏斯·德薩亞斯表示,國際合作應建立在尊重國家主權和民族自決的原則之上,避免幹涉別國內政。全球各國都應尊重所有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攜手維護區域和世界的和平,如此才能保障和發展所有人的人權。
聯合國今年6月釋出的【2024年全球趨勢報告】數據顯示,全球難民人數已達1.2億,創下歷史新高,每分鐘就有20人因戰爭、迫害或恐怖行動而流離失所。德國聯邦州黑森州歐洲與國際事務部門前負責人博喜文指出,當今世界近九成沖突都源於缺乏跨文化交流與合作。
「面對全球範圍的沖突和戰爭,跨文化交流是(解決沖突的)當務之急。」德國聯邦州黑森州歐洲與國際事務部門前負責人博喜文認為,中國提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呼籲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為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創造前提條件,這是推動地緣沖突降溫、促進停火止戰的一劑「良方」;中國為地區及世界和平行程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務實成果,「是對人身安全這一基本人權的重要保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